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整合资源、强力推进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整合资源、强力推进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坚持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开展后,县“提升办”组织各乡镇和17个市级重点村先后到齐河、德城区、内丘等县市区参观考察。县“提升办”在景县电视台开辟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专栏,对工作效果好的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对工作不力、进展不快、问题突出的坚决警示批评。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在留智庙镇、北留智镇召开了全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现场会。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整合资源、强力推进

2013年5月,按照省、市安排部署,我县成立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指挥部,县委常委、农工委书记解兴堂任指挥长,我任政委,农工委常务副书记李爱国任办公室主任。我们首先让成员单位根据不同的职责,从不同的角度,围绕“农村面貌怎么改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意见。当时我县农村面貌整体状况较差,一是大部分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合理,房屋参差不齐、高低不一、犬牙交错,很多村庄也没有像样的街道。二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村都有大量的闲置危旧房屋和一些残垣断壁,成为影响乡村环境的硬疤。三是垃圾处理处于无序状态,各家都随意乱扔乱倒,街道也无人清扫,真正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四是农村大多沿用传统的炊事习惯,近一半的农户烧灶台,房前屋后和街道柴草乱堆乱放问题很普遍。五是80%以上的农户都还在使用传统厕所,存在污染空气、传播疾病的隐患。六是随意在公路两侧设摊经营的问题很突出,尤其是一些粮食购销、木材加工、煤炭经销、建筑材料等经营摊点存在乱摊乱放的问题,对环境影响较大。七是村级绿化不规范,基本上是各家各户随意种点树木,品种繁杂,没有整体效果。八是乡村道路损坏较多,由于乡村公路修筑时标准等级较低,因资金短缺维修不及时,多条道路已破败不堪,不但影响群众出行,也直接影响了乡村面貌。九是饮水问题尚未全部解决。

按照省市要求,推进农村面貌配套改造、整体提升,重点实施“八化”整治,就是布局优化、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服务强化。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主要内容涉及15个方面的工作:民居改造、道路硬化、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厕所改造、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土地整理、秸秆处理和厨房改造、新能源利用、村民中心建设、标语广告整理、村庄标识设计、公墓、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县委制定出台了《景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确定了推进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具体步骤、任务目标和保障措施,明确了工作重点和措施。实行了县级干部分包责任制,对重点村派驻了工作组,各乡镇、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层层分解任务,逐级砸实责任,形成了县级领导牵头抓,县直有关部门协助抓,乡村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了三点:一是尊重群众意愿。在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坚持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强力推进。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建设美丽家园。二是坚持因地制宜。针对各村发展基础、经济条件、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种模式推进。坚持少花钱、多办事,既要“里子”舒适,把厕所、饮水、厨房等问题解决好,又要“面子”好看,把污水、垃圾、民居、绿化等问题解决好,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打造升级版的现代农村。三是坚持量力而行。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实施村庄配套改造、整体提升,既注重整治脏乱差,又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既开展集中整治,又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切实避免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严禁向农民强行摊派,严禁过度负债搞建设。为有效推动乡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各级把村村干净整洁作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基础性工作,每季都组织一次全县乡村环境整治观摩拉练,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县四大班子成员现场点评打分,现场提出改进要求。我县以沿景龙路17个市级重点村为重点,从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起,在突出抓好“村村干净整洁、建好长效机制”的基础上,重点抓好8件事:一是把村内亮化,二是安好自来水,三是清除残垣断壁,四是硬化好村内道路,五是修好排水,六是粉刷好墙体,七是设立好村庄标识,八是把村庄绿化好。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开展后,县“提升办”组织各乡镇和17个市级重点村先后到齐河、德城区、内丘等县市区参观考察。各乡镇、村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宣传发动,通过标语、广播、宣传车、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任务目标和政策规定。县“提升办”在景县电视台开辟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专栏,对工作效果好的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对工作不力、进展不快、问题突出的坚决警示批评。县文明办、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也积极响应,向社会各界发出了“除陋习、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活动的倡议。通过层层动员,营造氛围,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形成了强大合力。按照“明确重点、培育典型、示范带动”的思路,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重点村庄上下功夫。沿景龙路17个市级重点村,做好村内亮化、自来水安装、残垣断壁清除、道路硬化、村内排水、墙体粉刷、村庄标识设立、村庄绿化,全力打造示范村和精品村。县财政出资400万元,从饮水安全、民居改造、街道硬化、村庄绿化、厨厕改造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扶持。二是在重点区域上下功夫。以交通沿线和龙华、留智庙、北留智三个乡镇为重点,各乡镇以乡镇驻地和沿路中心村为重点,进行连片集中打造,形成一批示范线、示范区,为改造提升行动全面铺开积累经验。三是在发展方向上下功夫。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全县848个村总体规划为151个社区,条件具备的可以按照规划建社区。县里重点打造了以龙华镇贾吕村为中心,覆盖周边5个村的新民居社区。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在条件成熟后,规划建设新民居。县委、政府把“村村干净整洁,建好长效机制”作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最基本、最基础性的工作。全县以16个乡镇驻地、主要公路沿线村庄、联建中心村、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村为重点,以“四清、四化”和沿路摊点整治为主要内容,全面铺开,整体推进。同时,探索建立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长效机制,指导各村制定了乡规民约。按照每300-5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保洁队伍,设立了垃圾箱或垃圾池,修建了专门的柴草堆放点和垃圾填埋坑,推动农村卫生保洁经常化、制度化。在推进过程中,坚持每周到各乡镇和重点村巡视一遍。组织各乡镇党委书记在留智庙镇、北留智镇召开了全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现场会。组织沿主干公路乡镇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对沿路摊点整治情况进行了5次观摩拉练,现场点评,提出建议。县“提升办”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和电视督访等方式,进行了1000多个村次的督导检查。(www.xing528.com)

2014年,在认真总结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打造净绿整洁、文明有序的美丽乡村为目标,确定了“点上出特色、线上上水平、面上抓推进”的工作思路,下功夫抓了13个省级重点村。围绕全面完成重点村15件实事,把它们打造成有特色、有亮点和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精品示范村。17个市级重点村在保持村村干净整洁的基础上,根据各村实际和群众意愿,重点抓了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垃圾处理和环境美化等工程。对县域内的富德路、宁武路、衡德路、景龙路4条省级路和郑龙路、留龙路、景王路、景安路、景梁路、党良路6条县级路进行了集中整治。对主干公路沿线198个村庄在搞好“四清”的基础上,实施了绿化提升工程和村庄美化工程。把10条主干公路的卫生责任分路段落实到沿路村庄。对主干道路反复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协调有关乡镇和部门进行整改。以村村干净整洁为标准,对柴草垃圾、残垣断壁等进行了集中整治。县财政按照农村人口人均15元的标准筹集资金708万元,用于保障保洁员工资和长效机制的正常运行。各村都按照每100户至少配备一名卫生保洁员的标准配齐了保洁员队伍,新修建垃圾池(垃圾桶)1428个,新购置垃圾车260辆。出台了《景县乡村环境卫生考核管理办法》,搭建起了环卫平台,确保了规范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