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甲骨文的风格与艺术发展

甲骨文的风格与艺术发展

时间:2024-01-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甲骨文早期以象形字居多,晚期形声字逐渐增加。甲骨文大部分是用刀契刻成的,也有少量用毛笔书写而成。甲骨文由卜者刻于甲骨之上,书写卜辞的卜者可以说是当时的书法家和篆刻家。武丁时期由于国势昌盛,甲骨文书法艺术也走向了繁荣与鼎盛。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独辟蹊径,书法家们随意而为,用笔下的线条表达着自己丰富的感情。

甲骨文的风格与艺术发展

甲骨文字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的形体兼备的文字,它从一开始就有美的要求。郭沫若在《殷契粹编》序言中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美。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者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就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从郭老所说,我们知道甲骨文错综变化,大小不一,已具备了均衡、对称、稳定等特点,已经在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为书法艺术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是中国书法艺术迈出的第一步。

甲骨文早期以象形字居多,晚期形声字逐渐增加。其偏旁并不固定,结构多为相向型,重心稳定,这个基本构字规律,形成了后世篆书系列文字的结体原则。

甲骨文大部分是用刀契刻成的,也有少量用毛笔书写而成。契刻的甲骨文有直接契刻的,也有用毛笔书写后再契刻的。契刻文字用刀而不是用笔,所以笔划多为直线,即使有曲线也多是由短的直线棱刻而成的。这种以刀代笔的书写方法,造就了甲骨文犀利、瘦硬、坚实、挺拔的艺术效果。而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其运笔已经掌握了清徐缓急,回锋收笔起落自如;所书线条有粗有细,转折自然,含蓄有力,和契刻文字粗细均等的线条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些甲骨文不仅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殷商时期用毛笔所作的书法艺术的真貌。

宰丰骨
宰丰骨刻辞是一片帝乙至帝辛时期的刻辞牛骨。此一刻辞乃采用双刀法刻成,因而笔画较粗,有圆笔、圆圈、圆角。这一时期已近殷商晚期,金文已出现,此一刻辞的字形、风格及用笔和早期金文相比已颇有金文之意。此片刻辞文字共两行,两行字数不等,其字体大小长短自然而然,其起、收笔,方、圆、尖皆备,竖笔收笔多为尖形,短竖笔多粗壮。起止运转非常清晰,遒美丰腴,含蓄浑厚,已有明显的书法气息,可看做商代书法艺术成熟 的标志。(www.xing528.com)

甲骨文由卜者刻于甲骨之上,书写卜辞的卜者可以说是当时的书法家和篆刻家。盘庚、小辛、小乙时期的书法家喜欢用尖而短的斜笔,写出的字很纤细,用笔十分拘谨,字的构造也十分古朴。武丁时期由于国势昌盛,甲骨文书法艺术也走向了繁荣与鼎盛。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以单刀侧锋和曲画居多,契刻刚劲有力,书法家们喜欢写大字,但其所书笔势婉转,错落有致,书风壮丽宏放。祖庚、祖甲时期由于国泰民安,革新庶政。一改武丁时期豪放的书风,书风变得趋于严整。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笔划平行对称、字体大小一致,字与字之间间距均匀,行款整齐规则,可以说中国书法艺术基本的用笔技法已经在这一时期固定下来。廪辛、康丁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这使得书法家们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这一时期的书风又变得自由开放,灵活多变。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独辟蹊径,书法家们随意而为,用笔下的线条表达着自己丰富的感情。武乙、文丁时期的书法家又十分重视书写大字。这一时期的甲骨文契刻粗犷,气势逼人。帝乙、帝辛时期的书风又归于工整、端庄,显得分外威严。这一时期对于甲骨文的字体大小,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间距以及所使用的甲骨都有严格的控制,所以书法家们再也不能随意发挥,书风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度统一的境界。

刻辞卜骨
这片卜骨长27.5厘米,1973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南地。从字的结构上看,已为商代相当成熟的文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