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创新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发展整合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创新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发展整合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区域协同创新的一般内容,则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们所共同改造的事物或是面临的共性问题,这其中包含了生态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等。(二)京津冀协同创新内容京津冀协同创新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生态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的重要组成,可以促进区域内政策和体制的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创新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发展整合

(一)区域协同创新一般内容

区域协同创新是针对区域社会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的变革。而区域协同创新的一般内容,则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们所共同改造的事物或是面临的共性问题,这其中包含了生态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等等。其因与不同的研究视角结合会产出不同的输出结果。比如,徐泽荣在对区域协同创新的理论进行研究时,发现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是协同创新的主导力量,而它们实践的主要领域则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等。[3]再如,有学者指出区域协同创新不单单是指技术方面的协同创新,其内容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思想创新等,也包括微观层面的打破区域壁垒,实现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同时,还包括中观层面的城市布局、产业布局、交通系统、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的优化,以打造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4]

综合关于区域协同创新的观点,本部分从协同创新的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提出本文关于区域协同创新的一般内容。其一,区域协同创新的宏观层面包括了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生态领域的五位一体创新;其二,区域协同创新的中观层面,主要有政治领域的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创新,经济领域的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社会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治理创新,文化领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创新以及生态领域的城镇化发展和环境治理等内容;其三,区域协同创新的微观层面,主要是资本要素、信息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等四方面的内容。

图1.1 区域协同创新的内容

区域协同创新就是要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促进资本要素、信息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在五大领域内的自由流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五位一体总布局结合,区域发展和国家繁荣复兴相得益彰,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www.xing528.com)

(二)京津冀协同创新内容

京津冀协同创新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生态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就区域协同创新的一般内容而言,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内容上也存在了一定特殊内容,这是由京津冀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的,也是京津冀地区发展的特性问题。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京津冀区域中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所拥有的实验室、研发仪器设备以及检测设备等创新基础设施的共享,节约创新成本,提高创新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弥补京津冀创新基础设施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5]科技资源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是为了撬动科技资源服务企业,促进科技资源共享能够利于科技创新发展,这也是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打造京津冀首都圈的特质决定的。

2.联合进行重大技术攻关。北京作为国家首都,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必定也是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其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地位也必定随着京津冀战略的发展而延展到整个区域内。一方面,重大技术创新时一定会有高端人才、新型设备、大量资金等需求,京津冀区域协同进行重大技术研发创新时,通过重大技术攻关能够联合区域内的创新人才和技术专家,通过组织、分工与合作,能够有效汇聚多方资源和力量,为重大技术攻关的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重大技术攻关的联合,能够帮助打破地区壁垒、行业壁垒、技术壁垒,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发创新思维,同时也能够帮助弥补技术洼地,缩小和弥合区域间的差距,真正实现协同发展。

3.创新政策协同机制。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示范性是其重要内容,相比天津和河北省,北京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进行改革开放探索,为全国提供示范。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的重要组成,可以促进区域内政策和体制的一体化。首先,在经济政策上,可以根据产业布局规划制定引导性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在本区域内的优化调整;其次,在人才政策方面,可以通过人才激励政策以及引进人才政策,防止京津冀区域内创新型人才外流,同时促进创新型人才在区域内的合理流动;最后,在社会公共政策方面,要以民生为主促进三地社会协同治理,增加三地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以社会治理为抓手,推动三地民生建设项目增长、民生建设水平提升、民生建设覆盖面不断扩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