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语言艺术美鉴赏,文学语言的表现特征

文学语言艺术美鉴赏,文学语言的表现特征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学语言即文学作品里所使用的语言。文学语言艺术则是“指以语言为物质媒介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创设意境、反映生活、追求理想的艺术,即文学形式。 语言文学艺术一般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基本类型”。诗歌是高度凝练的文学语言,它追求一种特殊的审美或诗学效果。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的首要特征。2)文学语言的抒情性文学语言的抒情性,是指以文学语言中所浸透的那种感染人、影响人的情意特征。

文学语言艺术美鉴赏,文学语言的表现特征

文学语言即文学作品里所使用的语言。 它是以民族共同语,特别是人民群众生动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家的加工、提炼而成,富于形象性、审美性和艺术感染力。 文学语言要在语言的一般交际功能的基础上执行一种特殊的艺术功能或美学功能,它是民族共同语言的高级形式。文学语言艺术则是“指以语言为物质媒介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创设意境、反映生活、追求理想的艺术,即文学形式。 语言文学艺术一般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基本类型”。

5.9.1 文学中的艺术世界

1)诗歌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诗歌是最早出现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起初,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文学语言,它追求一种特殊的审美或诗学效果。 因此,要欣赏诗歌作品,解读它的蕴涵,既要求把握文本,感受其语言美;又要超越文字,诠释其诗学效果。

中国诗歌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从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诗经》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西方的诗歌,以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为发端,注重叙事的情节性,体现了欧洲诗歌艺术发展的审美特质。

2)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全面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小说”最初指的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 清末民初,维新派梁启超等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理论面目一新。 小说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为“国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上乘”,再不是无足轻重的“街谈巷语”“琐屑之言”。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越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越是小说化。

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小说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3)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剧本的语言有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戏剧演出有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主要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事件、事件、地点等高度集中,矛盾冲突紧张,有的还加上对场景、气氛的说明和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

戏剧艺术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悲剧从原始的酒神祭礼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表演艺术,就是以一批悲剧剧本的出现为根本标志的。中国的宋元戏文和杂剧剧本,是中国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4)散文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散文是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述散文、杂文游记等。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题材广泛、写作方法灵活多变,但是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贯穿始终。 我国散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殷商时代就有了记史散文,随后出现的先秦诸子散文,成为中国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对后世文学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古文运动,树立了摆脱陈言俗套、进行自由抒写的散文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等艺术功能。 我国传统散文伴随着古代文学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奠定了现代散文艺术发展的坚实基础。

5.9.2 文学语言的表现特征

文学语言刻画形象、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创造意境,通过形象思维反映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感教育的功能,使它具有形象性、抒情性、内指性、音乐性、独创性、丰富性等特色。

1)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是指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与体验性的特征。 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的首要特征。文学语言如果不具备形象性的特点,其情意性等特点就无从产生。 别林斯基说:“在真正诗的作品里,思想不是以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灵魂,像光充溢在水晶体里一般。”

2)文学语言的抒情性

文学语言的抒情性,是指以文学语言中所浸透的那种感染人、影响人的情意特征。 文学语言必须要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强烈的感染力。

苏珊· 朗格指出,艺术文化的突出特点是艺术家将表现性和情感意味移入外部世界之中,就是自然的主体化,也正是这种主体化才使得现实本身被转变成生命和情感的符号。 也就是说,文学语言的感情和意蕴都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我国古典诗歌追求“言志”与“缘情”的完美融合一样。 李商隐《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便是“言志”与“缘情”完美结合的典范。的确,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对美好人生的眷念,对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性的感念,内心的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暗示值得留恋的大唐帝国已日薄西山。

3)文学语言的内指性

文学语言的内指性,是指文学语言无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即文学语言并不一定指向外在的客观世界,而往往返身指向它自身的内在文学世界,这就要求读者在文学审美活动中把握语言的特点,提高文学语言的审美理解能力,明白作品语言装载的其实是作家的审美感悟,重在言外之意,而不必耗尽心力去寻找现实中的所指,与日常语言有着明显的不同。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看起来是违背地理常识的,但正是这种失真的描述,显现出黄河的巨大气势和宏伟气象。“白发三千丈”,也不符合客观事实,然而,这样的语言却恰恰能将诗人内心的极度愁闷传达出来。

文学语言提升了一般语言的表现功能,蕴涵着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将读者带入审美感受世界中。“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夜”“路”,表达的是作家对漫长的黑暗社会的体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花”“鸟”“人”融为一体,抒写了感时伤事的忧国情怀。

总之,文学语言常常是意在言外,传达和表现作家内心的情绪,有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这种文学语言的反常或新奇的特征,就是通过艺术创造的新奇手法,使事物陌生化,让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使之兴奋起来。这也正是文学语言的艺术性所在。

4)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征。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由文学语言语音手段所形成的和谐的节奏与韵律上。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修辞的根本要求。

文学语言音乐性特征的决定因素,是文学的本质和功能。 文学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不只具有形象上的意义,也有音乐性上的意义。 在一定的美学指导下,文学的节奏和韵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就是文学语言音乐性特征的体现。 正如韦勒克所言:“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套声音的系统,因此,是一种特定语言声音系统中的选择。”朱光潜也说过:“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5)文学语言的独创性

文学语言的独创性,是指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段和方式的独创性。从言语风格层面上看,文学语言的独创性,既指富有“个性”特色的独特性,又指长于“创新”品格的新颖性。 鲁迅的作品中少有新颖的“奇语”运用,却往往使用极其质朴的语言体现出其独特的个性色彩。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文人多钻研语言的锤炼和推敲。例如,月亮是古典诗词中很常见的一个意象,但与其有关的诗词佳句的类型不胜枚举。 仅李白一人,其一生中写月从不重复,不断利用大胆想象,发掘出个性新奇的意蕴,展现或豪迈或飘逸或沉寂的人生体验。

从文学文本的语言构成层面上看,文学语言的独创性,既指作家语言的独创性,又指作品人物语言的独创性。“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运用的华美的辞藻,体现出的别致的韵味,是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杨朔在《雪浪花》作品中人物老泰山的这段话,便是极端个性化的作品人物语言:“咬你一口就该哭了,就是这样的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通过人物个性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性格。

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特征,首先根本上决定于文学的本质和功能。 文学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文学的创新原则,文学要反映日新月异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现实生活,就要不断地吸收和创造新的词语和新的表现方法。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第一个以花比喻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以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以花比美人的是蠢材。 可见文学语言的独创性对于文学而言,有着极大的重要性。

文学语言的独创性也与读者的接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读者都有“趋新”的心理需求,对那些无惊奇、无新奇、无挑战的文学作品难以产生阅读兴趣,因此,作家必须以创新的文学语言捕捉新奇的感受和体验,以迎合读者对阅读作品的心理需求。

6)文学语言的丰富性

文学语言的丰富性,是指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方式的丰富性特征。 文学语言最富于表现力,孟浩然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的“蒸、撼”因传神地表达了自然涌动的生气和物激我心的豪情,而有王士祯“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然镫记闻》)的评赞。宋代词人宋祈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也都以其富有表现力的用词赢得了后人的赞赏。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有:“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使泉水和酒两者色香兼而有之,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显示了驱遣语言文字的功力。

文学语言的丰富性表现在文学语言的用词十分丰富,富有感情。各种语体的词语,词语的各种变化形式,都可运用,不受限制;注重词语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以描绘事物、抒发感情。例如,贫富情况的对比可以写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动形象,对比鲜明,感情热烈。

文学语言的丰富性也表现在文学语言句子多样,富于变化。 各种句型、句类、句式广泛使用,且富有变化,表达生动、形象。 文学语言的丰富性还表现在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上。各种修辞格都可在文学作品中找到其用武之地,特别是那些用于形象描绘和情感渲染的修辞格,以其精妙传神、富于表现的先天优势而备受青睐。

5.9.3 文学语言艺术美鉴赏

鉴赏文学语言的艺术美,无疑就是围绕各类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按照文学语言的表现特征进行赏析和品鉴的过程。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对同一文学作品的感知也许会有不同,我们只要沉醉其中,跟着自己内心最强的那个呼声进行品味即可。

下面,我们以《春江花月夜》为例。[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www.xing528.com)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我们先逐句感知整首诗。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 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鸿雁长飞光不度”,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 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像九首绝句。 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 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 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拓展阅读]

《葬花吟》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 《春江花月夜》鉴赏部分主要参考百度百科等相关网页的资料整理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