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改革:五阶段回顾及成果

农村改革:五阶段回顾及成果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县农村改革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县委政府抓住机遇,大力调整“以粮为纲”的农业结构,积极发展以棉花、油料为重点的经济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农村改革超出农业生产领域,对市场经济进行探索,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城乡改革交织进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七五”期间,各级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普遍进行了地块调整。

农村改革:五阶段回顾及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迅速,我县解决了农民“有饭吃”和“花小钱”的问题。1992年之后,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构筑了粮、棉、花生、薯类、瓜类桑蚕、果品、猪牛羊养殖、肉蛋鸡饲养、特种养殖十大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7年,我县农业总产值35.08亿元,比2003年的17.49亿元增长1倍,比1985年的1.445亿元增长23倍。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县农村改革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我县按照省地委的部署,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入手,实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1983年开始,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不复存在,突破了农村土地由集体统一经营体制,并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奠定了农村新体制的基础。自1979年起,在农村开始推行小段包工定额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自1981年秋冬季开始至1982年春季,我县绝大部分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农民的积极性空前迸发,土地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县委政府抓住机遇,大力调整“以粮为纲”的农业结构,积极发展以棉花、油料为重点的经济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六五”期间,全县粮食总产由17776万斤增加到32822万斤,年递增13%;棉花总产由232万斤增加到2365万斤,年递增59%;油料总产由504万斤增加到1861万斤,年递增29.8%。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计算,由4921万元增加到14435万元,年递增24%。自1982年起,彻底告别了吃返销粮的历史。伴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也逐渐兴盛起来。1985年,全县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业863摊,完成产值7279.6万元,实现利润392.57万元。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农村改革超出农业生产领域,对市场经济进行探索,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城乡改革交织进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一期间,指导农业发展方针是: “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据此我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明确调整重点和方向,大力发展棉花、蔬菜畜牧、林果和工副业。1984年到1987年,按照地委行署制定的农业种植结构“三三制”、建设农业产业“三条龙”发展规划,我县把农业发展和调整的重点放在了大力发展棉花、畜牧、林果菜三大产业和乡镇企业上,棉花成为种植业的第一大经济作物。1988年中期,一些地方出现了物价上涨过猛、经济领域秩序混乱、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等问题,事关农民的化肥农药价格上涨,国家开始对宏观经济进行治理整顿。虽然上级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持,农业获得丰收,但乡镇企业滑坡,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一度趋缓。“七五”期间,全县粮食总产达75515.7万公斤,棉花总产达5278万公斤,油料总产达2895.8万公斤,分别比“六五”期间增长45.8%、18.4%和24.3%。特别是1990年,在低温、风雪、病虫害较严重的情况下,粮食总产达2.1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被国务院授予“夏季粮油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同时,农业内部的总体结构和生产关系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农民开始从过去那种简单的“劳动力+物资投入” 的粗放型圈子里解脱出来,而代之以“劳动力+物资投入+科技投入”等诸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的集约经营模式,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1985年亩均物资投入100元,科技投入12元。1990年亩均物资投入150元,科技投入38元。 “七五”期间,全县共推广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面积达250万亩,玉米快速增产技术面积80万亩。二是由“平面单一型”向“主体复合型”发展。打破了过去“单打一”种植粮棉油的种田习惯和种植结构,出现了向主体复合型农业发展的新态势。据调查,全县仅棉田间作绿豆一项就获技术经济效益1825万元。三是由“小而全”型向“专业区域型”发展。农业的种植结构开始由“小而全”向专业化方向转变,并已形成了一定区域和规模。1990年,全县棉花面积33.6万亩,油料面积8万亩,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4.2万亩,分别比1985年增加63.8%、83.7%和63.2%。全县涌现出种棉大户410个,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大户258个,种粮大户420个。四是由“自由型”向“统管型”发展。过去地块过于分散,户均土地多达十几块,加之统的层次较低,农民集体观念较差,国家的许多派购任务完不成。“七五”期间,各级组织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普遍进行了地块调整。全县有70%的村户平均地块数减少到3-4块。在种植上,各乡镇均做了统一安排和规划。全县共建玉米大方1200个、17.2万亩,小麦大方1574个、36万亩,棉花大方1412个、24万亩。1987年12月,我县被河北省农业厅确定为“优质棉繁种基地”。

1989年9月,农民到王瞳收棉站售棉

第三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新世纪之初。进一步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了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我县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以国内外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大力发展以棉花为重点的“两高一优”农业,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业更快更好地同市场经济接轨,并提出了“压缩粮、提高棉、大力发展高效田”的号召。县建立了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中心,为全县农民提供经济信息。1992年,尽管我县遇到了历史罕见的干旱和虫灾,农业仍获得较好的收成,粮食总产20645.2万公斤,棉花总产258.7万公斤,油料总产409.3万公斤,农业总产值28103万元,养殖、林果等多种经营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2元。1996年以后,我县先后与全国10多个皮棉消耗量在1万吨以上的大型棉纺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常年供货关系。棉花生产起伏波动较大,一般每年可为这些用户提供皮棉 17000 吨。1998年以后,我县以油棉企业和基层收棉站为主体,建成4个棉花龙头企业和27个专业合作社。上世纪90年代初期,砖瓦业发展较快,在加快城乡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年,景县有16个社办砖瓦厂,1996年发展到43个。从1997年起,国家为防治环境污染和强化耕地保护,出台限制砖瓦生产政策,随后逐步萎缩。2016年,景县砖瓦厂全部取缔,土地复垦。(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的砖瓦厂

第四阶段:从2002年到2012年,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制定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各级更加关注和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2004年开始,全国开始实行惠农政策,中央根据粮食产销形势的新变化,先后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其中包括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2005年末,全国人大出台条例,依法废止农业税,以法律的形式把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固定下来。2006年,我县农民彻底告别了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以此为标志,国家开始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面向“三农”的倾斜政策,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全面覆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和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按照省市提出的“农业产业化”等改革方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起步,按照县情特点和农业资源情况调整农业结构。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综合改革全面启动。这些政策措施实施后,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2007年,我县棉花总产4066万斤,此后至2014年,我县年总产一直在4000万斤高位运行,被国务院授予“棉花生产先进县”。

第五阶段:党的十八大之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我县制定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规划先行、有序推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实施农村社区、产业园区、生态园区“三区同建”,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村房屋所有权证等“六证”同发,有序开展农村不动产统一登记办证,推动农村产权流动交易市场全覆盖。还积极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入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和农民合作社示范,引导工商资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2012年全县个体工商户只有7193户、企业145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352户。到2016年3月底,全县共发展各类市场主体20280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有13875户、企业361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802 户。2014年,我县作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示范县,以小麦、玉米为主要作物,在一定范围推行土地休耕轮作,突出高效用水技术,缓解粮食增产与地下水超采矛盾,减轻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到2019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56.94万亩,流转率50.97%,农业产业化经营率65%。2020年春,王谦寺、杜桥、青兰、后留名府等4个乡镇24个自然村,1万多农户流转土地给景县兴丰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红高粱3.3万亩,每亩土地农民增收1000元左右。全县瓜菜面积达4万亩,采用智能化技术,推动蔬菜、瓜果产业提档升级,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除了打包送往批发市场,不少大棚还可供周边市县居民采摘,形成一批集种植、采摘、配送于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同时,积极探索农业特色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推进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志清现代农业园区的麦田除草机械化作业
(陈康等摄于2019年3月龙华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