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与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与艺术特征

时间:2024-0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集中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无权威、多声部、多样化、求新、求奇的特点。日本文学界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过,批评界的无视和敌视未能阻止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被评论界称为“内向派”、“都市派”和“儿童派”的文学流派是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时间上先后相继,都注重描写后现代状况下人的生存状态。

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与艺术特征

现代主义日本首先通过建筑艺术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1983年,日本建筑学家矶崎新(Isozaki Arata)设计的筑波中心大楼被誉为日本后现代建筑的代表和“时代的金字塔”,其设计主题被解释为“权威崩溃”。80年代以后,日本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已经被普遍理解和接受。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集中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无权威、多声部、多样化、求新、求奇的特点。

日本文学界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日本已经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但日本批评界,包括芥川奖等重要文学奖项,均不看重这一崭新的文学现象,甚至拒称它们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一代作家的先锋性和创新性。柄谷行人曾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的解构主义,如果(日本)赋予它相同的意义,那将是彻头彻尾的滑稽剧。我们必须先问一问日本的结构是什么。”(1)年轻一代的作家对此极为不满,后现代主义代表作家村上春树1991年在与美国作家约翰·麦克纳尼的对谈中抱怨道:“20年前我写小说时,他们曾大谈所谓日本文学的衰退。如今,他们仍旧老调重弹。然而日本文学并没有衰退,不过是评价的标准发生了变化罢了。不知为什么,许多人讨厌这种变化。那些老家伙,多数生活在封闭狭窄的圈子里,他们的守护神是他们对于‘纯文学’的共同认识,至少现在仍是如此。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但是他们却对此不感兴趣。”(2)

不过,批评界的无视和敌视未能阻止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被评论界称为“内向派”、“都市派”和“儿童派”的文学流派是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时间上先后相继,都注重描写后现代状况下人的生存状态。“内向派”作家曾被划归现代主义文学,但与现代主义作家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出发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对立和人的异化不同的是,“内向派”作家是远离意识形态的,他们只想局限在个人的圈子里面,不再对精神、价值、真理、终极关怀等感兴趣,他们表现的是“无意义的人,在无意义的地方,过着无意义的生活”,这是一种“轻薄的虚无主义”,再没有了现代主义小说中对自我丧失的挣扎和反抗。“都市派”是整个20世纪80年代日本文学的主流,它同时也是“内向”的,深受都市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影响,村上春树和村上龙是“都市派”作家的代表。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作家被称为“儿童派”,他们比“内向派”和“都市派”更加激进,或者说更具后现代气质。儿童派作家摈弃了村上春树那种以个人感受为中心的自传式写法,他们的创作范围更加宽广,同时他们改写经典,操演崭新的后现代叙述方式。

————————————————————(www.xing528.com)

(1) 转引自王向远:“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国外文学》,1996年第1期,第103页。

(2) 转引自王向远:“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村上春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第6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