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贝克特戏剧:后现代主义特质

贝克特戏剧:后现代主义特质

时间:2024-0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贝克特主张戏剧创作的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这种“能够容纳混乱的形式”中,贝克特的戏剧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第一,人与物的符码化。贝克特戏剧中的人物都是被取消了个性的类型化人物,他们之间几乎不交流、不对话,而是以孤零零的存在本质成为人类处境的符号化表征。与物体的符码化相关,贝克特的戏剧往往使用简化到极致的道具。就像后现代主义小说不再讲述故事一样,贝克特的戏剧也不再表现情节。

贝克特戏剧:后现代主义特质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是荒诞派戏剧最杰出的剧作家,被誉为“改变了当代戏剧走向的文学巨匠”。贝克特同时用英语法语写作,早期主要以英语写作小说,以《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 1952)为界,后期主要用法语写作剧本。他曾经把乔伊斯的小说翻译成法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贝克特曾参加法国的反纳粹地下抵抗活动,大战结束后开始专门从事创作和翻译,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发自近乎绝灭的心情,似已标举了全人类的不幸”。

贝克特主张戏剧创作的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有信念、经验和信仰的坍塌,面对混乱不堪的荒谬现实,贝克特感到戏剧“需要一种新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容纳混乱的生活而不试图改变混乱的性质……寻找一种能容纳混乱的形式是当前艺术家的任务”。(1)在这种“能够容纳混乱的形式”中,贝克特的戏剧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第一,人与物的符码化。贝克特戏剧中的人物都是被取消了个性的类型化人物,他们之间几乎不交流、不对话,而是以孤零零的存在本质成为人类处境的符号化表征。比如《等待戈多》中的“戈多”就是根本不存在的希望的符号,“幸运儿”则是听命于人、毫无幸运的“仆人”和“替罪羊”;比如《终局》(Endgame, 1957)中的又瞎又瘫、坐在轮椅上的人,那个只能走动不能坐下的人,以及双腿残废、呆在垃圾箱中的人,都分别代表了人类种种可悲、无奈和荒诞的存在现实。还有那些犀牛,那些鸡蛋,那些无限增多的家具,那不断膨胀的尸体等等,都是令人心酸、难忘的象征符码。

第二,舞台道具极简化。与物体的符码化相关,贝克特的戏剧往往使用简化到极致的道具。《等待戈多》的故事发生在一条光秃秃的小路上,道具只有一棵仅有四五片叶子的矮树。这是对春天的讽刺,也是人类处境的极好隐喻;在《克拉普最后的录音带》(Krapp's Last Tape, 1958)中,那盒磁带承载着主人公两个自我对话的中介作用。这种极简的道具安排以一种反理性的方式推翻了舞台的中心位置,把世界的荒谬生动呈现在观众面前。(www.xing528.com)

第三,情节零度化。就像后现代主义小说不再讲述故事一样,贝克特的戏剧也不再表现情节。传统的戏剧情节被取消。其情节特征荒诞而混乱,无所谓情节的发展、冲突、高潮和结局。在《等待戈多》中,唯一的情节就是等待戈多,可是戈多始终不曾出现,观众也无从知道他到底会不会出现。此外,情节零度还体现在剧本结构的重复上。《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就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彻底粉碎了观众对情节的期待。此一情节观正是现代末期、后现代初期就已开始的世界的混乱和无序的最好表征。

————————————————————

(1) 引自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