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日习俗及其家庭伦理关系:春节中的丰富习俗关系及元宵节的团圆象征

节日习俗及其家庭伦理关系:春节中的丰富习俗关系及元宵节的团圆象征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节日习俗,不仅包含了庆祝或者祭奠的仪式,还融合了家庭的基本伦理。所有的节日中,又以春节中展现的习俗关系最为丰富。在此期间的习俗关系主要表现为祖先与子孙、子女与父母、村民与村民、村民与神明四对关系。此外,过小年最主要的习俗是祭灶王。(二)元宵节在当地,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也被不少村民认为是春节的正式结束的标志。元宵节村民会食用元宵,以示团团圆圆。

节日习俗及其家庭伦理关系:春节中的丰富习俗关系及元宵节的团圆象征

节日既是村民们需要庆祝的日子,又是家人团圆的日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节日习俗,不仅包含了庆祝或者祭奠的仪式,还融合了家庭的基本伦理。所有的节日中,又以春节中展现的习俗关系最为丰富。

(一) 春节

在该村,过春节从小年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有些家庭甚至会过到正月二十。在此期间的习俗关系主要表现为祖先与子孙、子女与父母、村民与村民、村民与神明四对关系。

1. 过小年

如前所述,每年小年前后(一说腊月初八后),楚铺就开始乱市,这也是村民开始集中采买年货的阶段。到了腊月二十三,村民就要开始打扫卫生,要将院子、房梁、桌椅等一并打扫干净。打扫完卫生之后,村民还要准备过年时所需面食、肉食以及祭拜祖先和神明所需香、烛、炮等物品。此外,过小年最主要的习俗是祭灶王。灶王爷是一个家庭的守护神,相传小年当天,灶王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奏一家人的恶行与善行。在灶王升天时,各家各户都要为其送行,这又称为“送灶王”。送灶王时,一家人(女性不能参与)要先集中于厨房,但如果已经分灶则无须一起祭拜。祭拜时,村民会在灶前放上供桌,然后由当家人带领全家向灶王祭拜。当然,也有不少村民只会将香炉放于灶台上。祭拜时,各家还会向灶王敬奉供品,但敬奉的供品各不相同,经济条件好则较为讲究,条件不好只拿豆腐干等素食便可。祭拜完成之后,还有一些后续仪式,但是各家遵循的仪式都有一些区别,民国时期讲究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2. 杀年猪

以往,该村富户也有杀年猪的习惯。据艾宝玉老人叙述:“要是谁过年能杀个猪,那都说明这个年过得好,家里经济条件好。杀了猪哩,都得跟旁哩炫耀炫耀。”村内富户杀年猪,一般只留半扇,另外半扇分给亲朋少许后卖给屠户,当然村内大地主不会把猪肉卖给屠户。普通富户杀猪之后,会先分给四邻一些,重量不会超过半斤,当然不分也可以。在给四邻分完年猪之后,他们还会给妻子娘家送上3—5斤,给本村同姓亲属、保长、相熟的排场人送1—2斤。有些普通村民还会给保长等村内有权势的村民送2—3斤。与此相对,排场人杀年猪之后,会给地位相当且有交往的排场人送上1—2斤猪肉。

3. 请祖过年

除夕当天,各家都要“请”祖先回家过年。上午村民会把祖先灵牌摆好,并在祖先灵牌前摆上香炉、供品。门房外、墙壁、用具上都贴上专用对联。大门外还要贴“出门见喜”,院里贴“满院春光”,室内贴“童言无忌”。对联上一般都写有吉祥话,如果还在服丧期则写带有纪念性质的对联。时至中午,由当家人点燃蜡烛和香纸,并代表全家人向祖先祭拜。当然,也有家庭会一起祭拜祖先,具体形式不限。以往,请祖只能“请”而不能“送”。

4. 团年饭

吃团年饭的时间一般在除夕当晚,但是分家之后如何吃团年饭则有一定的讲究。如果父母单过,除夕当天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女)要带着礼物一起回去看父母。所带礼物为羊腿、猪肉、鸡肉等(穷人拿其中一种,并配糖果等礼物)。探望完父母之后,如果父母家中没有东西招待儿子吃团年饭,便会让孩子回家自己吃。如果父母长期跟某一个儿子生活,那么其他兄弟便会会合到赡养父母的兄弟家一起吃团年饭。此时,兄弟去吃团年饭可以不用带礼物,因为他们平常也要向赡养父母的兄弟支付养老费用。如果父母在兄弟间轮流住,那么团年饭就轮流在父母住的兄弟家吃。因为兄弟不互相支付赡养费用,所以去吃团年饭时都要多少带些礼物,富裕就带肉食,不富裕就带些面、糖、油之类的物品。在父母都去世后,兄弟间通常不会再继续一起吃团年饭。但是,兄弟之间也可以互相邀请,邀请时当家人一般派自己的儿子去请叔伯,叔伯若借故推辞,兄弟也不会再三邀请。

5. 拜年

大年初一是新年庆祝的高峰。早起之后,村民要着新衣,并放三个“开门炮”。然后,家人要在当家人的带领下向祖先、天地等灵牌上香献供,礼毕燃放鞭炮。之后,便是村民们开始拜年的时间。村民上午不拜自家长辈,只拜同村村民,无论关系好坏都要一一拜访(特殊关系一般在年前送礼并拜见)。拜年时,村民会带自己未成年的儿子一起前往,每家每户门前也都放有一张席子,并放上一张桌子,桌上放各种糖果和馓子。村民拜年一般不进门,只在门口简单问候几句。有些村民会站在门前待其他村民前来,有些则在屋内,听到有人在门外吆喝“来拜年咯”,便马上从屋中出来。由于当家人都要出去给别人拜年,因此在家等候的多是老人、妻子以及成了年的长子。村民拜年时,大人只说“过年好”之类的祝福语,孩子则要跪在席子上给对方磕一个头。拜年完毕,对方要拿些糖果和十几根馓子招待孩子。以往,村民向其他村民拜年只能上午拜,到了下午就不能再拜年了。

跟家人拜年的时间一般在晚上,本村五服内亲属会集中在长辈家,让孩子一一拜年。孩子拜年通常要按照辈分拜,由长辈拜到晚辈,无论男女都要拜。拜完之后,由孩子爷爷奶奶给一两块钢洋作为压岁钱,其他亲属无须给压岁钱。

6. 走亲戚

走亲戚从大年初二开始。村民走亲戚必须携带礼物,特别是晚辈,必须携带重礼去看长辈。在该村,初二又被称为“看舅舅”。到了初二,舅舅要摆好酒菜,待外甥前来。如果外甥不来,舅舅不仅可以挑理,有时还会责打外甥。初四是看岳丈的时间,如果男方亲戚较多,也可以初六去看岳丈。除了初四和初六,走亲戚的顺序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是姑父、姨夫等亲戚最好在初五之前走到。初六之后一般走远亲。在当地有句俗语:“初七、初八,烂豆腐剩菜。”这实际上就是说,初七、初八在走亲戚时,亲戚家中就已经没有什么好菜可以招待了,也寓意着初六之后所走亲戚是关系较差的远亲。

7. 破五

大年初五为春节的最后一天(并不是节庆的结束)。初五之后,大多数节庆活动便可以告一段落,过年时的禁忌可以不再遵守,所以初五又被称为“破五”。除了试犁,当天村民还要吃水饺,祭祀祖先,并收起拦门棍。收起拦门棍意味着祖先可以回到阴间,但这并不是给祖先送行的仪式。(www.xing528.com)

(二) 元宵节

在当地,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也被不少村民认为是春节的正式结束的标志。元宵节村民会食用元宵,以示团团圆圆。除此以外,家家户户门前还会挂花灯和红灯,富户人家还会在院子里点放烟花。晚上,孩子们还会执扎成龙、鱼、羊等造型的花灯结伴出游。由于该村有“玩意儿会”,所以从正月初六到正月二十除了出灯,村民还会请舞龙、舞狮、撑旱船的队伍一起来表演助兴。据村内老人介绍,该村附近的许多村落也会组织灯会,只是灯会只在十五当天请舞龙队等前来表演。灯会与玩意儿会基本类似,由村中光棍负责收钱,村内村民无论贫富均要出一些钱。

(三) 二月二

在该村,二月二又称为“龙抬头”。是日,父母通常要为未成年的孩子剃头发。除了剃头,还有些村民会在家烧香祭神,以求当年能有好收成。清晨起来,村民要先将院子或者屋场打扫干净,再用草木灰在院子内撒成大圆圈。大圆圈代表着装粮食的“穴”,撒的圆圈越大,象征着今年越能储备更多的粮食。早饭时,村民要吃米粥和油煎饼,吃完后将剩下的部分当作祭品祭神。

(四) 清明节

在当地,清明节是大家祭祀祖先坟地的时间,但是该村还流行“早清明”的说法。也就是说,清明节祭祀祖先要趁早,不能等过完清明节再去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时,全家要一同前往,但是老人可以不去,特别是祭拜自己同辈时,老人更是不用出面。同时,出嫁了的女儿也不用在清明节回去祭拜自家祖先。当天,妇女和小孩(一说只有小孩)会戴上用柳枝编成的柳条帽,俗称“清明不插柳,变成老黄狗”。此外,村民还要在自家大门两侧插上柳条。

(五) 端午节

以往,在端午节之前,村内妇女便开始制作各种香囊,香囊上绣花,内放艾叶等香料。还有父母会给未成年的子女做花鞋,鞋上绣蝎子、蜈蚣等,有辟邪之意。在端午节当天,各家各户都会在门口插上艾枝。端午节所食食物以粽子油条、煮大蒜为主,还有妇女会用雄黄酒在幼儿身上涂抹。这么做,有驱毒避害的作用。在端午节时,村民一般自己包粽子,煮熟之后四邻之间互相赠送,但很少有人会送给保甲长、光棍以及其他排场人。当然,如果这些人是某一村民的四邻,村民也会赠送粽子给他们,但他们不会回礼。端午节第二天,已婚妇女要带着礼物回家探亲,但丈夫不一定同行。

(六) 中秋节

中秋节在当地是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中秋节当天,全家人要聚到父母的住处,与父母团圆,并一同吃饭。中秋节晚上,村民还会置办香烛、供品,并向月亮祭拜,这一习俗又被称为“宴月”。不过,宴月者只能是女性,男性严禁参与。中秋节第二天,妇女也要返回家中探亲,丈夫一般也会一起去。中秋节时,村民还会制作月饼,制作完成之后也会赠送四邻,这与赠送粽子基本类似。不过,购买月饼的富户不会将月饼赠送给四邻。当然,如果有人在中秋节前后前来探望自己,他们也会拿出月饼招待对方。

(七) 重阳节

以往,重阳节两个基本的习俗是插茱萸登高。在当天,亲友们会相约一起登高。但是,该村附近没有山地,局势的紧张也打扰了村民庆祝的好兴致。因此,在民国中后期,村民只会在头上插茱萸,并不会相约登高,也很少有人在当天回家与父母团圆。

(八) 十来一

十来一就是该村村民俗称的“鬼节”。在当天,村民多要前去祖先坟地烧纸,并在路口等地段祭魂。对此前文已经有所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九) 冬至

冬至节又称为“交九”,是最寒冷季节的开始,从这一天起天气会变得越来越冷。因此,冬至当天村民要吃饺子,以免自己的耳朵被冻掉。以往,过冬至节以家户为单位,村民包好饺子后互不相送,也不招呼四邻家中的孩子来吃饺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