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及婚姻制度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及婚姻制度

时间:2024-01-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哈尼族普遍敬重长辈。哈尼族热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总是含笑问候、让路,并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做客。婚姻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血缘外婚制,严禁同姓、同宗通婚。哈尼族青年男女有社交恋爱的自由。哈尼族姑娘要出嫁的前三天,就邀约寨中同辈伙伴在卧室里唱哭嫁歌,哭的调子大都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其内容多为儿女别离之情。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及婚姻制度

                  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普遍敬重长辈。吃饭时,好菜放在老人一边,让老人先尝。儿女要给老人斟酒、盛饭,双手捧上。在山间田野劳动休息时喝水,要让年长的先喝,如果人多,按年龄大小顺序饮用。当劳动归来,晚辈要给老人端茶水、递上水烟筒。

哈尼族热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总是含笑问候、让路,并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做客。客人到家,全家老小都要起身让座,很快捧出一碗“焖锅酒”。客人饮过酒,主人会喜笑颜开地倒上一怀浓茶,倾心交谈。对客人必用最好的饭菜盛情款待。进餐时,先给客人斟酒,当给所有人斟完酒后,还要给客人再斟一次,以示酒源不断,吉祥幸福。若是逢年过节到哈尼人家里作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团圆的糯米粑粑到火塘边烘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双手捧给客人。客人上路,主人一直送到村边。

婚姻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血缘外婚制,严禁同姓、同宗通婚。

    哈尼族也有姑舅表婚的习俗,即舅父的儿子可以优先娶姑母的女儿,以此亲上加亲,故有“姑妈女,顺手娶;舅家要,隔河叫”的顺口溜。若舅家无女,外甥女的婚事必须征求舅家意见,舅家要给一笔“阿舅钱”。

    哈尼族青年男女有社交恋爱的自由。节日集会,婚丧喜庆,秋前冬末的柴山对歌等场合,都是未婚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选择配偶的良好时机。

    男女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后,男的要托媒到女家求婚。媒人多为能言善道,儿女满堂的长辈。去时,要从男方家里带去两瓶酒,一只老母鸡,来到姑娘家后,向女方父母说明来意。介绍男方的人品和家境。若女方父母同意,则高高兴兴地宰鸡办席,宴请媒人,喝媒人提来的酒。席间,媒人唱起《要花要种》、《兄妹传人种》等表达男女爱情的传统酒歌,双方你唱我合,当媒人要起身回家时,女方父母会偷藏起媒人提来的酒壶盖子,而媒人虽明智也要装出四处寻找的样子,最后,则提起无盖空瓶,喜滋滋地回来报喜讯。若女方家父母不同意,则婉言谢绝。说成亲后,还要吃一次“定亲酒”,定下成亲吉日,彩礼数量等。

    哈尼族姑娘要出嫁的前三天,就邀约寨中同辈伙伴在卧室里唱哭嫁歌,哭的调子大都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其内容多为儿女别离之情。如: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向伙伴倾吐别离之情,哭诉女子无权继承家业,只能出嫁流落他乡的不平等命运;嘱托兄妹要赡养孝敬好父母等等。姑娘的阿妈、阿孃、阿婶、阿嫂等也要来哭诉,诉说养儿育女的不易,嘱咐女儿到夫家后要安心生活,与丈夫共持家业等等。整个场面显得悲悲泣泣,往往使旁听者心酸落泪。

    如此,姑娘的卧室里哭声四起,泣声不绝。据说,姑娘哭得越悲泣,则越是显示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情。同时,也是对主办婚姻的一种控诉。故姑娘出嫁时,即使两相情愿,也要哭嫁。

    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新郎家要敲着锣鼓,吹着号,热热闹闹的前来新娘迎亲。迎亲队除鼓锣号队外,还有新郎、陪郎、新郎未婚的表姐表妹,媒人等8——12人。当迎亲队快要入村时,新娘的伙伴们要躲藏在草丛中,将一颗颗青绿的橄榄向迎亲人打去。新郎和陪娘是姑娘们追砸的主要目标。橄榄果砸在头上是有点痛的,但迎亲者只能躲避,不准还手。

   新郎入新娘家后,因事先准备好的糯米粑粑与新娘一起在女方宗祖位前跪拜,随后还要到本家内新娘的叔伯等同宗家族中去拜,根据亲疏程度的不同,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不等,把粑粑留给所拜人家。

第二天,从迎亲者在女方家吃过早饭后,姑娘就要出嫁了。女方送亲的人要比男方迎亲的多数倍,除女方的阿舅、阿孃、阿哥、阿妹不可少外,其余便是新娘的三亲六戚和好朋友。快出门时新娘和女伴们还要在卧室哭嫁。新娘要做出不愿出嫁的样子,拒绝梳妆打扮,躲藏起来。新娘出门,由堂哥(弟)从卧室内背出,新娘要竭力缠住前来背者大声嚎哭。当新娘背到门外后,其余伙伴也一边哭着一边簇拥着新娘上路。路上,走走停停,迎亲队伍在前领路,始终要与送亲队伍保持三、四百米距离,走在最前的是新郎、陪郎、媒人等。同样,送亲队伍中走在前面的是陪娘、新娘、新娘的姐妹、阿娘等。要过沟、河、桥时,陪娘要背起新娘走过。来到半路上,要分食新娘阿妈特意用芭蕉叶包给送亲队和迎亲队的糯米饭

    众人簇拥着新娘业到新郎的寨边时,送亲队伍要停下来,让新娘的阿  给新郎梳妆打扮,打扮完毕,众人主如众里捧月,围着新娘涌进寨门。寨门口烧有一堆火,新郎、新娘要跨过火堆主能进新郎家门。

    新娘进门后,首先要双双向父母敬拜,然后向寨中老人、亲戚朋友敬酒菜。新郎在领着新娘一一认亲。亲朋要给一定的认亲钱或礼物。当夜,多方来客以歌舞欢度通宵达旦。

 二、丧葬

    1、理丧尸(www.xing528.com)

    当一位久病老人即将断气之际,众儿女孙辈便悲泣着跪于床前。待病人喘尽最后一口气后,就以鸣枪放炮报丧,寨中闻者陆续到丧家帮忙。绝气后,丧家要将事先备好的少许银子和熟饭用一块白布包好,塞入丧尸口中,且用一小条白布将丧者下脱的嘴巴兜起。此时,要杀一只接气鸡,脱毛去肠后将鸡肉放入倒立的竹篾帽内,帽顶打四个洞眼,盛入热水,用帽顶内溢出的水(表示为洁净的圣水)给丧都洗耳恭者洗身。洗毕则梳理穿衣,把笠帽别于堂屋上方的中梁上,将接气鸡用大碗盛置于棺材头上。用地块木板或草席将丧尸置于堂内,然后用一长块黑布盖严,等待入棺。

    2、入棺

    丧尸入棺前、棺底要垫上一层棉絮,如丧家穷,则垫火灰,然后将原盖于丧尸上的黑布垫上,以稻草为枕,放上尸身,盖一块蓝布为被。若丧日有犯凶,则要切一块又肥又宽的锗肉将丧者的嘴盖严。此时,经丧者后家验尸后则可盖棺,用紫藤扎稳。

   3、报丧

    报丧者多为寨中前来帮忙的年轻人,按主人家安排技报丧。凡属丧者的三亲六戚,好朋友都去报丧,要一路一般派二人,报丧者要手拿一木棍,到家后,将事由说清,主人就会立即杀鸡煮蛋,献祭报丧人提来的木棍,据说丧者魂魄随那木棍而来。主人家还要招待报丧人。报丧人有论到哪家,均要吃饱主人家的酒菜后方能走。若是给本寨亲友报丧,报丧者报完一家后还要跑回丧家跪拜棺柩,方能再次报知另一家。

    4、备办丧事

    如丧者家庭经济宽裕,则在棺柩旁挂起铓锣,在屋后墙脚下搭起椎栗树枝青棚,栽一棵能由房后伸到房前的大行杆,行杆上系一木制大鹰,门前要出殡的那一方向,要栽一棵气  树杆,挂上装有一碗米饭,一只拔掉毛的小鸡装在一只背箩里,以此表示给外来不洁之鬼在此就餐。待去请摩帕测算办丧日的人回来后,据测日情况,如次日能开办就开办,若次日不能,则要在家中停棺,至于送丧的日子不限长短,在家停尸的日子越长,认为丧家越孝敬丧者。停棺期间,要守灵柩,白天一定要由大小守,以防猫、鸡、猪等从棺下穿行。晚上,全村亲朋邻里都要来帮守。

    5、办丧

    办丧之日,主人家请的座班号师吹响了长号,急促的鼓锣声鸣奏起来,隆重的办丧义式开始了。人们多就其位,摩帕在棺旁桌子上摆真心多种祭品,相帮和厨师们忙着办伙食,杀猪、宰牛献祭,当赴丧的亲朋放着火炮,吹着号挑着祭品来到时,丧者的媳妇(不戴帽、不理鬓发)头顶着盛五谷的篾盒,每到一家都要在门外前所栽的气逻树上的背箩内撒五谷,丧者儿孙们要在门外路口上跪拜迎接,鸣枪队、锣鼓队,坐班的号队们也要鸣奏迎各自的乐器

    当赴丧者所带祭品送到棺柩前献祭时,专门指定一位姑老太给他们戴上孝布(家中儿女子孙已在开办前戴了)摩帕在棺旁念起《接牲经》,向丧者拔送祭物,此时,心来赴丧的人都要进屋内,然后关紧大门,当摩帕念到“跳了!”的时候,锣鼓号齐鸣,众人跳起棕扇舞,有的还用多种器具(如桷、碗、盆),高  墙壁,顿时,室内响声四起,惊天动地。跳毕,大家出去给所扎制的摇钱树献饭。当夜,众人歌舞欢娱,守灵柩者还进行“抢守灵粑粑”活动。

 6、出殡

    出殡时辰未到前,丧者女婿亲自砍回6棵抬棺用的椎木,将寨中牛绳(索)奏拢,请来拴棺师,把棺柩抬出灵棚拴稳。出殡时辰到时,座班师吹响了长号,枪炮齐鸣,锣鼓喧天,哭声阵阵。丧者大儿子将原别于堂内房梁上的盛鸡笠帽送往发送方向的寨边草丛中去,便开始起棺。刚开始,要同至亲儿孙先抬起,接着众人一并抢抬而行。丧者儿孙们要急忙跑到前面跪下,让棺柩从头上越过,接边三次,称“过棺”。

    当棺柩抬到要口时,寨中每家户主抬着盛食物的竹篾盘,跪于道路两旁,此时,抬棺人要将棺柩置于两条长凳上,让丧者灵魂最后享用一顿父老乡亲献祭的饭食,众人抢着起桉,一路上由抬吊钱人在前面引路。枪炮、锣鼓号齐鸣。摩帕念着送葬古歌,送殡男女哭的哭、唱的唱,簇拥着棺柩,浩浩荡荡地送往墓地

    7、下葬

    墓地是事先以抛鸡蛋择好的。如与死者丧日不犯凶,则即刻掘出下葬,将随葬品摇钱树,衣物等一齐焚烧。如死者丧日有凶,则行火葬。以土石垒起坟堆,墓门一般朝向远方高山顶,极少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