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洲的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亚洲的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在跨国公司全球布局战略调整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当今“三重国际分工”的格局。亚洲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提升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亚洲正在从全球制造中心日益崛起为全球创新中心。

亚洲的国际分工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全球创新中心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发展和演进,国际分工体系正在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不断演变,形成了全球生产价值链网络。[8]新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价值链为纽带,通过在不同国家间进行产品不同工序的生产,形成国际分工新格局。其中发达国家以产品的研发、关键设备、核心零部件生产等工序为主;新兴工业化国家以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制造工序为主,发展中国家主要进行辅助零配件加工、组装等工序生产。由此,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得以建立和发展。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打破了国家和地区界限,但通常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等优势,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上游,获得更多利润

但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东升西降”的巨大变化,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发达经济体转移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微观基础和主导力量,全球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使其全球竞争战略布局也随之作出相应调整。过去,在全球财富和经济权力主要集中于发达经济体的背景下,全球主导性消费也主要集中于发达经济体,这必然促使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主要“定位”于发达经济体市场。跨国公司在布局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对诸如研发、设计、营销和售后等更倾向于“接近”消费市场,而具体的组装、加工和普通制造环节则对是否“接近”消费市场不太敏感。因此,一直以来,跨国公司的研发和营销等高端环节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市场,而生产组装等低端环节呈现向全球不同地区扩散。[9]伴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迅速崛起以及全球经济重心的逐渐“东移”,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全球消费市场布局重新调整,跨国公司也越来越重视这一新的市场需求和巨大潜力,为了接近这一“新”的市场,其全球价值链的布局策略也随之调整,即将更多的研发创新活动置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并以此为基础将创新产品销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球市场,使得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出现了跨国公司“逆向创新”战略调整的发展变化。

在跨国公司全球布局战略调整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当今“三重国际分工”的格局。

1.发达国家在“三重分工”格局中居“国际分工金字塔”上层,发挥主导作用,主要生产零部件和资本品等中高端技术产品,位于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生产环节,但近年来其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塔中占位重心出现下滑趋势。

2.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居“金字塔”中位,主要生产低附加值的低技术产品,且有锁定倾向;中高端技术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则主要体现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最终消费品的组装环节;而在高附加值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则明显存在劣势。不过,近年来其塔中占位重心有上移趋势。(www.xing528.com)

3.发展中国家在“三重国际分工”格局中居“金字塔”下层,主要为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提供初级产品,不过近年来其低技术产品的生产获得一定发展,分工地位有所提高。[10]

在这样一种三重结构的金字塔国际分工格局中,亚洲地区的分工格局和地位不断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前后主要承担全球生产中的加工组装环节,逐渐向关键零部件生产以及产品研发设计等一些高端环节攀升。以iPhone手机为例,苹果公司2018年2月对外公布的2017年物料清单显示,iPhone的供货商有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地区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183家企业。就核心零部件供货商数目来说,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最多,合计占比达69.74%。从价值链来看,美国供应商主要提供核心芯片、内存和集成电路等核心零部件,日本供应商提供摄像头模组等光学组件及显示面板,中国台湾地区供应商主要从事印刷电路板生产、代工中央处理器芯片以及最终组装,韩国供应商提供显示面板和部分芯片。而中国大陆共有33家供应商为iPhone提供声学组件以及结构件等非核心零部件。[11]可见,iPhone的供应链是全球性的,日、韩、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深度参与苹果手机的供应链。除了软件开发和外形设计是由苹果公司总部完成以外,整部手机包括一些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及组装都是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完成的,并且主要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完成。从苹果手机产品的国际分工可以看到,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亚洲地区已不再只是全球的简单组装加工制造中心,而是正不断向生产、设计、销售等高价值环节进行构筑和演进。

亚洲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提升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亚洲正在从全球制造中心日益崛起为全球创新中心。近年来,随着亚洲市场在全球市场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端创新要素的系统性东移正成为全球创新格局演变的重要趋势。以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全球布局为例,当前,中国、印度、韩国等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布局的重要热点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超过1800家,雇用了超过15万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不少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已成为其全球研发网络的核心节点和“卓越中心”,从事着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开发和最基础的科学研究。在全球高级要素呈现系统性东移的趋势下,亚洲正在诞生一批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2000年,美国《在线》杂志开展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评选活动,在其评出的46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中,美国多达13个,中国大陆无一城市上榜。10多年后的今天,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一些城市正加速向全球城市科技创新的第一集团军迈进。澳大利亚2thinknow研究机构发布的《2014全球创新城市指数》显示,在全球445个被评价的城市中,中国香港地区位列第20名、上海为第35名、北京第50名。日本森纪念财团城市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13年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球40个主要城市中,中国上海和北京分列第12、14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指出,亚洲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创新引擎,同时泛亚洲创新网络在逐渐增强。除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亚洲传统创新强国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越南等都在大力改进各自的创新生态系统,而印度已跃升为亚洲新兴的创新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