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在动力:嵊州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

内在动力:嵊州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处在短缺经济之中。2018年度,海城市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10名,西柳镇在全国千强镇中排名第83名。当时嵊籍港商主要在深圳开设领带厂,吸纳了大批嵊州农村劳动力,这些嵊州人,不仅在深圳掌握了领带制作的基本技术与技能,还积累了经营管理经验,甚至结识了一批客户。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宗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他们的动力,如何让百姓富裕是他们日思夜想的事情。

内在动力:嵊州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小。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处在短缺经济之中。经济体制上是单一公有制,政府配置资源,计划生产、计划分配、统一市场、统一供应,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被束缚住了。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于是党中央有了改革开放的决心和行动。由于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打破了禁锢,唤起了人民改善生活、走富裕道路和加快生产的热情。特别是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又一次为人民的积极性释放打开了闸门。当人们为实现发家致富梦想,乐于创业、乐于生产的时候,迸发出来的那种力量是巨大的。

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农村,有个叫丁其山的农民,由于生活负担很重,想办法赚钱,在两个女儿的帮助下,加工出一条裤子拿到集市上去卖,这是海城第一条由个体服装户生产的商品裤,这事发生在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在他的影响下,远近农民纷纷加工服装出售,丁其山就此成为海城个体服装加工、销售第一人。几年下来,这里的农民创办了自己的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服装厂,在政府的主导下,创办了西柳服装市场。到1984年末,海城市个体服装加工户达650户,年加工能力18万件,西柳市场经营商户3000余户,年交易额4亿元。十年后,1995年末,海城纺织企业已近千家,个体户5000家,从业人员4万人,西柳市场摊位达1.6万个。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海城西柳面向全国和国际,充分竞争,取得大发展,享有“中国裤业名镇”“中国棉服名镇”“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称号。2015年末,海城市的纺织企业和个体户达7100户,各类从业人员达19万人。2018年度,海城市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第10名,西柳镇在全国千强镇中排名第83名(新华网客户端,2018年10月9日)。

浙江省嵊州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历史上有植桑养蚕传统,因此,近代产生了一批经营丝绸的商人,这些人大多在香港地区经商。改革开放后,港商经常回乡探亲,与内地联系日渐增多,1984年港商卢陆先生在嵊州创办了“浙江佳友领带有限公司”,这是第一家内地和香港合资的领带企业,由此,嵊州领带产业开始起步。当时嵊籍港商主要在深圳开设领带厂,吸纳了大批嵊州农村劳动力,这些嵊州人,不仅在深圳掌握了领带制作的基本技术与技能,还积累了经营管理经验,甚至结识了一批客户。看到领带有这么好的市场,一些人后来纷纷回乡创办领带生产厂。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配套生产越来越强。到2007年,全市统计已有1000余家领带企业,领带年产量近3亿条,占国内总产量的90%,占国际总产量的40%,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74万人口,直接从事领带生产加工的人员约5万人,至少有10万人的生计依附于领带业,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中国领带名城”,到2018年,嵊州市不断提升生产水平,占据国际市场份额已达70%。

河北省清河县历史上是土地瘠薄、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20世纪70年代初,清河人曾经在“无工不富”的思想影响下,办了一些社队副业,但是1975年被批“资本主义”倾向。改革开放调动了清河人发展企业的热情。1978年桥东办事处戴屯村农民业务员代子禄赴内蒙古为社队工副业购买退役设备时,发现当地弃用的羊绒下脚料中有短绒,就拉回了4吨,然后大胆研究,反复试验,竟然用棉纺织梳棉机改造为盖板梳绒机梳出了1吨多羊绒。他的成功成为清河县发展羊绒产业的火种,快速形成燎原之势。许许多多清河人投入到了羊绒收购、分梳的队伍,他们把全国一半的羊绒收购到清河。到1988年,全县梳绒机达到1.5万台,生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2018年,全县从事羊绒产业的人员达10万多人,年加工多种动物纤维5万多吨,是全国最大的供应动物纤维初级加工产品的基地,同时,清河县的毛纱、毛呢、毛衫业也逐步发展起来。

上述三例,似乎可以感到纺织产业集群崛起背后有着实实在在的成就之人。我们看到了两个群体,一个是企业经营者群体(包括技术人员),一个是企业生产者群体。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2012年全国纺织行业产业集群试点工作十周年时统计,189个试点县镇地区共有18万户纺织服装企业,几乎全部是民营企业(其中少数是外资企业)。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可以称为“能人”,他们善于用脑,敢闯敢拼,能抓住机会,事业有成,同时在经济上显然他们都进入了程度不一的富裕阶层,即使稍差的,也达到中产阶级水平。在这189个试点地区中还有产业工人达800万之多,基本来自当地农村和外来打工者,他们怀揣着寻找人生出路,多赚钱,改善家境的简单目的,进入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辛苦劳作,这些人每年工资总额也有几千亿人民币,尽管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缺保险、少福利、加班时间多、公休日极少的时期,但计件收入多劳多得也确实让他们赚到了钱,提高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www.xing528.com)

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还有另一个群体,这就是那些有相当觉悟和工作热情的县镇基层党政领导和工作人员组成的群体。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宗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他们的动力,如何让百姓富裕是他们日思夜想的事情。他们许多人既有着敏锐的眼光、执着的干劲,也有着无工不富的焦虑、急于求成的心态。因此,在诸多区域才会出现大胆规划当地经济,千方百计招商引资,恢复强化传统特色,无中生有开辟新业,甚至不按套路出牌、盲目蛮干等现象,面对改革开放,大家都是探索者,因此无论如何评价,他们的使命感和举动也成为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强大推手。

浙江省海宁市马桥镇在杭嘉湖平原上,20世纪90年代初还是个脏、破、小、穷的地方,40平方千米,3万多人,没什么工业。1992年沈顺年被派到这个小镇当镇长,他是崇尚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的信念和母亲临终对他“你要好好做事”的叮咛去上任的。在没日没夜、大量烦琐事务中,他始终没忘让老百姓如何富起来的使命。当地织造化纤蚊帐的小厂让他知道了什么是经编,外地纺织机械厂的销售员和镇里领头的锦达经编厂负责人让他了解了经编产品的市场,而1995年跟随纺织工业部组织的考察团去德国专门生产世界上最新经编机的卡尔·迈耶公司考察更让他大开眼界。几年来,谨慎用心的调研和思考,让他坚定决心,经编行业就是马桥镇未来数十年发展的行业,为百姓造福的行业。1998年,他在镇上大会宣布:镇里决定征地300亩,建设马桥工业园。随后成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沈顺年任董事长,强力推进马桥镇工业(经编)园区的发展。2000年升格为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经过18年,园区面积扩展到6.1平方千米,入园企业从原来的5家增至1000多家,从业人员由几百人到数万人,销售收入从1亿元增至360亿元。政府管理的园区为企业创建了十大创新服务平台(即公共服务、科技服务、社会服务、品牌文化、合作交流、贸易交易、金融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教育、人力资源)。2018年底,海宁市委、市政府做出了经编产业园区扩容提质的决定,将经编产业园区从当前的8.96平方千米,扩大到21.48平方千米,建成国家级特色工业园区。2011年11月沈顺年退休,2013年,他因长期积劳,眼疾不断恶化,已几近失明,但还是在时刻关注着海宁经编产业园。他的继任者们一棒接一棒,继续做好这项工作,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经编产业集群地的马桥镇还在前进。

我曾接触过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五六百位县镇领导,近千位工作人员,沈顺年是他们之中的优秀者,也是代表者,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讲起纺织产品、纺织技术、纺织设备、纺织市场来都是头头是道、滔滔不绝

从业者和执政者的积极性相结合,构成了改革开放后产业集群经济爆发式发展内在动力。无疑,这具有强烈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