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贝多芬的艺术创作之路与个人风格发展》

《贝多芬的艺术创作之路与个人风格发展》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1]贝多芬的艺术创作之路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这既是他个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史,也是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个人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归根结底,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形成艺术创作风格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贝多芬的艺术创作之路才会呈现出有机性,他的艺术创作水平才会每十年上一个台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品质,让自己的风格面目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完善。因此,从理论上讲,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贝多芬的艺术创作之路与个人风格发展》

古希腊文中,风格原本是指长度大于宽度的固定直线体。到了古罗马时代,该词逐渐演化为“文体”、“书体”之意,指的是用文字表达思想的某种特定方式。在我国,风格这个词在晋人的著作中就已经出现了,指的是人的风度品格。在南朝文论《文心雕龙》中,它的意思转化为文章的风范格局。到了近现代,人们在美学、文学、艺术和艺术批评领域中广泛地使用这个词,主要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性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其实,从不同的立场角度来理解风格,就会有不同的所指。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风格就是独立人格的表现;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风格就是民族文化的典型化的表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风格就是地域与族群文化的代表性形式;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风格就是艺术家真实自我的个性化表现。下面我们所要展开论述的就是艺术学意义上的风格概念。

尽管艺术创作具有社会性,但是,艺术创作本身却是一件个人的事情。不论是对体裁、题材、主题、素材、材料的选择,还是对形式表现方式、方法的利用与发明,都需要艺术家个人来做主,他人是无权来干涉的。否则,就是在干扰,甚至是在破坏艺术创作的正常秩序,让艺术家无法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严重地影响艺术创作结果的质量。特别是就艺术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而言,就更是不能由外部的力量来支配,而必须是出自艺术家的内心,反映的是他们在生活中的感悟和体验中的真情。孔子在编《诗经》的时候,就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思无邪”,即思想纯正的意思。音乐大师贝多芬晚年创作的几部四重奏,被誉为他音乐成就的珠穆朗玛峰。然而,这些对于贝多芬而言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所有音乐创作来讲也是独一无二的作品,却是他在耳聋之后创作的。应该说,它们都万分真切地表达了艺术家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因为真,因为诚,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贝多芬,同时也让它们成为无与伦比的旷世佳作。离开了个人的立场,离开了真情实感的表达,艺术创作也就只能是一个空壳。只有当我们认同了艺术创作的个人立场之后,我们才能去谈艺术风格,去讨论艺术风格的价值问题。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开展个性化创作的产物。就创作者本人而言,其个性的发展是一个他在与社会发生关系之后,面对矛盾,实现对立统一的过程。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他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理想、性格气质、修养才干,与现实中具体的时代精神、文化传统、艺术潮流、民族性格、地域风俗等社会因素经过一番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一个没有鲜明个性的人,就不可能在艺术创作中走出自己的轨迹,说得再具体些,一个缺乏自我感觉,对自我认识不够真切,不敢自我表现的人,就不可能在创作中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

还是以音乐大师贝多芬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牛顿的思想:“如独自穿过陌生的思想海洋。”[110]若用这句话来评价贝多芬的心路历程,也是恰如其分的。音乐评价家L.W.N.沙利文这样说道:“要想了解贝多芬,最有意义的事实之一就是他的工作自始至终都是在有机地发展着……贝多芬创作的最伟大的乐曲是最后几首四重奏,从后往前看,每十年,他音乐都较前十年有更大的进步。”[111]贝多芬的艺术创作之路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这既是他个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史,也是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个人艺术风格的发展史。(www.xing528.com)

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属于其个人的精神世界,在它的观照之下,世界呈现出了独特的面目,艺术也展示了独特的魅力。艺术创作中一旦有了这样的内容,那么,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创作中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的问题。由于每一个艺术家的主体精神状况不同,他们在艺术中自我表达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因此,他们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表现也必然是五花八门、形态迥异的。有的人玩观念,有的人玩传统;有的人在形式上标新立异,有的人在内容上追求深度;有的人走极端个人化的路线,认真发掘自我的能量与价值;有的人则努力和时代文化发展、民族审美传统相结合,让自己的艺术成为时代精神或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但不管怎样,只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实现了统一,就都能够体现风格价值,只是在风格类型上有所不同而已。

归根结底,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形成艺术创作风格的关键。离开了个人思想感情与创作形式的结合,艺术创作就会失去独特的面目特征,就不能给人留下别开生面的印象,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当然,一个艺术家要想在一生的创作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创作面目,拥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并非朝夕之功,而是一个不断在创作活动中发现自我、欣赏自我、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贝多芬的艺术创作之路才会呈现出有机性,他的艺术创作水平才会每十年上一个台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品质,让自己的风格面目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完善。个人的艺术风格发展之路是如此,一种文化的样式风格的形成也是如此。哥特式建筑是欧洲中世纪宗教建筑文化的典范,它的出现标志着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发展的登峰造极。然而,在此之前,这种建筑形式却经历了好几百年的孵化。从早期巴西利卡式的教堂建筑到拜占庭式的教堂建筑,再到罗马式的教堂建筑,经过近九百年的探索与积累,终于在公元12世纪,在法国诞生了象征着基督教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艺术形式——哥特式建筑。可见,无论是哪一种文化行为,要想形成一种风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仅需要积极大胆的实践,而且还需要不断批判和总结。直到有一天,内在的精神焕发出了光芒,人们内心的感受找到了与之相匹配的形式,有了异常生动自然的外化形象,这时,艺术风格也就真正诞生了。正因为如此,每当我们谈及风格这个词的时候,它不仅代表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代表了一种可贵的人类追求自由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对于强调个性的艺术创作活动而言,更是显得珍贵。

艺术风格是在个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生理与心理、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从理论上讲,每一个艺术家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从艺术家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个人的性格爱好、气质禀赋、文化教养、生活习惯,而且还可以看到他们的思想追求、人生阅历和文化心理结构。由于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一个受个人感觉支配的艺术家,也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创作活动表现出自己的感觉,展示出自己的个性,从而在艺术探索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让自己的行为产生高贵的文化价值。

总之,在艺术世界中,风格不仅存在,而且是多样化的。它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个性,而且也凸显了艺术创作活动的文化价值。它是个体生命在社会环境中的孕育与成长,也是个性在时代、民族、习俗、规则等现实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的发展与成熟。它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欣赏、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产物。在这样一个认识基础上,我们说,风格就是艺术家真实自我的个性化表达,而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摆脱各种僵化模式、套路的束缚,凤凰涅槃,独树一帜,在艺术创作发展中树立自我独特形象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