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碎片化信息并非深度思考障碍,深度阅读需求催生高质量内容

碎片化信息并非深度思考障碍,深度阅读需求催生高质量内容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从本质上说,碎片化信息并不利于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但是,这些碎片化信息的总量再多,也并不会像书本那样成体系。而这又与碎片化阅读习惯相违背。甚至可以说,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深度阅读需求的内容,才称得上是有“格调”。将碎片化的信息整理加工成有一定深度却又生动易读的文章,是新媒体编辑提升内容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

碎片化信息并非深度思考障碍,深度阅读需求催生高质量内容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深度思考;精炼信息

如今的知识迭代可谓日新月异。不关注前沿动态的人,认识水平很容易落伍。然而,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叙述严谨且见解深刻的文章少有人问津。相比之下,那些没多少营养的文化快餐,却因戏谑调侃的口吻与简单浅陋的认识而大受欢迎。尽管某些网友浏览的新闻多,接收的信息量大,但思考能力不升反降,很容易被不靠谱的“地摊文学(01)误导。

“深刻的东西没人看”几乎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共识。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让无数信息生产者放弃了精工细作的行文习惯,纷纷借鉴类似“地摊文学”的表达手法来吸引读者眼球。于是,你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文章质量越来越差,哪怕每天点击阅读10万字,也并不会增长多少见识。

那么问题来了,新媒体只能靠这种没有营养的口水文字来维系用户粉丝吗?换句话说,新媒体时代已经从“内容为王”变为“渠道为王”了吗?

答案是有争议的,而且还将继续争议很长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内容的重要性永远不会过时。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再好的文章若是没有发到有影响力的平台上,就难以有效传播(海量的更新信息会让它马上沉下去),可要是文章本身质量很差,也会很快被淘汰。因为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发表文章的渠道扩宽了,门槛降低了,草根创作者群体空前壮大。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就算只有5%的人能写出雅俗共赏的内容,新媒体能得到的优质稿源也远超过去任何时代。

正因为生产内容的人多了,优胜劣汰才更加激烈。那些一味靠博眼球为卖点的文化快餐,就是一团虚火,无法满足人们追求深度阅读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从表面上看,深度阅读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已经走向式微。但从本质上说,碎片化信息并不利于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只有更具系统性的深度阅读,才能让我们真正学到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如果没有系统的认识,就无法做进一步的创作和创造,只能原地踏步。

很多人都说自己没时间读书,但他们每天从微博、微信等平台上阅读到的信息总量并不亚于读一本书。

但是,这些碎片化信息的总量再多,也并不会像书本那样成体系。把零碎的信息整理成条理分明的知识点,恰恰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思索。而这又与碎片化阅读习惯相违背。要知道,碎片化阅读追求的是阅读速度,快速浏览信息,省略思考过程,直接获得答案。那些只求猎奇不论深度与准确度的快餐读物,会用一些简单的“脑补”(02)内容来简述一个不费脑子就能理解的故事。所以,这种内容与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同步率最高。

就这样,不肯费脑的阅读习惯与不求甚解的创作习惯一拍即合,大大降低了信息的质量。这也是许多新媒体运营者不注意提高内容制作水平的主要原因。

“地摊文学”式的肤浅内容永远都有市场,能吸引很多人。但毕竟上不了档次,难以吸引更追求品质的高端用户。于是,有些新媒体运营者越过了野蛮生长阶段,开始追求更高的“格调”,以图与其他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耐人寻味的是,提升“格调”恰恰与传统的深度阅读有着很大的关联。甚至可以说,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深度阅读需求的内容,才称得上是有“格调”。

众所周知,所有的精品都离不开深厚的积淀与踏实的打磨。精工细作的内容消耗的精力多,生产周期也长。在快速迭代的碎片化阅读时代就显得很费力不讨好。你用大半年时间呕心沥血制作的精品内容,点击量很可能不如别人用半个小时拼凑出来的博眼球快餐读物。原因很简单,传统精品的信息不够碎片化,读起来费脑筋,而大多数读者比较浮躁,想直接伸手要最终答案。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希望被其他人看成是不入流的肤浅者,同样会在碎片化阅读的基础上追求更有深度和内涵的内容。

也就是说,提升格调不仅是作者炫耀优越感的途径,也是提高读者满意度的需求。(www.xing528.com)

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容为王”的思想并没有过时,它只是需要根据受众的阅读习惯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说内容是骨,那么符合碎片化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就是羽翼。将碎片化的信息整理加工成有一定深度却又生动易读的文章,是新媒体编辑提升内容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象公会是一个致力于推送原创精品的新媒体,每周会在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上更新5篇原创文章。

其创始人黄章晋对大象公会的定位是这样的——“她不是传统媒体,亦非正流行的新媒体,她是一个以原创内容丰盈我们知识、见识和见闻的产品。很难用简短的文字介绍她。正如维特根斯坦曾说:‘世界上有一样东西,我们既不能说它是一米长,也不能说它不是一米长,这种东西就是巴黎的米原尺。’我们希望,大象公会之于‘知识、见识、见闻’,恰如‘巴黎米原尺’之于‘一米’的标准。”

分享“知识、见识、见闻”,正是一种追求深度和内涵的思路。这与许多粗放型的新媒体不同。但与此同时,大象公会用的是新媒体的运营手段,其内容和编辑方式也在努力顺应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潮流。

若要把问题讲解得深入透彻,就不可避免地要增加篇幅。但字数太多的文章读起来花时间,而且比较费脑。许多朋友习惯了用智能手机来阅读信息,包括阅读电子书。但传统的长篇大论在狭窄的手机屏幕上读起来很吃力。看了一页屏幕,有时候还没读完一个自然段。这种慢阅读时代的内容编辑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将大量信息浓缩在短小精悍的篇幅里,才有利于传播。

因此,大象公会的文章篇幅往往只相当于同类题材的三分之一。这样就能让更多的读者来接受改良版的原创精品文,用碎片化阅读的形式获得深度阅读的效果。

黄章晋指出:“浓缩的东西或者易传播的东西,不代表它所花的时间不够或者深度不够,做短比做长更难,你要节约读者的时间,你就需要多花时间。一篇文章最理想、最高效的方式就是,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如果你要让读者有耐心读下去,这就要用到心理学的层层递进、设置悬念的手法。”

按照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来压缩深度文章,这个思路非常考验新媒体编辑的文字功力。

正如黄章晋所说,做短篇精品的难度超过了传统的长篇精品。因为你不但要从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中提炼出足够的养分,还要将这些养分压缩在碎片化的短篇原创内容里。假如说传统的精品文章是一整条味道鲜美但刺很多的鱼,那么新媒体时代的精品原创就是剔掉了所有刺并把肉切成小块的鱼。

有刺的鱼吃不快,嚼两口就要吐刺,影响了进食的快感。长篇大论的阅读体验也是如此,大量严密而烦琐的论证就像鱼刺,阻碍了快速阅读与快速理解。

新媒体时代的精品原创篇幅较小,且笔调轻松流畅,读起来就像吃剔掉刺的鱼一样舒适。如此一来,文章的深度并没有减少,而读者的接受度也大大提高。读者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来吸收被精炼的知识点,获得“地摊文学”式快餐读物所不具备的可靠信息,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思考能力。

当然,顾客能轻松吃鱼,有赖于厨师费工夫剔除鱼刺。新媒体编辑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浓缩的精华,才能让受众更愉快地欣赏有深度的内容。

新浪微博2016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微博的内容生态也进一步完善。在微博垂直运营的行业中,已经有12个行业的月均阅读量超过100亿。微博将与更多专业机构在内容生产、账号成长、收入变现等多个方面展开合作,在不同垂直领域构建行业生态。”

由此可知,碎片化信息同样可以做出深度阅读的效果来,并获得不输给“地摊文学”的热度。只是,这就要求新媒体编辑先以深度阅读的方式来整理、加工信息,而不能像普通读者那样贪图省事。毕竟,好东西都是下功夫雕琢出来的。唯有如此,新媒体才能过滤出真正的精华以飨读者,真正做到与大众分享“知识、见识、见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