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鄱阳湖生态文明建设还需加强协作机制和污染防治措施

江西鄱阳湖生态文明建设还需加强协作机制和污染防治措施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西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今年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期目标“达标年”。近年来,受多种自然和非自然因素的影响,鄱阳湖水文情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水域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鄱阳湖水体污染呈加重趋势,鄱阳湖水质还未稳定达到Ⅲ类以上。目前,全省尚未建立完善的区域协作机制和齐抓共管的部门联动机制,大气污染防治基本上以各地为主。但总体来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效应还不够显著。

江西鄱阳湖生态文明建设还需加强协作机制和污染防治措施

江西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充分发挥我省生态优势,打造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科学开发的典范、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是中央对我省的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西的光荣政治责任和发展使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以来,我省紧紧围绕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大力实施“五河一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造林绿化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农村清洁工程以及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等重大工程,持续开展“净水”“净空”“净土”行动,为构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年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期目标“达标年”。从目前实施情况看,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持续加大。近年来,受多种自然和非自然因素的影响,鄱阳湖水文情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水域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鄱阳湖水体污染呈加重趋势,鄱阳湖水质还未稳定达到Ⅲ类以上。由于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长,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城市建设工地不断增多,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比重大,大气污染防治压力日渐加大。南昌市反映,随着近年来九江重化项目增多,给南昌市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空气污染。南昌市是全国首批开展PM2.5监测的74个城市之一,2013年空气质量轻度污染96天、中度污染30天、重度污染17天,空气污染率达39.18%,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74个城市中排名第41位;2014年10月13日,空气质量竟然为全国倒数第一。九江市从2014年开始监测PM2.5,1、5、6、10月优良率分别只有38.7%、67.7%、53.3%、74.2%。目前,全省尚未建立完善的区域协作机制和齐抓共管的部门联动机制,大气污染防治基本上以各地为主。市、县两级的大气污染环境监测,存在网络体系不完善、技术装备落后、专业人才匮乏、信息统一发布平台缺失等问题。

2.绿色产业体系尚未确立。目前,我省主导产业仍然以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为主。2014年,重化工比重达63.8%,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6%。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全省经济占比偏低。产业集群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型企业不多,创新型人才偏少。2014年重点企业科技统计快报数据显示,重点企业R&D(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较上年下降1.6%,半数以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较上年不同程度减少。一些企业科技经费投入虽有所增加,但与收入增长相比,投入强度仍然偏低。(www.xing528.com)

3.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不足。近年来,我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推行了以水资源为核心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实施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环保法规,探索建立流域源头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启动生态红线划定,开展了以“河长制”为主的河湖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等。但总体来看,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效应还不够显著。分类考核中,绿色权重仍然偏低,绿色导向还不够鲜明。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价格体系尚未形成,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的新机制尚未确立。乱砍滥伐、随意排污等现象在少数地方仍时有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