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澄潭香干的制作技艺,一部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澄潭香干的制作技艺,一部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众多的澄潭土特产中,澄潭香干就是其中的一味。澄潭香干醇香浓郁,口感滑润,韧性好,切细丝不碎。澄潭香干的制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澄潭镇东街村吕海珍的丈夫胡生发(已故),是澄潭香干制作的传人。20世纪70年代,其丈夫曾代表澄潭去嵊州比赛,其香干制作工艺与质量受到同仁的一致好评。据吕海珍介绍,澄潭香干的制作流程是这样的:第一步是“浸豆”。

澄潭香干的制作技艺,一部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记

距新昌县城西12公里的澄潭,为新昌县除县城外第一大市镇。地处澄潭江畔河谷盆,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全村南北长而东西窄,地势平坦,为县内古村落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故素有“千年古镇”之称。

镇内有一古街,位于集镇中心,长约1000米,宽近4米,建于宋朝初年,是历史上有名的集文化经济于一身的特色老街。老街两旁民居基本上是砖木结构百年以上的老房。古街有武庙、文昌阁及长春禅院,迄今尚存。街上还有清朝康乾盛世的祠堂古庙、太平天国之后建造的四合院等。

澄潭镇从清末起开始设集市。农历每月三、六、九日为集市日,每年九月二十八日为庙会。20世纪20年代前后,已开辟有小猪行、竹木行、柴炭行3个专业市场。外地客商前来设店经营,先后开设酒坊、染坊、水作坊。20世纪30年代,又改农历单日为集市日。当时的澄潭集市已闻名遐迩,为县内蚕茧、茶叶、烟叶、竹木等农副产品主要集散地。来此赶集的有方圆50里远近的本县及邻县村民。每逢庙会或集市日,镜岭、回山及嵊县、天台、磐安、东阳等邻近县(市)的10多个乡镇的村民都前来赶集,日交易人数逾万人。

澄潭古镇文化积淀深厚,老祖宗传下的土特产也很多,外地来澄潭者返程时总要带去一些澄潭产的糕点茶食和豆制品等土特产,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在众多的澄潭土特产中,澄潭香干就是其中的一味。澄潭香干醇香浓郁,口感滑润,韧性好,切细丝不碎。(www.xing528.com)

澄潭香干的制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澄潭镇东街村吕海珍(1926年2月出生)的丈夫胡生发(已故),是澄潭香干制作的传人。据吕海珍说,其丈夫七八岁时,家贫,父亲神志不清,母子俩相依为命。丈夫的师父张生火(澄潭镇南街村人,已故)之父母见他可怜,就让他母子住其家做点杂务,混口饭吃。其丈夫就给师父家烧谷糠(以前谷糠便宜,用此作燃料)。天长日久的熏陶,师父的指点,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其丈夫长大后也能做得一手好豆腐,尤其出名的是香干。搞合作经济时,其丈夫就去澄潭合作商店工作,专做豆制品。后来响应毛主席提倡的“青年要面向农村四方”的号召,两夫妻就到莒溪合作商店做豆腐,一干就是8年。合作商店散伙后,重新回到澄潭,开了家个体商店。20世纪70年代,其丈夫曾代表澄潭去嵊州比赛,其香干制作工艺与质量受到同仁的一致好评。

据吕海珍介绍,澄潭香干的制作流程是这样的:第一步是“浸豆”。取干豆若干颗,放于容器内,倒上若干水,约浸一天,使豆充分泡胀。第二步“洗净”。将充分泡胀的豆取出,挑拣小石子、烂石等,然后将豆洗干净。第三步“磨制”。用磨(以前用石磨,现在一般用机器磨)将洗净之豆磨细,变成豆浆和豆渣。第四步“烧浆”。将豆浆和豆渣一起放入锅中煮,直到沸腾。第五步“摇浆”。舀出沸腾的豆浆和豆渣,一起放入豆腐袋,慢慢沥出豆浆。第六步“点浆”。豆浆温度冷却到七八十度时,放入卤水(盐水结晶)和石膏,并将之拌匀,豆浆就会慢慢凝固,成豆花状态。第七步“包制”。将豆花舀入豆腐架,待之成形后,用刀划成一块一块,再用香干布一块一块包住,放入两块豆腐板之间,板上压上重物,一般为石头,榨去多余的水。第八步“上色”。剥去香干布,放入有糖渍的锅中,加入适当的茴香桂皮一起煮,香干自会慢慢变色。通过以上八个步骤,取出的上色过的香干就是成品了。

(刊登于2013年11月19日《今日新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