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中的积极作用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中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在当时物资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一五”计划的完成。

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中的积极作用

四、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中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1.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而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计划管理体制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2月,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建立与充实各级计划机构的指示》,规定中央和地方的经济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单位都必须建立和健全计划机构。此后,中央各部委计划司、各省市自治区和县级计委及企业单位的计划科(股)相应成立,从而组成了自上而下的计划管理机构体系。国家实行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对国营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合作社和私营企业实行指导性计划,对个体经济,则由市场调节。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展,国营经济的壮大,指令性计划的范围越来越大,成为计划管理体制的主要形式。

2.以中央集权为主的国家财政体制

1950年3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国家财政体制的基础。当时规定绝大部分财政权归中央,实行“统收统支”。后因这种规定不利于充分利用资金,发展经济,一年后遂改为“划分收支,分级管理”,划分为中央、大行政区、省(市、自治区)三级财政。1954年,大行政区撤销后,又改划为中央、省(市、自治区)、县(市)三级财政,由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层层负责,但绝大部分资金仍集中在中央。“一五”计划期间,在国家总财政中,中央的收入占80%,支出占75%;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拨款,属于中央项目的占79%。

3.以中央各部门为主直接管理的企业管理体制和统一调配物资体制

1954年大区撤销以后,原来由大区管理的大型国营企业陆续收归中央各部门直接管理,从而形成了以“条条”为主的企业管理体制。1956年,中央直属工业企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49%。与此相适应,形成了由中央统一调配生产资料的物资管理体制,全国重要的生产资料都由中央统一调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通用物资,由国家计委平衡分配,专用物资由中央各主管部门平衡分配。

4.以计划流通为主的多条渠道的商业流通体制(www.xing528.com)

建国以后,国家首先从上到下逐步建立了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的商业体系。国营商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各专业公司对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实行物资大调拨和资金大回笼制度。由于这种高度集中的商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需要,于是1953年改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即对国营商业企业核定资金,实行经济核算制;按经济区域设置三级批发机构,分级管理,按合理流向组织商品流通;下放管理权,将以专业系统为主的管理体制,改为专业系统与当地商业行政部门双层领导的管理体制。此外,对私营商业和个体商业也予以统筹安排,从而形成了以计划流通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的商业流通体制。至于对外贸易,则始终实行国家统制政策,进出口业务均由国家各级外贸公司负责。

5.统包统配的劳动体制和等级工资体制

建国初期,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为解决就业和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严重失业问题,国家实行多条渠道、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制度。以后,随着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国家逐步扩大统一分配劳动力的范围。从大专、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工人、复员退伍军人,都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1957年1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各单位对多余的正式职工、学徒不得裁减。这种制度逐渐形成统包统配和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的劳动用工体制。

建国初期,没有统一的工资制度。从解放区进城的干部继续实行供给制;对接管企业的职工和留用的公教人员,采取维持原工资的方针。因当时物价不稳、货币不统一,工资一般采用“折实单位”或“工资分”的办法,力求货币工资与物价相适应。当时各地各部门的工资相当混乱。1954年,中央劳动部召开劳动局长座谈会,着手实行全国工资制度的统一。1955年,供给制一律改为工资制。1956年,国务院颁布工资改革方案。方案规定:全国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实行统一的职务等级工资制;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职务、职称工资制;国营企业按行业和企业规模分别制定各类职工的工资等级表,工人实行五级或八级的等级工资制,企业可根据条件自行决定计件工资和建立奖励制度;职工的定级、升级均按全国统一规定,地方和企业无权机动处置。

以上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实行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计划管理体制。

形成这种经济体制的原因主要在于,“一五”计划建设规模宏大,而国家的财力、物力、人力(主要是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为了保证重点建设需要,有必要由中央集中管理使用经济力量。另外,“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帮助下拟定的,150项骨干建设工程也是苏联援建的。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缺乏经验,很自然地搬用苏联经济管理的一些办法。

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在当时物资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一五”计划的完成。但是,由于国家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