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一览无余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一览无余

时间:2024-0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68年,菲德勒在弗莱堡大学召开的文学会议上宣称托马斯·曼和詹姆斯·乔伊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已经成为历史,开启了德国文学界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讨论。真正把后现代带入德国思想界的是哈贝马斯,他于1980年在《现代性——一项未竟的计划》中将后现代主义贬为新保守主义,认为其阻碍了启蒙的继续。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一览无余

现代主义文学德语文学中的发展首先是由美国文学批评家莱斯利·阿·菲德勒激发的,随后,意大利作家艾柯(Umberto Eco)的《玫瑰之名》(The Name of the Rose, 1980)和捷克流散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984)在德国的大获成功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地位在德国得到确立。1968年,菲德勒在弗莱堡大学召开的文学会议上宣称托马斯·曼和詹姆斯·乔伊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已经成为历史,开启了德国文学界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讨论。这场讨论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主要在一些青年作家身上产生了影响,他们的作品放弃了艺术性、深度和意义等为现代主义所推崇的标准,主张“画面性、表面性、直接性、多样性及文本对读者的开放性”。(1)不过,后现代起初在德国并不被接受,而是被以阿多诺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左派知识分子视为一种新的保守主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仍占据着重要位置,“新主体文学”非常流行,它们是反意识形态和权威运动的直接产物,这些作品从社会场景中退回到内心世界,注重描写自我和个体的痛苦。

真正把后现代带入德国思想界的是哈贝马斯,他于1980年在《现代性——一项未竟的计划》中将后现代主义贬为新保守主义,认为其阻碍了启蒙的继续。正是哈贝马斯的批判使得后现代话语真正进入了德国思想界。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 Welsch)直接推动了后现代思潮在德国的发展,他的《我们的后现代之现代》(Unsere postmoderne Moderne, 1988)等著作影响巨大。此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如《香水》(Perfume)、《年轻人》(Der junge Mann)等开始取代“新主体文学”成为文学主要潮流,“向一种无度的画面性、差异所产生的吸引力、向熟悉之物的文学性殖民化形式敞开”,“重拾起想象、魔幻,以及由运用种种熟悉的风格手段而形成的戏仿性突变和场景的反讽性破坏。”(2)从80年代起,德国成为继英国、拉丁美洲、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和地区之外的又一个后现代生长点,出现了如彼得·汉得克(Peter Handke)等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德国后现代主义文学观念深受韦尔施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德国,后现代主义首先放弃了对统一、整体、中心和意义的元话语的信任,包括奥地利作家在内的这些德语后现代主义作家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对统一中心的避而远之。这些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着后现代文学普遍特征,如创作手法上多采用混杂、反讽、戏仿、互文等,消除了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界限,文本向读者开放等等。

————————————————————(www.xing528.com)

(1) 转引自谢建文:“德国文学中的后现代印痕”,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86页。

(2) 转引自谢建文:“德国文学中的后现代印痕”,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