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资保管在施工现场的重要性及管理措施

物资保管在施工现场的重要性及管理措施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施工现场物资保管的任务施工现场是建筑企业从事施工生产,最后形成建筑产品的场所。现场物资管理的好坏是衡量建筑安装企业管理水平和实现文明施工的重要标志。要明确保管责任。(二)施工前现场的物资保管的准备工作调查现场环境。(三)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物资保管建立健全现场物资管理责任制。要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物资供应品种和数量的变化,调整存料场地,减少搬运,方便施工。

物资保管在施工现场的重要性及管理措施

(一)施工现场物资保管的任务

施工现场是建筑企业从事施工生产,最后形成建筑产品的场所。占工程直接费85%以上的材料成品、半成品都通过施工现场消耗掉,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属于生产过程的管理,也是消耗过程的管理。

现场物资管理是指工程施工期间及其前后的全部物资管理工作,包括施工前物资的准备,施工中组织供应,工程竣工后的盘点回收、报耗、物资转移等内容。

现场物资管理的好坏是衡量建筑安装企业管理水平和实现文明施工的重要标志。同时,它对于保证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合理使用原材料、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乃至安全生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施工现场物资保管的任务是:

(1)做好施工现场物资管理规划,设计好总平面图,做好预算,提出现场物资管理目标。

(2)按施工进度计划组织物资分期分批进场,既要保证需要,又要防止过多占有存储场地,更不能形成大批工程剩余。

(3)按照各种物资的品种、规格、质量、数量要求,对进场物资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并按规定办理验收手续。

(4)按施工总平面图要求存放物资,既要方便施工,又要保证道路畅通,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二次搬运。

(5)按照各种物资的自然属性进行合理码放和储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数量上不减少,质量上不降低使用价值。要明确保管责任。

(6)按操作者所承担的任务对领料数量进行严格控制。

(7)按规范要求和施工使用要求,对操作者手中的物资进行检查,监督班组合理使用,厉行节约。

(8)用实物量指标对消耗物资进行记录、计算、分析和考核,以反映实际消耗水平,改进物资管理。

上述任务可归纳为:全面规划,计划进场,严格验收,合理存放,妥善保管,控制领发,监督使用,准确核算。

(二)施工前现场的物资保管的准备工作

(1)调查现场环境。包括:工程合同的有关现场规定,工程概况,工程地点及周围已有建筑、交通道路、运输条件,主要材料、机具、构件需用量,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需用人数、临时建筑及其用料情况,等等。

(2)参与施工平面使用规划。物资管理部门参与施工平面使用规划,并注意以下问题:

尽量使物资存放场地接近使用地点,以减少二次搬运和提高劳动效率;存料场地及道路的选择不能影响施工用地,避免倒运;存料场地应能满足最大存放量;露天料场要平整、夯实、有排水设施;现场临时仓库要符合防火、防雨、防潮、防盗的要求;现场运输道路要符合道路修筑要求,循环畅通,有周转余地,有排水措施。

(三)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物资保管

(1)建立健全现场物资管理责任制。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划区划片,包干到人,定期组织检查和考核。

(2)加强现场平面管理。要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物资供应品种和数量的变化,调整存料场地,减少搬运,方便施工。

(3)有计划地组织物资进场。要掌握施工进度,搞好平衡,及时提供用料信息,按计划组织材料进场,保证施工需要。

(4)保持存料场地整齐清洁。各种进场物资构件要按照施工总平面图堆放整齐,做到成行、成线、成垛、成堆,经常清理、检查。

(5)认真执行现场物资收、发、领、退、回收管理标准,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及台账,定期组织盘点,抓好业务核算。

(6)严格进行使用中的物资管理。采取承包和限额领料等形式,监督和控制班组合理用料,加强检查,定期考核,努力降低物资消耗。

(四)竣工阶段的现场物资管理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保证施工材料的顺利转移,其主要工作有:

(1)严格控制进料,防止大量剩余。在工程主要部位(结构、装修)接近完成70%左右时,检查现场存料,估算未完工程用料量,调整原用料计划,削减多余,补充不足,以防止剩料,为工完场清创造条件。(www.xing528.com)

(2)对不再使用的临时设施提前拆除,并充分考虑这部分材料的再利用,直运新使用地点,避免二次搬运。

(3)对施工中产生的垃圾、筛漏、砖渣等及时过筛复用,随时处理不能利用的垃圾。

(4)工程完工后,及时核算材料消耗,分析节、超原因,总结经验。

(五)几种主要物资的保管

现场物资要妥善保管,减少损耗。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物资的保管要求。

(1)水泥是水硬性材料,怕水怕潮,具有时效性(三个月),有条件的都应建库保管。露天存放必须上盖下垫,做到防雨防潮。水泥应按品种、标号、出厂批号分别码放,垛高以10袋为宜。落地灰要随时过筛串袋。坚持先进先出,专人管理。

(2)石灰是气硬性材料,生石灰在空气中吸收湿气而变成粉末状熟石灰,当熟石灰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发生作用时又还原为石灰石,因而失去胶凝作用。因此,生石灰不宜露天长期存放,应随到随用水淋化在石灰池内,用水封存,以供随时使用。

(3)成型钢筋应会同生产班组按加工计划验收后,交班组使用,按进度耗料。存放场地要平整,垫起30cm,分品种规格码放,及时除草、防止水气腐蚀。

(4)大堆材料要按品种规格分别存放,场地要平整,地面软的要夯实,防止倒垛损失,要清底使用。砖一般每丁码200块,砂、石尽量高堆,方格砖和各种瓦不得平放,耐火砖不得淋雨受潮,色石渣要下垫上苫分挡保管。

(5)板、方等木材要按树种、规格、长短、新旧分别码垛。堆垛保持一定空隙、稀疏堆放,注意通风、防火、防潮、防止霉烂,避免暴晒开裂翘曲。

(6)现场存放的爆炸品(如雷管、炸药)、腐蚀品(如硫酸盐酸)、有毒品(如亚硝酸钠)、易燃品(如油料)等危险物品,应标有明显的有关危险物品标志,并有专人专库保管,以防发生意外。

(7)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存放的场地必须平整夯实,垫木规格一致,位置上下垂直,和垫楞成一直线,垛位码放整齐,垛位做到一头齐,各垛形成一条线。同时要注意正反方向和安装的顺序,把先用的堆在上面。

(8)门窗应注意配套,分品种、规格、型号堆放。木门窗口及存放时间短的钢门窗,可露天存放、用垫楞垫高30cm,苫好,防止雨淋日晒。木门窗扇、木附件及存放时间较长的钢门窗,要存入库棚内,挂牌标明品名、规格、数量。

(六)工具及周转物资的管理

1.工具的管理

为了管好施工工具,延长寿命,降低消耗,在工具的使用过程中,按工具的性质,建立租赁、定包和个人工具费办法等三种经济责任制。

(1)大型工具的租赁办法。就是将大型工具集中一个部门经营管理,对基层施工单位实行内部租赁,并独立核算。基层施工单位在使用前要提出计划,主管部门经平衡后,双方签订租赁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经济责任,规定奖罚界限。

(2)小型生产工具的“定包”办法。小型工具指不同工种班组配备使用的低值易耗工具和消耗工具。这部分工具对班组实行定包,就是根据现行的劳动组织和工具配备,在总结历史消费水平的基础上,以价值形式制定分工种的日作业工具消费定额,班组在定额内向企业领用,凡实际领用数低于定额者,在其差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超支部分酌情罚款,或移作下月抵补。

(3)个人工具费的津贴办法。就是个人随手使用的工具,由个人自备,企业按其实际作业工日,发给工具磨损费的办法,工具磨损津贴标准,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施工方法、工艺要求确定随手工具配备品种、数量,在采用经验统计法测算该工种工具的历史消耗水平的基础上制定的。

2.周转物资的管理

周转物资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能反复多次周转使用,而又基本上保持其原有形态的工具性物资。

随着施工技术工艺的不断发展,施工质量对周转物资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非金属有机周转物资如木材、竹材的用量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新型金属周转物资,如组合型钢模、滑升钢模、钢脚手架、轻型门式金属架等在施工中广泛应用。由于新型金属周转物资单位价值高,使用时间长,一次性投资较大,一些中小企业经济上很难做到周转物资品种配套齐全,由此带来了周转物资管理模式的更新,由传统的施工班组管理周转物资向社会化专业周转物资经营者租赁经营发展。一些大型建筑企业也相继成立公司内部的专业周转物资施工队伍,向租赁经营方向发展。

目前除传统木模班组管理、施工队集中管理等形式外,金属周转物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模板工程公司。模板工程公司是近年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相继成立的一种新的周转物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由建筑企业按施工生产计划把模板工程分包给模板工程公司,双方以合同方式确定分包工程量,按商定的单价计费。模板工程公司必须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分包任务。如不能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分包任务,应向建筑企业赔偿经济损失,建筑企业不负责施工过程的模板管理。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大城市中一些大型建设工程项目。

(2)周转物资租赁公司。这种形式由建筑企业与租赁公司签订周转物资租赁合同,按租用时间的长短和规定的租赁单价计算收取租赁费。在租赁使用期内,建筑企业应负责对周转物资的保管和维护,如有丢失或损坏,照价赔偿。这种形式现已被广泛应用。

(3)建筑企业内部周转物资专业租赁站。这种形式一般是在资金较雄厚的大型建筑企业,配置完整的周转物资,组建企业内部周转材料专业租赁站,模仿社会周转物资租赁公司的管理,但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施工工程。一般由工程项目部或栋号根据工程需要向租赁站提出周转物资租赁申请,并根据企业内部租赁办法签订内部租赁合同,项目或栋号负责在租赁使用期内的周转物资保管和维护,如有丢失或损坏,照价赔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