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吉林省城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吉林省城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吉林省城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吉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吸取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这些已经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释放城镇化的潜力和效应,推动城镇化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吉林省城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吉林省城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1978—2012年,吉林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速0.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3个百分点。其中,1978—2002年,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0.1个百分点;2000—2012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只提高0.34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2.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

吉林省城镇化建设受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全省大约还有210万左右的农民工和外来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众多规模较小的小城镇、城中村、“三区”(林区、矿区、垦区)职工及其家属仍然“拿着城镇户口,过着农村生活”,人均水平的道路面积、住房面积、公共绿地面积、日生活用水量和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等指标在全国排位靠后,同时,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已经显现。

3.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不足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供水普及率、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每十万人口在校学生数等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际参保率仅为69%。进城农民工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方面,基本没有享受到市民化待遇。

4.城镇发展方式粗放

吉林省内不少城市、县镇“摊大饼”式扩张,土地利用率不高,近五年来全省城镇人口增加1.8%,而城镇建设用地却增加了25.5%,“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2002—2011年,建城区面积增长56.9%,城镇人口仅增长6.9%。城镇化与工业化相背离。1978—1998年工业化率由45.4%下降到30.9%,城镇化率由30.7%上升到47.2%;2003—2012年工业化率由35.95%上升到46.76%,提高了10.8个百分点,而同期城镇化率却仅由50.88%提高到53.77%,仅增加2.8个百分点。(www.xing528.com)

5.城镇结构不合理

吉林省当前城镇结构不合理,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为60.12%,中部地区为45.29%,西部地区为39.9%;东部地区GDP占全省比重的17%,中部地区占66.5%,西部地区占16.5%。城镇规模结构不协调。全省仅有长春和吉林两个特大城市,四平、白山刚刚迈入大城市行列,中等城市发展缓慢,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大城市不大,中小城市发育不足,缺少50万~100万人规模的城市,小城镇不强,镇区城镇人口超过3万人的镇只有63个,超过5万人的镇只有34个,存在结构性缺陷。

6.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与就业结构两大结构性矛盾,是制约我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我省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汽车、医药、电子信息能源、装备制造、冶金等具有集聚效应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仍将持续一段时期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发展阶段,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少,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我省支柱优势产业与劳动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同时,传统支柱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减弱,新兴产业实力尚未形成,地域、城镇间的产业配套协作程度较低,集群发展优势不够明显。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看,2011年我省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为12.1∶53.1∶34.8,就业结构为42.9∶20.2∶36.9;从所有制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看,2011年我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分别占据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而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28.2%。

7.资金保障能力不足

吉林省城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债务负担较重,财政和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同时,吉林省金融体系欠发达,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没有形成,直接和间接融资能力有限。金融机构投资积极性不高。城镇化建设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较多,尤其是公益性项目占比较大,项目本身不产生现金流,还款来源难以保障,且融资项目贷款中多为中长期贷款,偿还期跨度大,金融机构介入的同时就已经面临项目收益的风险。政府投融资平台资产负债状况较差,融资能力低,一部分已经因为资产负债率过高失去融资功能,其余平台也由于受到国家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相关政策的限制而难于融资。

吉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吸取经验教训,有针对性地解决好这些已经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释放城镇化的潜力和效应,推动城镇化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