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抗战遗址遗迹保护的动态化探索

重庆抗战遗址遗迹保护的动态化探索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对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状况和信息进行完整数字化记录,可以不断补充和增加新的资料和信息,完善重庆抗战遗址遗迹数据库,促进研究和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重庆抗战遗址遗迹的分级保护必须是动态性的,这种动态性应该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重庆抗战遗址遗迹保护的动态化探索

三、重庆抗战遗址遗迹保护的主要步骤

(一)遗址登录

遗址登录保护是基于对遗址调查统计后的一项存档性记载。博物馆学原理认为:“遗址博物馆文物的建卡是遗址博物馆文物保管中一项关键性的基础工作。因为文物建账、建档及进一步研究的许多资料都要从文物登记卡上抄录。”由此看来,对于数量庞大且分散在20多个区县的重庆抗战遗址遗迹而言,首先应该做好比较系统的登记说明,并进行存档。这首先需要在对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科学调查、勘定、鉴定的基础上,摸清分布区域、位置特点、类别情况、保存现状、数量状况、权属关系和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的参考,形成有效保护依据。

在重庆,我们需要将395处遗址遗迹的登录记载以原件或复印件形式存放于以下四处:市委抗战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市文广局、区县文广局、各遗址自身的管理部门。对于符合《档案法》有关规定的,还应该将遗址遗迹的登录档案材料原件移交相应各级档案馆。仍然需要强调的是,鉴于当今时代信息化的影响,我们还应该充分采取现代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系统、声像设备等,对抗战遗址遗迹科学地记录和分类。事实上,对抗战遗址遗迹的保护状况和信息进行完整数字化记录,可以不断补充和增加新的资料和信息,完善重庆抗战遗址遗迹数据库,促进研究和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动态性分级分类

重庆现存抗战遗址遗迹在登记备案后,要按现行法律体系确定文物等级的原则,评定各文物和遗址遗迹的保护等级。根据这一要求,重庆市文物保护部门在对全市395处抗战遗址遗迹的调查统计中,已经确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文物点161处。与此同时,他们还结合这些遗址的历史价值、保持现状及其具体特点,对于能体现重要抗战历史、展现抗战风貌的遗址,进行重点保护。目前已确立八路军办事处旧址、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重庆谈判遗址群、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等61个187处重要抗战遗址。除了分级外,重庆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其具体等级情况,拟定采取原址保护(364处)、就地迁移(6处)、异地搬迁(6处)、留取资料立牌说明(19处)等不同措施实施保护。

当然,遗址遗迹的保护体系应建立长效和动态的评估与刷新机制,在通过相应保护之后,得到抢救和保护的遗址遗迹及片区将转变保护模式,而增补的遗址遗迹及片区将根据自身状况进入不同保护程序。因此,重庆抗战遗址遗迹的分级保护必须是动态性的,这种动态性应该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具体而言,可以实行保护好一个遗址点(群),就对升级一个遗址遗迹保护级别进行申报,并及时采取新的措施和模式来管理;反之,就提出建设性批评意见,乃至对相关部门作行政警告。更直截了当地讲,无论遗址遗迹属于国家级、市级,还是区县级、文物点级,在保护中,我们都应树立一种传承和弘扬文化遗址的理念与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相信,随着遗址遗迹定义的拓宽和城市历史研究的发展,将有更多的遗址遗迹列入各级文保单位名单,保护体系的对象群也将随之进行增补,体现出保护体系的开放性。

(三)制定遗址保护范围与紫线

1.紫线保护涉及的保护界限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部分,其中保护范围是确保遗址本体、构筑物及其附属部分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所划定的保护安全范围,使其范围内遗址及其景观不受破坏;建设控制地带属于保护区与非保护区的过渡区域,允许进行适度建设开发,但建设活动应划定特别的管理控制区域。

2.根据重庆市文广局、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暂行规定》,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应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在此前提下,同时考虑与发挥文物作用有关的景观开发和视觉通廊的形成。

3.市级以上单体抗战遗址建筑的保护范围外缘线的最小范围分别为:抗战历史建筑物等主体构筑物外墙线以外9米至30米;具有代表性历史价值或景观价值的抗战遗址的外围线以外9米至80米,或主体部分外围线以外30米;墓葬封土外缘线以外9米或墓口以外30米;石刻、碑刻或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主体外围线以外30米。处于城镇建筑中间的建筑类遗址,按照实际需要,在能够抵御各种破坏因素的前提下,可减少保护范围的标准。

4.遗址建筑群的保护范围外缘线要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分别制定,保护范围外缘线距主体文物外围线一般不得小于60米,其中遗址外围线以外不得小于80米。(www.xing528.com)

5.建设控制地带外缘线的最小范围,原则上不得小于上述各项规定值的2倍。此范围内的新建筑物应与遗址本体相协调,其建筑高度不得高于遗址本体。

6.在特殊情况下,按遗址级别、重要程度、所处区域等具体条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可根据周围环境和实际情况酌情处理,结合城市建设,作详细规划和具体划定。

(四)遗址本体修复、陈列展览与环境改善

遗址本体的修复是保护遗址的必要环节。重庆抗战遗址遗迹的本体修复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应与抗战时代特征和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这是保存遗址原貌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在处理遗迹与保护性构筑的关系方面,有两条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二是可识别性原则。同时加固和维护措施应尽可能地少,即坚持必要性选择,而且不应妨碍以后采取更有效的保护措施,即可逆性原则”。遗址本体修复之后,有关部门应该组织专业力量对遗址内包含的史实作专题陈列展览,陈列展览可以采取照片、文献展示和文物摆放的形式,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数码技术播放和宣传。

除此之外,对于重庆抗战遗址遗迹群的处理,我们还应该结合遗址周边环境,统筹规划,综合部署。对此,单霁翔也认为:“通过编制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以从全局的角度协调大遗址保护目标与城乡发展目标,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统筹加以安排,最终实现大遗址本体和环境的整体保护。”针对15个抗战遗址片区,除保护抗战遗址点外,还应保护整治遗址周边环境和周边建筑与保护范围内的遗址相协调,达到提示历史事件、反映历史环境、展示片区抗战历史风貌的目标。例如重庆黄山抗战遗址群,它由云岫楼、松厅、孔园、草亭、莲青楼、云峰楼、松籁阁、黄山小学、周至柔旧居、侍从室、侍卫室、望江亭、防空洞、炮台山、发电房等15处遗址构成。这些遗址均位于黄山上,是成片的文化区域。因此,对黄山抗战遗址群的本体修复既要考虑每个遗址的结构、设施与功能不同,还应综合考虑黄山整体开发,最终达到文化浓重、规划精致、环境优美的标准。

(五)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重庆抗战遗址遗迹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物本体修复、史实陈列上,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结合抗战遗址的特点,将其打造成城市文化空间,这是重庆抗战遗址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成果的最终体现。一般而言,“城市文化空间包含文化生存空间和文化氛围的双重含义,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又增加了虚拟空间的概念”。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城市。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重庆的城市文化融合了巴渝地域文化、三峡民族文化、红岩革命文化、抗战爱国文化等不同的文化。与此同时,在近代以来的城市发展中,重庆人民还形成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和勇于奋斗的精神风貌。这些文化和精神风貌,都应该在今天的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中彰显,并得以世代相传。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的首都,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中心,这里发生的每一重大事件,倡行的每一重大行动,不仅具有全国性,而且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休戚与共,因此可以说,重庆抗战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抗战文化的中心和重要主体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联合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一翼”。重庆拥有大量抗战遗址遗迹,对它们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可以构建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和适应时代需要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利用来建构城市文化空间,是彰显重庆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具体表现。

目前,重庆市在以抗战遗址遗迹为平台构建城市文化空间方面的工作已经逐步展开,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曾家岩至红岩村一带,2公里长的“抗战文化长廊”业已成形,它包括曾家岩的周公馆,上清寺国民政府办公楼和官邸、桂园、民盟纪念馆,李子坝的抗战纪念公园,史迪威将军纪念馆,红岩村革命纪念馆等,这些纪念馆、公园和遗址群各自构成一个小的城市文化空间,但串联起来又无疑成为一道都市旅游、休闲风景线,是人们参观、游览、学习、考察,甚至感悟抗战历史、品味重庆文化的大型公共空间。

毫无疑问,对于一些比较容易与城市建设、居民生活联系起来的遗址,可以充分而迅速地规划,以达到构建文化空间的效果。但是,重庆抗战遗址遗迹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它们可能过于分散,或远离市中心,或很难融入城市建设中,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中不仅要将其打造成文化空间,还应结合实际需要,发挥其经济利用价值。例如重庆防空洞作为城市发展历程中遗留的一种特殊遗址,同时也是抗日战争特别是大轰炸历史的见证,它因重庆的地理形制而产生,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重庆防空洞抗战遗址包含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建造风格,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建造水平和艺术,理应加以合理的规划与设计。然而,当前重庆的防空洞抗战遗址基本裸露在城市街道、居住区、城市山体绿化带之间,大多得不到合理利用甚至废弃,成了城市中破败不堪的角落,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与市民对现代高品质休闲生活场地的追求也不大相符。事实上,我们可以将废弃的防空洞抗战遗址的文化、位置、空间、气候特征加以利用,为整个城市提供一系列的特殊公共空间。比如,在规划穿山隧道时,可以考虑利用原抗战隧道遗址,既减少勘探工期,也节省建筑材料;与此同时,政府应将与抗战有关的素材和符号置入该建成的隧道内(比如墙体、出入口之装饰等)。另外,对于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隧道遗址,应采取场景复原方式,形成专门题材的展览馆(室);对于居民集中地的隧道遗址,应结合附近居住与社区规划,将其建成纳凉、休闲场所;对于远离居住区,比较分散、凌乱的隧道遗址,应结合周边环境,将其打造成城市景观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