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金融活动对创造价值的功能分析

社会主义金融活动对创造价值的功能分析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20多年的市场取向的改革,特别是近10年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金融体制的建设和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各种基金、投资银行等在内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这里,我们要研讨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体现在积极的金融活动中的劳动是否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对于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来说,应该说金融业服务劳动参与了商品价值形成,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更应该持如是观。

社会主义金融活动对创造价值的功能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市场取向的改革,特别是近10年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金融体制的建设和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各种基金投资银行等在内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

经过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的整顿,国有银行资产质量得到提高,商业银行的功能正在增强,特别是资本市场近5年来在为企业融通资金、促进增长中作用显著,我国20多年来经济持续以9%的速度高增长中,充分体现了积极金融活动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要研讨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体现在积极的金融活动中的劳动是否具有创造价值的功能。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阐明了:形成价值的劳动,是那种生产出商品,创造出使用价值的人类劳动,是“对象化”在商品使用价值中的抽象人类劳动,或“物化劳动”。我在《论商业流通劳动》一文中,提出了商业流通劳动也形成价值的论点,并对上述论点作了阐述。我认为,为了进行严格和完整的经济学的分析,可以把金融从业人员提供的服务,视为创造金融产品,从而投入的金融服务劳动会“体现或对象化”在产品的使用价值中,从而形成金融商品的价值。

现代市场经济中银行储蓄是商品,是银行提供和卖给客户——储户的金融商品。现代发达市场经济中储蓄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活期、定期、保值,以及住房、教育等不同的储蓄品类,它们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价格。在经济生活中人们进行某种储蓄,也就是购买一种商品,在这里和人们购买衣服、食品一样,不存在经济上的差别。储蓄作为金融商品,它具有如下的使用价值:

第一,价值保值或增值的效用。储蓄首要属性,是它的保值或增值的效用。储蓄能够给储户保持存款价值和获得利息,银行提供使储户满意的利息,使储蓄具有有效的增值功能。也就是创造金融产品的使用价值。

第二,信用和安全性。储户购买储蓄,向银行转让手持现金的使用权,除了考虑利息大小,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银行的资信和存款的安全性。银行采取措施,提高资信,创造安全感也就是提高储蓄的使用价值。

第三,银行还要对储户提供其他金融服务,例如提供贷款、汇款、转账、换汇,以及个人理财等方面优质服务和优惠,这种相连带的服务,是主要服务的延伸,它体现了储蓄的使用价值的增大。(www.xing528.com)

第四,现代银行还以富丽堂皇的建筑,陈设有高价值的美术作品和布置精美的营业大厅和洽谈会议室,以及营业员对客户的热情周到服务,从而把金融服务和休闲服务相结合,并由此增大储蓄的使用价值。

总之,现代银行的储蓄服务和信贷服务不同于中世纪金融经纪人在街头板凳上进行的简单的货币存放,而是一项企业化的、复杂的金融商品的生产和金融性使用价值的精心、全面打造。发达国家的那些顶尖级银行,所以得到客户欢迎和能吸纳到大量存款和拥有大批具有偿债能力的优良借款人,也正在于它生产和提供的金融商品,拥有能满足储户需要的多方面、高质量的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束。而银行的竞争力,也是以金融商品的优质,即使用的价值作为先决条件。

我们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高度发育,形成了功能众多的现代金融产品。例如投资组合,后者是基金管理公司创造出一种最优的投资结构,以减少风险,获得较稳定、安全的收益。这种投资组合是对各类金融资产——股票债券期权——的精心搭配。此外,基金管理公司,还要适应市场状况, 对组合内的金融资产进行营运,适时抛出前景不佳的资产,不断调整和优化资产结构,以保持和提高投资组合的价值增值性和安全性。

可见,投资组合是一种复杂的金融资产。它是依靠金融高级专业人才的设计、大量信息收集与分析和致密的研究与精确的运算而形成,是在熟练的专业营运劳动中发挥和增大其使用价值的。应该说,上述现代金融产品,是一项复杂的知识产品,是高智力的结晶,这种金融产品已经不同于一般的银行储蓄。现代金融机构以其金融创新劳动,创造了知识密集性的金融产品,也形成了金融产品的较高的价值。

既然金融从业人员的劳动,创造了金融产品,创造了金融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我们也有理由认为:金融从业人员的付出的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也“对象化”“体现”和“凝结”在金融商品之中和形成了价值。对于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来说,应该说金融业服务劳动参与了商品价值形成,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更应该持如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