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弹拨乐器制作技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弹拨乐器制作技艺

时间:2024-01-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及其制作技艺的起源,学界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认为其萌发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哈萨克族民间弹拨乐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成为哈萨克族民间乐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哈萨克族的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研究哈萨克民族乐器制作工艺,对了解游牧民族手工艺发展史有一定意义。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弹拨乐器制作技艺

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制作技艺

申报单位:奎屯市文化

2012年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治区级传承人:乌兰巴义·阿依达尔

哈萨克族的民间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族的音乐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族的弹拨乐器主要有:切特尔、冬布拉、皮里玛、皮库拉巴尔布特、杰特根、阿德尔纳等。

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制作技艺主要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的哈萨克人聚居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及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都有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也有分布。

新疆哈萨克族民间弹拨乐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关于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及其制作技艺的起源,学界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认为其萌发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弹拨乐器贤能与颇具影响力的乐器制作艺人。千百年来,哈萨克人用弹唱的方式记述着他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信仰等诸多方面,并以口传心授方式代代流传到了今天,成为哈萨克人在民族文化、思想与精神方面的重要标志。

哈萨克族的民间弹拨乐器是哈萨克族各类艺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弹拨乐器是哈萨克族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和创造出的文化结晶,对推动和促进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哈萨克族民间弹拨乐器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哈萨克族的民间弹拨乐器主要广泛地用在民间舞蹈音乐上,在哈萨克族的音乐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弹拨乐器制作工艺由早期的简单、粗糙的抠挖、打磨手段,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工艺程序,使哈萨克族的弹拨乐器在外型、音质、音色都有较大的提高,为哈萨克族的音乐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制作工艺:

选料:哈萨克族传统的民间乐器的用料主要是当地产的红松木、松木、白桦木和畜骨、畜皮、畜鬃、畜肠。哈萨克人对弹拨乐器的每个部件都有独特的称谓,常以人体器官或常见物品命名。它由面板(哈萨克族称脸)、背板(身)、琴杆(脖子)、琴头(耳朵位)、弦轴(耳朵)、码子、缚弦(肚脐)和琴弦等部分组成。民间选材很有讲究,红柳木要远离河湖,松木要用长在山上的,树木选好后需剥掉树皮,使之成为枯立木,三年后再砍伐,这样的木材不会朽、不易裂。根据所选木料和所作乐器的需要,要将木料锯成薄板或条木,放在阴凉处晾晒三年以上,等木料完全干透后才能使用。畜骨在杰特根、阿德尔纳等乐器上使用或用于装饰,要煮沸取脂锯薄后方可使用。

锯割:根据琴身、琴杆等不同部位的需要,用手锯、钢丝锯锯割的方法将木料、畜骨等锯下备用。这项工艺使用的较多,除此之外制作面板的出音孔、图案以及制作弯曲部位也都要锯割。

造型:制作时先用弯斧将一段原木砍出琴体雏形,再用弯刀修整琴背、琴杆、琴头等。为防止琴弦张力使其弯曲变形,多在面板背面横向置一松木音梁。将面板用木钉钉在琴腹四周即成共鸣箱。琴头扁平、无饰,较琴杆稍宽。光滑的琴杆表面即为按弦的指板,其上缠有8道羊肠弦音品,可移动品位调节音高。面板中央支有木制琴码,码子上方的面板上开有数个小音孔。张两条羊肠弦,上端缠于弦轴上,下端系于缚弦上。

抠挖:过去哈萨克族椭圆形江布尔冬布拉音箱,琴体除面板外,是用一整块红柳木或松木挖削而成。用大小不等的工具采用抠挖的办法将一块整木做成音箱,然后再用锋利的小刀和小铲子,将音箱内抠平,用砂纸打磨,使其平整光滑。阿拜冬布拉是扁形的,其音箱的背面用7块木板拼接而成。

打磨:打磨是整个乐器在制作过程中都要使用的工艺,从乐器的雏形开始到乐器的制作完成,都要根据乐器光滑程度,进行打磨,其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粗细木挫、砂纸。(www.xing528.com)

制弦:历史上乐器的弦主要用山羊肠衣制作,现在大都用尼龙弦、钢丝弦。畜鬃主要是指马鬃尾,用在拉弦乐器上。哈萨克人都能自制羊肠弦,先将羊肠浸于盐水中,后捞出刮净肠内杂物,再将羊肠捻细、成线、绷紧、晾干即成。

镶嵌花纹:哈萨克族乐器上的图案主要是羊角的变形图案,装饰在面板上,用煮制的牛骨锯成花纹镶嵌在面板上,也有使用彩绘的或是用其他材料锯成的图案装饰在面板上的。

绘制花纹(楼望皓拍摄)

调音:乐器做好后,要上弦调音,根据音质的准确性进行调试和改进,然后才能算是合格品。

涂漆美容:乐器做完后,最后一道工序是涂漆,这样既可以保护乐器,同时又可使乐器美观。

20世纪50年代,这种传统的弹拨乐器经过不断改进,有的增大了共鸣 箱,有的琴杆上增嵌了标记音位的小圆片,弦品也由羊肠改为丝弦品,并增加了码子,改数个小音孔为一个圆形大音孔,琴身也有平底、圆底和凸底之分,增大了音量,扩大了音域。

哈萨克族民间弹拨乐器制作技艺,从材料的选择到各种工艺的实施,都有一套完整的程序,这些程序保证了弹拨乐器的质量。哈萨克族的弹拨乐器造型具有民族特色,做工精细;哈萨克族的弹拨乐器表现力强,音域广,为繁荣哈萨克族的音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哈萨克族群众和其他民族的喜爱。

哈萨克族民间弹拨乐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成为哈萨克族民间乐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哈萨克族的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这些乐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乐器有美丽的传说,有的还和宗教有着联系,这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乐器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授弹拨乐器(切尔铁尔)演奏技法(楼望皓拍摄)

哈萨克族的弹拨乐器制作工艺包括选材、锯、磨、雕花、镶嵌、制弦、粘合、成形等多种工艺。这些乐器式样多,音域跨度大,造型独特,能演奏各种乐曲。现代哈萨克族的弹拨乐器不但可以奏出哈萨克族古老的乐曲,而且还可用于伴奏歌剧戏剧、歌曲、舞曲等,其表现力强,是一种成熟、系统、科 学、多功能的民族乐器

哈萨克族的乐器及其制作工艺与民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哈萨克族的重大节日和喜事中,都要进行演奏,同时在冬布拉等乐器上还有拴鹰羽的习俗,以求吉祥和平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在研究哈萨克族民俗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研究哈萨克民族乐器制作工艺,对了解游牧民族手工艺发展史有一定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