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分工的历史进程与演变

国际分工的历史进程与演变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率先启动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而后波及其他西方国家。这些新的局势和条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生产和贸易方式,使国际分工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进入深化阶段。

国际分工的历史进程与演变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分工是劳动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划分,也就是不同劳动者分别固定地从事不同种类的劳动,即生产职能的专业化(张宇和柳欣,2005)。马克思把分工分为两大类:一是社会分工,体现为不同劳动部门之间的分工;二是企业内分工,即企业内部围绕某种商品发生的分工。社会分工是企业内分工的基础,企业内分工则反作用于社会分工,可以扩大社会分工。

总体上看,分工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最初的人类社会只有农业部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并进一步发展为工场手工业,形成了农业与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而后的三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使得工业部门内部的社会分工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跨越国界,形成了国际分工,即生产活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进行的划分和协作,而国际分工又在此基础上不断细化,由产业间分工发展为产业内分工,再发展到产品内分工。国际分工的发展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家陆续的地理大发现开启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是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转化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地理大发现导致很多西欧国家在全球范围推行殖民政策,从而建立起宗主国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初级形式,其中基本的分工模式是宗主国从殖民地进口原料,同时生产并向殖民地出口工业产品。但这一时期产业革命尚未发生,自然经济在各国仍占统治地位,国际分工不论在规模方面,还是在体系方面都还欠缺很多,仅仅是初具雏形。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在英国拉开序幕,并持续至19世纪40年代。此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推动了欧美先进国家从工场手工业时期进入大机器工业时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规模空前提高。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与国家内部市场相对饱和的矛盾不断激化,大量的产品迫切需要向国家外部寻找市场,世界市场和国际贸易变得越来越重要。大机器工业的迅速发展催生了最初形态的国际分工,即英国、法国等先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与其他农业国的工、农产业之间国际分工。

这一时期,英国凭借第一次产业革命取得的技术领先优势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根据恩格斯的描述,“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卫星都围绕着它运转”[2]。由当时英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出,那时国际分工的格局是典型的工、农产业间分工,即英国大量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煤、铁、棉毛织品和金属制品,而主要进口小麦、棉花、羊毛、麻类、肉类、咖啡木材等原料。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www.xing528.com)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率先启动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而后波及其他西方国家。此次的产业革命以“电气化”为基本特征,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以及钢铁、化学交通运输业的革新为标志。一方面,随着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钢铁、电气、机械汽车、石油、化学、建筑等工业得到迅猛发展,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向更广阔领域扩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国内经济发展造成本国资本相对过剩,推动了资本输出的发展,将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这些条件推动国际分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国际分工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工业化国家与其他农业国原先的工、农产业间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发展,但由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第二次产业革命后迅速崛起,国际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和资本输出,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发展中国家成为经济高度依赖一种或几种产品的“单一经济”。二是工业化国家之间形成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分工,并互为市场,在经济部门之内的国际分工得到了初步发展。例如,英国侧重于发展钢铁、机械等产业,德国在化学工业电器、精密仪器等方面比较领先,挪威专门生产铝,比利时专门生产钢铁,芬兰主要从事木材加工。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导致了第三次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兴起于美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直接导致了高分子合成、原子能、电子、宇航工业等社会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并促使社会分工更加趋于复杂化和专业化、精细化。与前两次产业革命相比,此次产业革命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另外,无线电通信技术和交通工具均实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世界经济环境显著改善,GATT主持了多轮多边贸易谈判,不断推进世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这些新的局势和条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生产和贸易方式,使国际分工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进入深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由于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和世界经济环境改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国际分工得到很大的发展,工业产品及其零部件的不同型号均得以实现规模经济下的低成本生产,并通过贸易进行交换,因此产业内分工和贸易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现象。与此同时,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在世界生产和贸易模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形成了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技术信息化等条件的影响下,跨国公司经营战略朝着专业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和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方向发展,这种战略调整导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跨国公司不仅在全球寻找最佳生产区位,而且将这一战略部署到可分割的生产工序层次,为各工序寻找全球最佳生产区位,由此形成了零配件和生产工序流程的专业化与国际分工,从而在一国国内部门间分工逐渐发展为部门内分工的同时,越来越多产品的工序流程开始跨越国界,形成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品内国际分工。

经过多个阶段的长期演变,目前国际分工体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系统。当代国际分工体系“从总体上看,是一个由世界市场机制协调的国际分工和由跨国公司内部国际分工共同构成的混合体”(汪斌,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