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朋友圈退群潮”:是平台自然淘汰还是信息疲劳?

朋友圈退群潮”:是平台自然淘汰还是信息疲劳?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朋友圈是这种现象的高发场所。很多人都注意到自己的朋友圈越来越无聊,还隔三岔五地来个“退群潮”。也就是说,朋友圈里所有的成员都会遭受一对一的“定点打击”。但朋友圈成员逐渐增加后,总会出现几个天天叽叽喳喳的活跃分子。不客气的用户直接退群,与朋友圈里的“朋友”们拜拜,这是全面使用“眼不见为净”策略。

朋友圈退群潮”:是平台自然淘汰还是信息疲劳?

关键词:朋友圈;免打扰;退群

最近网上有句流行语叫“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说的是好友之间会因为某些看似不大的事情而产生嫌隙。朋友圈是这种现象的高发场所。很多人都注意到自己的朋友圈越来越无聊,还隔三岔五地来个“退群潮”。没走的老朋友虽然很客气,但早就开启了群消息“免打扰”。还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微信朋友圈刚出现时,大家还只是将其视为一种便于加强熟人之间联系的工具。随着微信营销的崛起,不少商家都把朋友圈当成新媒体营销的新战场。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加入企业公众号的朋友圈,你就能获得更多需要的商品信息,甚至获得某些优惠。

但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超出人们预料。朋友圈渐渐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名词。你加入的朋友圈越多,就越能体验到那些退群者的感受。有媒体为此总结了朋友圈中最影响友谊的几种恶习。

恶习一:在朋友圈频繁发布“硬广告”。

所谓“硬广告”指的是不带修饰的广告信息,因生硬粗暴而得名。与之相反的是“软广告”。“软广告”通常会自然地融入一个故事或笑话段子当中,让读者感觉比较好接受一些。无论是论坛、贴吧、博客、QQ等早期互联网媒介,还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朋友圈最初都只是为了便于增进熟人间的友谊而出现的。虽说人们加入各种朋友圈也有拓展人脉、促进合作的动机,但这并不等于大家喜欢天天被“硬广告”轰炸。

恶习二:在私信里打广告。

有些人并不在朋友圈里公开发广告,但总是用私信群发广告。也就是说,朋友圈里所有的成员都会遭受一对一的“定点打击”。这种偷偷摸摸的做法比公开发群里更加令人反感。私信通常是朋友圈成员私下沟通的渠道,不是纯粹的谈天说地,就是有针对性的工作交流。换言之,私信交流更需要相互尊重,不能把对方不感兴趣的东西硬塞过去。而私信发广告的行为偏偏违背了这个原则。

恶习三:经常发感想却不跟人互动。

朋友圈里并不都是你的熟人,但好好交流的话,说不定能认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有些人经常发一些日记式的感想,看上去似乎是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悟,但当其他人评论时,他却死活不回应。久而久之,大家都判断他只是在朋友圈里刷存在感罢了。

恶习四:不断邀请无关人士入群。

一个朋友圈最初可能是因为有共同爱好或工作需要组建的。接下来,各成员又会凭兴趣拉自己的朋友入群。但这些朋友的朋友未必全都对这个朋友圈的主题感兴趣。无论什么圈子,人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最后朋友圈里的陌生人越来越多,说话内容也越来越水,完全背离了最初的建群目的。于是老朋友们纷纷隐身、屏蔽,甚至直接退群。

恶习五:天天发“心灵鸡汤”段子(01)

当代人生活压力大,需要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来减压。这就是“心灵鸡汤”类的励志读物能风行全球的根本原因。哪怕互联网上从2014年4月开始,出现“反心灵鸡汤”浪潮,依然无法动摇“心灵鸡汤”的影响力。

但就实而论,天天喝“心灵鸡汤”也会反胃。特别是有些劣质的“心灵鸡汤”用的是不符合事实的虚假案例(02),被称为“馊鸡汤”。大道理点到为止的效果正好。若是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就跟填鸭一样让人难受。

恶习六:诅咒式或带有道德绑架色彩的转发。

有些内容本来写得不错,发到朋友圈里也不招人烦。但有的发帖者会画蛇添足地说一句“只看不转的上厕所没厕纸”或“不转的不是×××”。这种做法试图剥夺读者自主选择的权利,以诅咒或道德绑架的方式胁迫读者转发,很容易激怒他人。(www.xing528.com)

恶习七:加好友却从不交流。

在一定程度上,大家是因为厌倦了与陌生人打交道才投奔以熟人社交为主导的朋友圈。当朋友圈里不熟悉的人加你为好友时,大部分人会下意识觉得对方应该是希望和自己交流的。

遗憾的是,不少人加好友很积极,但加完就再无下文了。既没有对话,连基本的自我介绍与寒暄都没有。被这种聊不起来的人加为好友,也是朋友圈里的一种负担。

恶习八:无休止刷屏(03)

朋友圈太清静就形同虚设,但太闹腾也是过犹不及。朋友圈规模不大时,成员可以经常讨论一些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愉快地度过每一天。但朋友圈成员逐渐增加后,总会出现几个天天叽叽喳喳的活跃分子。更让人头痛的是,他们刷屏的内容非常无聊,完全提不起你的兴趣。这是一种信息过载带来的痛苦。

恶习九:各种“秀”。

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里发自拍,发美食美景图片,显摆自己和对象很恩爱。这些内容一多,大家都会觉得此人太喜欢作秀。网络上有很多类似的笑话,一位网友在街上遇见了刚在朋友圈里发自拍说自己在马尔代夫旅游的熟人,于是俩人默契地装作不认识,以免尴尬。

恶习十:在朋友圈里造谣传谣。

那些煞有介事的谣言,只要有一定的常识头脑就可以分辨。奈何还是会有不少人在朋友圈里疯狂转发。他们自以为是替朋友着想,好心提醒,殊不知这是一种造谣、传谣的行为。这可能是让你最困扰的朋友圈恶习。因为传播谣言的往往是家长、亲戚、同学、同事等关系非常熟的人。你认真指出谣言错误的话,会得罪一大片;置之不理的话,又会被他们造谣、传谣的愚昧行为中伤。真是左右为难。

上述十种恶习把以“熟人社交”为主导的朋友圈变得乌烟瘴气。所以,客气的用户会默默开启消息免打扰模式,屏蔽朋友圈的一切消息,只接受私信联系。这是有限地使用“眼不见为净”策略。不客气的用户直接退群,与朋友圈里的“朋友”们拜拜,这是全面使用“眼不见为净”策略。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那么想靠朋友圈来把用户转化为长期的朋友,并进一步获取其注意力资源,岂不是太不切实际了吗?

许多商家都争先恐后地建群,纷纷把用户加入朋友圈,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铁杆粉丝。在他们眼中,这好比是抢占制高点。但在用户看来,这可能只是一种热情过度的干扰。

许多企业只是抱着“不管不顾,先做起来再说”的态度做微信营销。他们急于在微信朋友圈里做推广,却忽略了朋友圈最基本的功能不是营销,而是社交。

没有像朋友一样用心去经营社交,做推广时不考虑用户的感受,自然也就不会找到用户乐于接受的信息表达方式了。单纯的亲戚朋友组建的朋友圈都会因为上述十种恶习而趋于瓦解,何况是关系更疏远的企业与用户呢?

所以说,企业运用新媒体做营销时,一定要记得朋友圈存在免打扰模式的功能键,尽量避免触犯上述十种恶习。完全不打广告肯定违背了营销的初衷,但不按用户能接受的方式做营销,同样是违背了建朋友圈的初衷。怎样把握这个分寸,还需要新媒体运营者好好琢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