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孩子微动作,揭示父母微沟通

孩子微动作,揭示父母微沟通

时间:2024-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爸爸说,我是坠落的天之骄子孩子进入小学,在对陌生环境有了一定适应以后,其行为、心理都会产生些许微妙变化。对于孩子的这种成长,我们做父母的自然是备感欣慰——孩子终于长大了!因为多数孩子在“长大”以后,并没有像爸爸妈妈所期待的那样——乖巧懂事、品学兼优,反而是年龄越大一点,毛病就越多一点。而其中较严重者,长大以后甚至会丧失基本的生存能力。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孩子的自我评价决定着其习惯的好坏。

孩子微动作,揭示父母微沟通

爸爸说,我是坠落的天之骄子

孩子进入小学,在对陌生环境有了一定适应以后,其行为、心理都会产生些许微妙变化。他们虽然依旧幼稚贪玩,但对于学校、集体已经多了一分归属感与责任感;他们虽然不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但俨然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小交际圈”;他们虽然还不知道从多方面去看待问题,但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及自我意识……这一切无疑说明——孩子正在慢慢地长大。

对于孩子的这种成长,我们做父母的自然是备感欣慰——孩子终于长大了!然而,欣喜过后,随之而来的却往往是令人负累的忧虑。因为多数孩子在“长大”以后,并没有像爸爸妈妈所期待的那样——乖巧懂事、品学兼优,反而是年龄越大一点,毛病就越多一点。

那么,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伴随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已不再像幼儿时那般对外界充满恐惧,他们不再像以往那样依赖父母,他们日渐膨胀的自我意识告诉自己——“我想干什么”“我需要什么”,而当他们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孩子们就会表现出种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诸如撒谎、懒惰、缺乏耐心,甚至是偷窃,等等。对此,家长们虽然一再“严防死守”,但由于找不到“病根”所在,无法对症下药,往往收效甚微。无奈之下,一些脾气急躁的家长最终扬起了巴掌,而结果却更加糟糕。

一位妈妈就曾沮丧地诉苦:

孩子刚上小学时还很乖,可到了二年级就越来越不懂事。明明是和同学出去玩了,回来却骗我们说在做值日;明明没有写作业,却骗我们“在学校已经写完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我和丈夫狠狠骂了他一顿,还吓唬他说“如果再犯,一定揍你!”孩子当时不住点头,我以为他真的知道错了,可没想到刚刚过去一个多星期,他的老毛病就又犯了。更气人的是,前几天他竟然在我衣袋里偷偷拿走了10元钱,我现在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了。

很明显,这位妈妈在孩子出现缺点以后,并没有认真揣摩孩子的心理,仔细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而是以言语斥责、以“暴力”恐吓,试图让孩子因怕自省,最终导致了教育的失败。如果她能在问题出现以后,平心静气地想想“孩子为什么要说谎,是不是想玩一会儿又不敢对我们说”“孩子为什么要偷家里的钱,是不是有什么事需要用钱”……借助换位思考体察孩子当时的心境,找到“病之根源”,并相应加以引导,结果很有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毛病多多,但只要“把准脉、抓对药”,“救治”起来就不是什么难事。因为他们的毛病无非“小荷初露尖尖角”,我们如果能在萌芽阶段,以正确的方法将其“剿灭”,孩子就真的会与“陋习”彻底说再见。也就是说,童年期正是帮助孩子改掉恶习、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倘若今天我们不加以重视,待他日孩子性格定型、毛病养成,那时才是真的悔之晚矣。

但问题的关键是,爸爸妈妈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悬崖勒马”,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呢?以下几种方法,父母们可以参考一下。

一、有节制地去爱

近年来,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当代儿童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他们当中多数人过于自我,容不得别人说半句“不好”;

他们内心脆弱、生性多疑,承担不起挫折;

他们适应能力差、自理能力差……

的确,在孩子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专家口中的缺点。那么,这些缺点究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父母过度的宠溺。

毫不夸张地说,溺爱对于孩子而言就是一种“毒药”。孩子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油瓶倒地不知去扶”,由此变得懒惰、散漫。“恃宠而骄”“不容他言”“眼中有天没有地”,由此变得骄横、自负。“不问世事”“不知疾苦”“不知痛为何物”,由此变得脆弱不堪……而其中较严重者,长大以后甚至会丧失基本的生存能力。

当然,这里并不是在质疑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因为任何一位家长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不会希望孩子身上存在缺陷。只是,爱同样需要方法,孩子们正处在人生习惯塑造的关键时期,还请家长们切莫再释放错误的爱。(www.xing528.com)

二、爸爸妈妈不能闹分歧

一位妈妈抱怨道:

前一段时间,我家儿子迷上了电子游戏,一放学就拿起游戏手柄按个不停。我怕孩子玩物丧志,说了他几句,没想到丈夫当着孩子的面反驳我“只要不是过分迷恋,还是可以益智的”。这不,如今我一批评他贪玩游戏,他就会顶撞我说“爸爸说是可以益智的……”为了多玩一会儿游戏,他常常不好好吃饭,或是应付作业,我现在一想起来就头痛……

很明显,这对夫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较强的对立性。父亲对于孩子的态度,似乎更倾向于偏袒、溺爱,他的做法已经偏离了教育和指导的意义。这种情况若得不到改善,孩子很容易学会“投机取巧”“见风使舵”——谁的观点有利于他,他就听谁的,进而对个别亲人产生过分依赖,这无疑会助长孩子的错误倾向。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必须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要学会接纳彼此的差异,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此一来,不但孩子会变得更加优秀,夫妻双方也会感觉生活比以往更有味道。

三、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

曾有人这样说道:“即使全世界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要矢志不移地去赞美他、欣赏他,给予他奋进的信念。”这句话对于幼儿期的孩子而言非常适用。此时的孩子们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萌发期,他们对于外界负面评价异常抵触,也表现得非常敏感。如果家长总是将目光放在孩子的缺点上,对其大加指责,孩子就会将父母的话当成事实,认为“我天生就是坏孩子”,因而失去改正的信心,逐渐变得自暴自弃。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掉转目光,多去看看孩子的优点,多去赞美他的优点——诸如他的特长等,多给予孩子一些自信,孩子就会认为“原来我还是挺优秀的”,因而会越发希望得到外界的称赞。基于这种良好的自我评价以及获得表扬的欲望,孩子才会更加努力地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孩子的自我评价决定着其习惯的好坏。所以,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了某种缺点且又一时无法改正,爸爸妈妈不妨试着引导他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帮助他正确地认识自己,相信效果一定会很好。

四、给孩子找个榜样

不知各位家长朋友有没有意识到,孩子上学以后,虽然仍在我们的影响下成长,但另一支力量——同龄人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取代我们的地位。

据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时期,孩子由于接触外界很少,所以家庭影响力相对要大一些,但进入儿童期以后,由于他们对外部环境有了一定认知,并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交际圈,所以家庭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弱,而他们所在的群体——同龄伙伴的影响力则会逐渐增强。

所以,当孩子身上滋生出不良习惯时,为他们找一个楷模,利用同龄人的“榜样效应”,将孩子“纳入正轨”,亦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不过,还要提醒家长们注意,孩子可能因近朱而变“红”,同样会因近墨而变“黑”。如果发现孩子的朋友存在某些不良习惯,一定要及时做好预防工作,防止孩子受到“传染”。

建言献策

有些孩子对错误“屡教不改”,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他们在故意反抗,或许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依据孩子的爱好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有心的家长还可以在自己家里比较突出的地方,张贴或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提示图,时刻提醒孩子不要犯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