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公信力下降带来困扰

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公信力下降带来困扰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官员贪腐已连续3年位居损害国家形象行为的榜首。这些事件都使得政府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社会公信力尤其是政府公信力的受损,导致很多时候,政府说话,民众不信;政府有关部门辟谣,民众不以为然。来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监测显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2012年8月14日,重庆警方消息称恶魔周克华被击毙。在这些事件中,政府部门公信力遭遇危机陷入“塔西佗陷阱”尴尬。

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公信力下降带来困扰

社会公信力,一般理解为一个组织或个人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和信任的能力。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体现为政务诚信度,企业的社会公信力体现为商务诚信度,公民的社会公信力体现为个人诚信度。信任是任何一个社会能够正常运作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社会公信力是社会信息传播、思想交流和公众交往以及舆论引导的基石。然而,信用,正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受到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甚至变得越来越稀缺;我们社会当前的公信力严重缺失,这同样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新的严峻形势。

时下,“不信”,似乎成了生活的主语:做好事,不信,认为是作秀;帮助人,不信,认为有企图;辟谣,不信,认为说没有就是有。有人提出,我们正在遭遇“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网络时代,对公共事件的处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现疏漏,都有可能陷入此种恶性循环。《环球时报》2011年6月28日刊发了题为“中国社会面临全面公信力缺失”的社论,尽管有失偏颇,但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信力缺失的严重程度。同样,2013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发布,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

一 有些事件严重损伤了社会公信力

相对于经济发展成就、社会财富积累等“有形资产”,公信力属于“无形资产”。一些学者将政府的公信力分为三个方面:政府合法性本身产生的公信力、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政府行政绩效的公信力。当然,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但一般认为,在现有体制下,后两个方面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方面。导致政府社会公信力受损和缺失的因素很多。近年来,某些地方政府官员(虽然是少数,但其负面影响却不小),欺上瞒下,说谎话,搞形式,给群众开空头支票,热衷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对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甚至熟视无睹。这些失信于民的事件,严重损伤政府的社会公信力。

特别是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出现了不少相当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信用危机。如三聚氰胺地沟油、“绿色猪肉”、教授论文抄袭、助人者被诬赖等诸多事件都与信用密切相关。可以说,诸多的不诚信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加剧了国人之间的冷漠和隔阂,更是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网络漫画:“打酱油”(意为路过,不参与、不知道、不谈论)

另外,这些年来,很多问题和因素也使得我们的社会公信力特别是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冲击。比如腐败问题严重。自2006年开始,《环球时报》每年进行一次民意调查,2009年委托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个内地大城市随机抽取了1350人进行电话访问。调查结果显示,有59.2%的受访者认为官员贪污腐败最损害国家形象,位居损害国家形象行为的榜首。而且,官员贪腐已连续3年位居损害国家形象行为的榜首。再如统计数据不真实。“被增长”“被就业”“被小康”等就是舆论的明证。2009年5月6日,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程子林在接受新华网访谈时指出,当前,一些地方、一些基层单位的统计活动中仍然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突出表现在: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统计调查对象篡改统计资料;有的统计对象为了骗取荣誉、利益编造虚假数据,或者迫于地方领导压力参与弄虚作假;有些统计人员职业道德感不强,明知数据有水分而不切实履行核实职责,造成一些统计数据有差距,不能客观反映实际。还有,广为人知的“周老虎”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河南“开胸验肺”事件等。这些事件都使得政府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www.xing528.com)

二 政府、专家及媒体社会公信力危机

我们都知道,辟谣和信息发布对于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取决于辟谣者、发布者本身的公信力。社会公信力尤其是政府公信力的受损,导致很多时候,政府说话,民众不信;政府有关部门辟谣,民众不以为然。来自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监测显示,目前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以政府、专家及媒体最为严重。不相信政府,不相信专家,更不相信媒体已构成了当前社会上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墙”。比如,2011年,抢盐风潮,几乎一夜之间,中国沿海大城市,超市库存的食盐被中国民众抢购一空。虽然政府、专家及传媒,一再强调,日本核污染不会对中国大陆造成影响。然而事实上,所有的努力,竟被一句流言所打败。民众宁愿相信来源不明的谣言,却不相信自己的政府。2012年8月14日,重庆警方消息称恶魔周克华被击毙。但是网上却盛传是民警打伤了周克华的腰部后,周克华朝头部开枪自杀。对此,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黄伟称,周克华是被民警击毙,并非网传的自杀,但网民始终将信将疑,甚至还传言是误杀了便衣警察等。在这些事件中,政府部门公信力遭遇危机陷入“塔西佗陷阱”尴尬。

近年来,频频有学者和社会人士提出中国须警惕“社会墙”越筑越高。这些观点认为,不信任砌成了一堵堵“社会墙”。经过了那么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人们遽然发现中国正在出现一道又一道日益厚重的墙。这一道道墙当然不是由钢筋水泥砌成的,而是由高强度的“不信任”砌成的“社会墙”。这些墙存在于社会各个群体和各个角色之间,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在资本和人民之间,在穷人和富人之间,不一而足。

有人在分析公众“老不信”的心态时认为,“老不信”这个词,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因为并非所有老百姓都不信任、不相信政府,也并非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人每时每刻都不信任、不相信政府,也并非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人在任何事情上、对所有官员都不信任、不相信。但是,不信任、不相信政府的人绝不在少数,而不被信任和相信的官员也不在少数。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且应努力解决,从而恢复和重建起政府和公众间的互信。并认为“老不信”与社会焦虑、不公平感、思维惯性、情绪发泄、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心态有关。[13]

现实警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加倍呵护自己的社会公信力。2011年10月1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会议认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会议提出,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会议强调,“十二五”期间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古人说:“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思就是说,要小心啦,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因此,我们必须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地爱护自己的诚信。无论政府还是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