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粉丝社区:从会员到活跃粉丝的转变策略

打造粉丝社区:从会员到活跃粉丝的转变策略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模式下,品牌第一次不能掌控粉丝。通过养粉,品牌最终能够掌控粉丝自己更新或者发布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关键点在于,这是由粉丝自己更新或者发布的数据。在互动中,品牌方需要提供平台来建立粉丝圈子和社区,同时建立社区奖励机制或者资源,从而提升粉丝社群的活跃度。例如,品牌方可以举办粉丝见面会、特定活动、粉丝定制产品、粉丝限购等,在互动和活动中培养粉丝与品牌之间的信任关系。

打造粉丝社区:从会员到活跃粉丝的转变策略

很多公司都实行了会员积分管理,即会员通过消费获得积分,到年底再通过积分兑换礼品,以消耗现金来奖励客户消费。有的公司则是通过积分,让客户获得会员级别,拥有不同级别会员卡的客户,则享有不同的优惠折扣。可见,会员卡已经沦落为打折卡,各大公司之间通过会员制与竞争对手进行价格竞争。

目前,虽然微信可以被看作一个定位于会员服务的通道:通过扫描二维码,客户可以加入微信的会员卡体系。但是,微生活会员卡的失利,也可以视为在微信上实现传统会员模式转化的出师不利。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微生活会员卡不会有太大起色。

传统的会员模式是奖励购买,但是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会员模式却并不适用了。首先,目前的会员模式更强调人与物的互惠关系。大部分公司都是在发现和分析客户的消费,即交易关系,而且对会员的分级和定位也是基于公司想卖出的产品和服务,例如白金卡、金卡、银卡等,大多数是基于消费额来进行分级的。这种人与物的互惠关系基本上不可能转化为人与人的朋友关系。

而且,实行会员模式只是为了提高客户的消费额,当然这也可能分为不同的形式,例如吸引客户加入,鼓励消费,奖励忠诚等。公司在会员模式下的主要动作为奖励客户的购物行为。例如,公司利用有效的吸引人的积分和礼品,刺激客户的兑换行为,从而促使客户不断消费,这样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就会提高,两者互动的机会也在增加。

客户忠诚营销,则可以帮助公司加强日常的会员营销活动,根据会员的分级和数据分析,向不同的人群传递不同的信息。例如,对那些价格敏感型客户传递打折促销的相关信息;而对品牌忠诚型消费者选择性地推送相关的新品上市信息,以及品尝邀请和价格促销等信息;对于那些即将流失的会员,则可以传递积分到期预警信息等。所有的营销活动,不仅可以通过店内的客户经理面对面地传递给客户,还可以在系统的支撑下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包括电子直邮、DM(Direct Mail,快讯商品广告)直投、短信彩信、会员感谢函、电话外呼等形式,与客户进行互动。

通过这样的会员模式,公司最终培养起来的是客户对卡片的忠诚,无论是打折卡、积分卡,还是身份卡。但是,如此一来,客户的体验已经依赖于卡片而不是品牌了。

而且,这种传统型的会员成本约占公司营销额的1%。很多公司没有真正意识到会员体系是一个庞大的成本中心。因为很多公司实行会员制是看到同行也做了会员制,所以,认为会员制的目的仅仅是获得更多的会员。这种没有详细规划,也没有详细财务评估和ROI(Return On Investment,投资回报率)分析的做法,最终会使公司陷入到巨大的成本泥潭中。

首先,会员模式的预算相对固定,且与公司的营销收入成正比。普通的会员制是按1∶1的消费与积分比例,即消费1元得到1个积分。也就是说,如果公司的年营销收入为10亿,则意味着当年产生的积分为10亿积分。而在积分兑换时,则是按100∶1或者150∶1的礼品价值兑换比例,即100个积分能够兑换价值1元的礼品,这意味着公司要为此付出1000万的礼品成本。

虽然实际情况是,会员的兑换比例和活跃度没有那么高,但是一般而言,会员的兑换比例和活跃度在第一年能达到30%,第二年达到50%,那些做得好的则可以达到60%~80%。所以,加上整个会员模式的运营团队、系统、资源等,会员制的运行需要公司付出20%左右的运营成本。

综合计算,会员制的成本基本上相当于公司营销收入的1%左右。因此,如果公司的营销收入为10亿,基本上需要计提1000万的会员预算。而在国外,各大公司对于会员计划的预算则是按营销收入的1%~2%来计提的。(www.xing528.com)

而且传统的会员模式有相当复杂的运营体系,包括对基础数据的分级分类,分解定义会员接触点,设置积分规则,定期设计不同档期的促销活动、营销活动,加强会员联盟的商户开发与管理、结算等,此外,还需要公司基于数据进行会员的数据营销。所有的运营体系都需要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严谨的财务评估和强大的会员管理系统,再加上庞大的数据分析工作。

所以,微生活会员卡的失败,主要原因不是在于公司反映的推送商户之外的外链、营销消息的狂轰滥炸、各种非常手段帮助商户拉新等,而是在于传统会员模式已经越来越具有局限性了。

随着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粉丝模式逐渐出现,这是一种基于人与人的朋友关系的社群模式。例如大家可以想到的苹果的果粉、小米的米粉、Zara的铁杆粉丝、各明星偶像的粉丝等等。

粉丝模式,不再以消费者的名称、会员卡号、手机号码等作为唯一识别,而是以社会化媒体的虚拟ID作为唯一识别码。最核心的社会化媒体往往是粉丝社区,可以通过粉丝自建,也可以依托于Facebook、新浪微博或微信等建立。品牌能够通过虚拟ID来识别粉丝,同时建立品牌与粉丝的互动渠道。而且在双方的沟通互动中,粉丝数量可以增加,形成大的社区和差异化的圈子。最终,能够对品牌与粉丝之间的信任关系进行强度的量化。

粉丝模式以消费者为主导,最初由消费者发起,并由消费者驱动,这是一种有品牌方提供支持或平台自发组织的社区。因此,粉丝模式与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和会员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在这种模式下,品牌第一次不能掌控粉丝。不过实际上,品牌可以无限接近于掌控强关系的粉丝。

品牌可以通过与粉丝的互动养粉,也可以通过实现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动、线上与线下、圈内与圈外的互动,为公司不断积累粉丝。通过养粉,品牌最终能够掌控粉丝自己更新或者发布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关键点在于,这是由粉丝自己更新或者发布的数据。

在互动中,品牌方需要提供平台来建立粉丝圈子和社区,同时建立社区奖励机制或者资源,从而提升粉丝社群的活跃度。例如,品牌方可以举办粉丝见面会、特定活动、粉丝定制产品、粉丝限购等,在互动和活动中培养粉丝与品牌之间的信任关系。

公司也可以基于差异化主题,为粉丝建立客厅式的小范围主题对话,同时提供口碑推荐渠道和个性化礼品或体验,举办多频次小批量的活动,最终形成从粉丝互动开始,一直到社区,再到细分群体的圈子,最后到主题式的客厅活动,从而培养粉丝对公司的信任关系和对品牌的忠诚度。

在粉丝模式中,品牌的终端、专卖店等线下资源,也是关键的一环。因为线下资源不仅是粉丝的营销服务、信息采集和粉丝管理的终端点,也是粉丝体验中心、粉丝社区中心和020(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的连接点。因此,线下资源也在粉丝模式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