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外治高血压23方,操作简便有效

中医外治高血压23方,操作简便有效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分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引起,如肾脏病、内分泌疾病、颅内病变等所引起的一种证候。2.操作高血压Ⅰ期、Ⅱ期可采用推拿按摩治疗,且疗效好。适用于高血压Ⅰ期、Ⅱ期。同时,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血压,并配合药物治疗。每穴2~3分钟。隔2~3日治疗1次。本法可作为辅助疗法,与药物治疗配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如有反复,仍按上法治疗,血压必降。

中医外治高血压23方,操作简便有效

【病证介绍】

血压病属中医的“头痛”“眩晕”等病范畴,多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分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引起,如肾脏病内分泌疾病、颅内病变等所引起的一种证候。原发性高血压则称为高血压病,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肾虚、阴虚阳亢,或受精神刺激、血管紧张所致,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除血压增高外,还伴有颈后或头部胀痛、头晕、眼花、心悸、胸闷、四肢发麻,或头重脚轻如坐舟中。日久不愈,严重者还可引起动脉硬化或诱发卒中等病变。

【按摩外治3法】

按摩方一

1.取穴 桥弓、风池、太阳、印堂—太阳、头部两侧足少阳胆经循行线、背部膀胱经循行线、肩井、腹部、中脘、关元、气海、神阙穴、上下肢部。

2.操作 高血压Ⅰ期、Ⅱ期可采用推拿按摩治疗,且疗效好。

(1)头部治疗:患者取坐位。术者用双手拇指腹先自上而下推两侧桥弓(自乳突沿胸锁乳突肌顺推至同侧胸锁关节)各1分钟,再按揉风池、太阳穴各1分钟,然后推头部两侧足少阳胆经循行线,最后用双手拇指推前额部(从印堂到太阳)1分钟。

(2)背部治疗: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右侧,用掌根在患者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从上而下推3~5分钟,先推左侧,后推右侧,再提拿肩井穴1~2分钟。

(3)腹部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其右侧,用掌摩法顺时针按摩患者腹部3~5分钟,再用掌揉法揉按中脘、关元、气海、神阙穴2~3分钟。

(4)四肢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左侧或右侧,分别用双手揉上、下肢肌肉各2~3分钟。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3.备注 引自《实用家庭按摩》。适用于高血压Ⅰ期、Ⅱ期。注意休息,生活要有规律,低盐、低脂肪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步行,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应定期到医院检查血压,并配合药物治疗。

按摩方二

1.取穴 印堂、气海、前额(印堂—太阳)、太阳、风池、天柱、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曲池、合谷。

2.操作 揉印堂、气海,分推前额,揉按太阳、风池、天柱、足三里、三阴交,擦中脘,拿、按曲池,拿揉合谷。每穴2~3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按摩方三

1.取穴 曲池(双)、合谷(双)、太冲(双)、印堂、风池(双)。

2.操作 按揉曲池3分钟;按揉合谷、太冲各2分钟;按揉印堂和双侧风池穴各2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3.备注 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疲劳,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饮食要清淡。戒烟、酒。

(1)按压百会穴50次,力度适中,以胀痛为宜。

(2)按揉颈部的天柱、人迎、天鼎、足三里各50~100次,力度以酸痛为宜。

(3)掐按手部的合谷穴,足部的行间、降压点各50~100次,力度以胀、酸、痛为宜。

(4)搓揉涌泉穴100次,以有气感为宜。

头顶的百会穴对高血压症所引起的头晕、头痛很有疗效;颈部的天鼎穴和足部的涌泉穴是血液循环的特效穴,只要轻微刺激,就会加速血液流通,降低血压;手部的合谷穴可治疗由高血压症所引起的不适感;足三里是治百病之穴,对抑制和降低血压很有效;而刺激足部的行间和降压点对抑制兴奋、焦躁不安的情绪,消除头部充血症状很有效。

【拔罐外治8法】

拔罐方一

1.取穴 主穴:大椎、心俞、肾俞;配穴:内关、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承山、涌泉。

2.操作 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每日治疗1次。每次选用主穴1~2个,配穴3~4个。7~10次为1个疗程。

3.疗效 临床屡用,效果甚好。

4.备注 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

拔罐方二

1.取穴 大椎、肝俞(双)。

2.操作 采用留针拔罐法。用毫针直刺至有针感下传时留针,并在针柄上放一酒精棉球,点燃后,将罐罩上拔罐,留罐15~20分钟。隔2~3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3.疗效 屡试屡验,效佳。

4.备注 引自《外治汇要》。

拔罐方三

1.取穴 大椎、肝俞、筋缩、委中。

2.操作 采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进行拔罐,留罐10~15分钟。肝火亢盛型和肝阳上亢型加用外敷方(药用吴茱萸适量,研细末,用米醋调成稠糊状,外敷涌泉穴),外以消毒纱布包扎好。最好在睡前敷上,每次敷12~24小时。一般敷1次,最多2次即可。

拔罐方四

1.取穴 从大椎至腰俞,督脉及两旁膀胱经内侧循行线。

2.操作 采用走罐法或梅花针叩刺后,再行走罐法。从上至下,从左至右走罐至皮肤紫红色为度。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有心、肾疾病者,走罐后,于心俞、志室穴上闪罐4~5下,然后取曲池、足三里施以针刺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

3.备注 引自《外治汇要》。

拔罐方五

1.取穴 第7颈椎至骶尾部督脉及其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曲池、足三里或三阴交。

2.操作

(1)采用走罐法、闪罐法和出、留针罐法。先在背部督脉和膀胱经走罐至局部皮肤紫红,有心、肾疾病者,起罐后于心俞志室穴上闪罐数次,然后再于其他穴位上施行出、留针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1~2日施术1次。

(2)采用单纯罐法或涂云香精罐法(背部膀胱经为密排罐式),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在上背、腰背、骶部及四肢穴位上寻找数点明显丹痧施行挑痧法。每1~2日施术1次。

拔罐方六

1.取穴 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骶部全部穴位。

2.操作 采用走罐法。先将润滑液涂于背部,再将玻璃罐口涂匀,用闪火法将罐吸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处,用走罐法。一般每条经脉往复走罐10~20次,背部穴位加用闪罐、摇罐或烫罐。每日或隔日1次。

3.备注 引自《医学笔记》。本法可作为辅助疗法,与药物治疗配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拔罐方七

1.取穴 肝俞(双)、筋缩。

2.操作 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法。病人取俯卧体位,用梅花针中等强度叩刺,以微出血为度,叩击面积应略小于火罐口,然后用闪火法拔罐,吸拔出2~3毫升血液,留罐5~10分钟即可。

3.备注 引自《四川中医》。本疗法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如有反复,仍按上法治疗,血压必降。戒烟酒,忌食辛辣,积极锻炼身体,保持乐观情绪,有利于巩固疗效。(www.xing528.com)

拔罐方八

(1)取曲池、风门、足三里穴。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重点取背部及下肢穴:①大椎、肝俞、承筋;②灵台、胆俞、委中;③脾俞、肾俞、足三里。每次取1组,采用留罐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取第7颈椎至骶尾部督脉及其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采用走罐法至皮肤紫红为度,有心、肾疾病者,走罐后于心俞、志室穴上闪罐4~5次,然后取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穴,留罐1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刮痧外治5法】

刮痧方一

1.取穴 脊椎(自长强至大椎)。

2.操作 用捏痧法。自长强穴部捏、拿、提至大椎,再用双手掌根自脊椎旁由上而下缓缓用力平推至骶椎部,如此往返30分钟后,嘱其晚间用黄连肉桂、吴茱萸各等份研细末,以菜油调敷关元、涌泉穴(足心)2~3小时。每日1次。

3.备注 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

刮痧方二

1.取穴 风池、肩井、头后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经、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2.操作 用刮痧法。先刮风池、头后部、肩井及肩部,再刮背部膀胱经,然后刮手臂曲池穴,最后刮下肢部的三阴交、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刮痧方三

1.取穴 脊柱两侧和骶椎及其两侧,耳甲、外耳道及耳后的乳突部,颈部前后及头顶部、膝弯区。

2.操作 用刮痧加叩刺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椎至尾椎)自上到下轻刮3行,以出现泛红为止,再于骶椎及其两侧平刮(手法力度中等)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以撮痧法中之拧痧施于颈前刮拭后,以出现痧痕为止,再用梅花针叩刺(轻刺)耳甲、外耳道及耳后的乳突部、头顶区,最后刮膝弯区。每日1次。

3.备注 验之临床,确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待血压基本正常后用补法,隔日或3日1次,依上法调治1~2个月后,以巩固治疗效果。

刮痧方四

1.取穴 大椎、心俞、肾俞。配穴:太阳、头维、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涌泉。

2.操作 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度,再刮配穴(每次选3或4个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继刮配穴。

3.备注 坚持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必要时,配合药物外治则效果尤佳。

刮痧方五

1.取穴 印堂、太阳、百会、风池、风府、角孙、睛明、心俞、肝俞、肾俞、中脘、气海、大横、曲池、三阴交、涌泉。

2.操作 用刮痧、按揉法。先按揉头面部的百会、角孙、太阳、印堂、睛明,次刮风池、风府,接着刮背部的心俞、肝俞、肾俞,再刮腹部的中脘、气海、大横,然后刮上肢部曲池,最后刮下肢部三阴交、涌泉(轻刮)。依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指压外治3法】

指压方一

1.取穴 心俞、百会、天柱、曲池。

2.操作 可用拇指稍用力按压各穴,每日早、晚各按压1次,时间可长可短,根据血压高低而定。

3.备注 按压这些穴位可以立刻降低血压10~20毫米汞柱,起到控制高血压的作用,同时对预防高血压也有很好的作用。

指压方二

1.穴位 长强至大椎。

2.操作 自长强穴起捏至大椎穴,再用双手掌根自脊柱旁由上而下缓缓用力平推至骶椎部,如此往返30分钟。

3.备注 同指压方一。

指压方三

1.穴位 膻中、阳溪、落零五、合谷、头维、通天、脑空、风池、归来、气冲。

2.操作

(1)常规按压:①按压膻中穴,压力由轻度至中度,边按边旋转,时间1~3分钟,每日1~2次。②按压阳溪、落零五和合谷穴,压力中等,每穴1~2分钟,每日1~2次。

(2)随症加按:①头痛脑涨者。按压头维、通天、脑空和风池穴。先从头维穴按起,按压30秒钟,然后把按压点移到通天穴,按压30秒钟,再移到脑空、风池穴,反复进行3~5分钟。在按压的同时,揉摩头部两侧。②伴有便秘、怕热者按压归来、气冲穴,力度宜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时间2~3分钟。

3.注意 解除思想顾虑,避免精神紧张;劳逸结合;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对因治疗;适当服用降压药

耳穴贴压外治3法】

耳穴贴压方一

1.取穴 降压沟、角窝上、神门、心、肝、肾。头晕配枕;头痛配额。

2.操作 用王不留行籽在耳穴进行贴压,每天按压3~4次,以局部微热微痛为度,4~6天换贴1次,两耳穴位交替使用。

耳穴贴压方二

1.取穴 心、神门、肝、肾、降压沟、皮质下、交感、脑、敏感点。

2.操作 寻找耳郭敏感耳穴,用磁珠胶布贴压在耳穴上,每天按压4~8次,每次每穴5分钟,出现胀、痛、热以能耐受为度,两耳交替使用,3天换1次,3周为1个疗程。

耳穴贴压方三

1.取穴 神门、交感、降压点、心、肝、脾、肾、内分泌、高血压点、胃、小肠、降压沟、耳迷根。

2.操作 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耳穴上,男左女右,每次只贴一侧耳穴,按压2~3下,隔天换贴1次,15次为1个疗程。

【梳头外治1法】

1.持梳呈45°,梳齿深触神庭1区、百会1区、率谷2区、囟会2区(图2-1左),用厉梳法上下来回梳刮各3分钟,频率每分钟100次。

2.持梳呈90°,厉梳百会至风府(图2-1中)3分钟,以发热为宜。

3.梳棒按揉心、角窝上、耳尖(图2-1右)各2分钟,频率每分钟100次。

4.梳棒或手指按摩耳背沟(图2-1中)2分钟,以发热为宜。

图2-1 梳头外治高血压穴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