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探究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探究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种国际分工的特征形成了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下的一种垂直式的国际分工体系。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基本是以英国为中心形成的。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参与分工的国家之间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探究

分工,亦称劳动分工,即若干社会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大的国际分工,并且每一次分工都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限制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国际分工是在国家出现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的出现反映了一国国内劳动分工的拓展和延伸,表现了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纵观人类发展历史,除了最早、最简单地按性别和年龄进行的自然分工以外,劳动分工分别经历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与农业、商业与手工业三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及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地理大发现”和随后的殖民地开拓,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城市的兴起,手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市场的萌芽和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推动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这种过渡体现了社会分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此时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发展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农场主制度。它们一方面加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另一方面使用暴力和超经济手段,残酷掠夺亚、非、拉殖民地的人民。它们开发矿山,建立烟草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园,为本国生产和提供不能生产的农作物原料,同时扩大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建立了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和最初形式的分工——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正如当时英国贸易与种植高级官员所说:我们的意图就是要把种植园安排在美洲,那里的人应该专门生产那些英国不生产的产品。当时盛行的三角贸易,即由西非提供奴隶劳动、由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烟草和蔗糖、由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便是此种分工最显著的表现形式。

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这次产业革命完成了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产业革命的完成也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加速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形式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恩格斯说:“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卫星都围着它运转。”这种国际分工的特征形成了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下的一种垂直式的国际分工体系。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利用这种国际分工剥削世界农村,积聚大量财富。这是一种资本主义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地区的侵略、掠夺、剥削结合在一起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基本是以英国为中心形成的。由于英国率先发生并完成了产业革命,它的生产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竞争能力大大加强,在国际经济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作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它所生产的钢铁、煤炭、机器、纺织品均在世界上占极大的比重,它的商船队几乎垄断了当时世界的航运,它的工业品畅销全球。

在此时期,英国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加强了对农产品、矿产品尤其是对进口的谷物和棉花的依赖,将亚、非、拉落后的农业、矿业经济逐步带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体系,使其殖民地、附属国成为英国工业品销售市场和专门向其供应原料、农产品的基地,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大机器工业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大,源源不断地生产大量商品导致本国市场的严重饱和,需要探寻新的销售市场;生产的急剧扩大还引起了原料需求的极度膨胀,要求增辟新的原料供应基地。然而仅仅依靠国内市场是远远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的。因此,机器大工业逐渐脱离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由于英国最早完成产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和“工业太阳”,其他落后的国家则成为英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

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成为英国政府开拓国外市场的武器,使得其他国家按照英国生产和消费的需要改变它们的产业结构,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大机器工业改革了运输方式,提供了电报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把原料生产国家和工业品生产国家联系在一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

机器大工业打破了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市场,把各种类型的国家卷入世界经济中来。

商品结构逐渐从满足地方贵族阶级和商人阶级需求的奢侈品向大众化商品转变。这些商品包括小麦、棉花、羊毛、咖啡木材和铜等。

3.国际分工的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国际分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第二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在此阶段,发动机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的推广应用,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电器汽车、石油工业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增长和资本的积聚。国际分工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国际分工新体系。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工业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同时,由于宗主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出现了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分工的中心由英国一国变为一组国家,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进一步扩大。参与分工的国家之间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关系。工业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少数的欧洲、北美和日本,食品和原料的生产集中在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国家。例如,比利时专门生产铁和钢,芬兰专门生产木材加工产品,挪威专门生产铝,荷兰和丹麦专门生产农产品等。(www.xing528.com)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进一步深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性显著增强。帝国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将资本主义生产日益扩大地移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去,从而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同时,资本输出实现了世界范围的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加深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对国际分工的依赖性,从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亚、非、拉国家的经济变为单一型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一两种或两三种产品的生产与出口,从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经济的两种依赖性:一是经济生活上依赖少数几种产品;二是高度依赖世界市场,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

4.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阶段

“二战”后,迎来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随着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和实现工业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向水平型过渡

“二战”前,国际分工主要集中在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体现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纵向分工关系。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之间加强了生产协作,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以现代工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横向分工关系。

(2)国际分工的传导机制发生了变化

发展中国家在取得国家独立后,积极自主参加国际分工,有的国际分工的殖民性开始改变,一些发展中国家争取到和发达国家平等的国际分工地位。但从总体看,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支配地位,决定了国际分工仍呈资本主义性质,国际分工中的不平等、不公平和不合理性仍然存在。

(3)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占据主导地位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生产专业化和生产国际化的进程,改变了战前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之间的分工格局,使国际分工在工业国之间得到迅速发展。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技术、工艺为基础的分工,形成了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分工格局。

(4)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更加细化

“二战”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各工业部门技术密集度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复杂,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发展到产业内部的分工,发展到按产品分工,表现为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流程专业化。产品专业化是指发达国家的相同工业部门,对类型相同而型号、规格不同的产品,实现专业化生产。零部件专业化是指发达国家把某种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放在不同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再集中到某个国家进行组装,生产出最终的产品。工艺流程专业化指发达国家之间对某种复杂的产品的工艺流程实行专业化分工生产。

(5)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除了继续生产农、矿等初级产品以外,还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一些发展较快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开始生产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如电子产品和汽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由工业和农业、矿业之间的分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与劳动密集型工业之间的分工、高新技术工业与一般工业的分工发展。

(6)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

“二战”后,随着科技进步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加强,国际服务贸易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服务业国际分工发展,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生产分工向服务业分工扩展。发达国家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以高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参加服务业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较快。以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型服务参加服务业国际分工。

(7)国际分工呈现出有组织的协调分工趋势

“二战”前,国际分工是在市场机制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而当代国际分工的形成则越来越同企业和国家的有组织的协调分工密切联系。跨国公司已成为全世界工业分工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力量,经济一体化集团的出现,也对国际分工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8)国际分工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

“二战”前的国际分工比较依赖自然资源,一国拥有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它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二战”后,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居于领先地位,从而在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中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