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主导产业研究探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主导产业研究探究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交通、生态环保与产业升级转移。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京津冀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文献较少,使用最新的2012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综合研究其产业的则更少了,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角度进行深入探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主导产业研究探究

环京津渤海地区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更是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热门话题。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提出以来,各地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规划编制工作,“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被写入了三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了长期的审议研究,也将在近期出台。在京津冀发展规划提出的一周年之际,习主席表示要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加入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并要打破以往“一亩三分地”的定式,这一要求既提高了规划的重要性,对于各地加快协调合作也具有显著作用。因此京津冀区域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互利合作顺应了当前的政策趋势,更能缩小三地间的经济差距,构建一个更稳固的合作框架,为成为中国第三增长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交通、生态环保与产业升级转移。从交通方面来看,津秦高铁在2013年12月正式通车运营,形成了连通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快速客运通道,目前京津城际延长线也正处于加紧建设的状态,建成后将大幅缩短滨海新区的中心商务区通往京津的距离,许多连接三地的公路、铁路以及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在进一步发展与规划中;在环境治理方面,2014年11月APEC 会议期间,三地通过车辆限行及关停污染工厂等措施的共同治理,使空气质量达到了优质水平,北京和天津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河北省同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环境科学院共同制定的三年期治理大气污染方案也即将出台,这意味着京津冀以后将在治理雾霾方面更多的加强共同协作。在产业转移方面,三地存在一定的产业协同和产业同构现象,制约了各地的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相互间的产业对接与梯度转移,合理有效地调整产业布局,疏缓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和城市空间饱和压力,缓解其大城市病,并将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如农业、工业、制造业等以及富余的资源向周边的津冀地区转移和扩散,而河北不仅能凭借第一产业的发展优势向京津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在协同发展过程中也通过专场招商、走访企业等方式成功地承接了一大批驻京央企的外迁项目,使京津冀在互利协作中共同发展,并更好发挥市场的作用。

在这三个合作方向中,产业协同发展将成为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某区域的主导产业是指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对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性和影响力的产业。它可以发挥经济技术优势来引导和支撑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与波及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京津冀在产业合作上协调一致,更有导向性和目的性地共同推进相互的产业发展,首先就需要确定三地的主导产业,由此才能确定产业转移的具体方向和共同的产业集群,从而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平稳快速发展。(www.xing528.com)

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对相关领域进行了考察。在应用投入产出法进行产业研究的部分文献中,田珊珊(2008)利用2002年各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确定了我国的主导产业,尚欣等(2006)利用1997年中国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从产业关联效应和生产要素依赖度两个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分析,王直节等(2014)运用北京市2002~2010年投入产出表从投入产出结构和产业关联效应两方面对该市研发业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邵颖红等(2009)利用天津2002年投入产出表对天津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赵锐等(2008)利用天津市199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其海洋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推算出各指标系数值及其赋权后的综合指数值从而选择天津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李云丽等(2010)基于2002和2007年天津市投入产出表选择22个主导部门,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赵敏等(2011)基于2007年河北省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河北省的金融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相互间的产业关联、波及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李治等(2014)根据河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法与比较分析法分析了河北制造业各部门的关联状况。以上文献都是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京津冀其中一省市或某一产业进行研究分析,并未从整体上研究确定三地的主导产业。在研究主导产业的文献中,李俊林等(2011)利用非参数的DEA模型确定与评价京津冀区域的主导产业并给出其产业优化的路径与方法,王海涛等(2013)利用区位配置系数和区位商得出三地主导产业并分析其趋同原因,张子麟等(2007)根据京津冀三地主要行业的区位商确定了三地的工业主导产业从而分析三大产业的协作方向,马国霞等(2011)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两地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分别进行选择并做出综合评价,孙久文等(2014)依据产值比重、增加值比重等分析了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及主导产业差异等,孙士强等(2008)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定量推算了京津冀各产业综合值,选择主导产业,并与“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分析比较,杨安怀等(2012)基于产业扩散效应及产业链分工等确定了廊坊的主导产业,并提出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应重点关注的领域。在对京津冀产业研究的部分文献中,张素蓉等(2010)利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京津冀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陈璋等(2011)分析了区域间前向、后向关联指数确定三地的区域经济关系并指出其薄弱环节,龙龙等(2014)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产业关联网络并运用网络块模型法分析了京津冀和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转变及产业子群间的联系,王苏舰等(2012)通过对区域产业投入产出系数分级赋值的方法分析三地间的产业联系、关联效应及其结构的平衡性,黄胜潮等(2013)结合产业关联和投入产出方法分析了京津冀物流业的波及效应与关联效应,何赛等(分析了京津冀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后向、前向及环向关联度并构建logistic模型来实证分析。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京津冀区域主导产业的研究文献较少,使用最新的2012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综合研究其产业的则更少了,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角度进行深入探究。首先,根据有关投入产出方法的中外文献与书籍确定研究范畴,了解研究内容,确定相关指标,并对所需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收集;其次,利用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建立指标体系,确定京津冀三地主导产业,并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运用偏离份额方法分析天津优势所在,得出研究结论,并由此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