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机制,增强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机制,增强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重点还是如何放松管制,增强政府的引导、支持、促进作用,让市场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三是出台专门政策支持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在京津冀区域存在着明显的公共服务差异,这是高端要素流动、产业转移的重要制约因素。出台专门政策,促进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健康养老、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京津冀创新与产业协同的重要基础条件。

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机制,增强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京津冀创新定位、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际是按照空间优化目标,如何将多方的利益主体有效链接起来,形成基于区域层面最优的以创新定位为基础、产业体系优化的过程。但某个产业体系的建立可能不是发生在区域内,也无法保证区域内就是产业分工协作的最优组合,所以,产业协同其实还包括区域间的、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但此处仅研究京津冀区域内创新与产业协同。实现京津冀创新协同与产业分工优化,市场起着决定性作用,或者如果能够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要素和企业会按照区域特质和产业属性自动流向适宜区域,这也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目标。所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重点还是如何放松管制,增强政府的引导、支持、促进作用,让市场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主要思路是:

(一)放松政府管制,促进要素市场化流动

区域经济产业协同的本质是通过要素流动来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优化。有形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与无形要素(如知识、技术、信息)的流动是通过价值、价格等来实现的,甚至距离也不是重要影响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北京科技成果存在“孔雀东南飞”现象,大部分降落在江浙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原因。重要的是其市场化程度高,对科技成果识别更精准、更市场化。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背景下,通过要素市场化流动可以更低成本、更容易地实现京津冀产业的空间优化。企业也是如此,只要不存在政府干预,企业会自动选择那些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利的地方,也就是根据企业生产的产品类型、经营特点来决定企业的区位,基本遵循上面概括的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交通枢纽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等选择倾向。所以,弱化地方保护主义、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是实现京津冀创新定位与产业协同的基础条件。

(二)创新产业协同模式,构建区域利益共享机制

产业协同模式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多方利益主体有效链接起来,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理想模式可以使得利益共同体的各方都朝着一个目标、具有内在动力地做同一件事。目前,京津冀正在探索的产业协同模式主要以产业技术联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来实现,基本利益模式是共建共享。一般可针对协同产业特点、协同内容等构建不同的协同模式,核心是形成利益分享机制、共享机制,以提高产业协同各方的积极性。

(三)构建现代产业组织,促进要素在产业组织内流动

随着产业的发展,不同企业对知识及技术掌握“深度的加强”和“广度的减少”,使得他们在竞争时必须强调彼此之间的协作,一批新型产业组织不断涌现。现代产业组织主要有产业链条(供应链)、产业集群、产业技术联盟、产业生态圈等,肩负着组织分工协作、分配资源、技术研发、统一营销和国际竞争的重任,而区域的产业协同也可以通过现代产业组织来实现空间的调整与优化。目前京津冀区域因为存在行政壁垒,还没有形成一批联系紧密、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组织。从整体上进行谋划探索,政策上予以支持,加快构建形成一批世界知名、竞争力强大的京津冀区域现代产业组织,是推进京津冀创新定位优化和产业协同的重要途径。

(四)提升管理机构能级,建立区域协同制度

一是建立实体性中央协调机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区域协同的管理机构设置一般有两种形式:地方自动组织的联合管理机构和中央政府立法成立的中央区域管理机构。前者是低级的组织形式,而后者是高级的规范组织形式。例如,1960年美国阿巴拉契亚区域为了促进区域合作,成立了一个阿巴拉契亚州长会议。从京津冀来看,在原来成立京津冀都市圈省市长联席会、京津冀都市圈发改委主任联席会之后,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这表明京津冀区域的管理机构已经明确,未来主要是充分发挥这一机构的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起到规划、引导作用。二是建立产业政策协同制度。如出台的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等要事先经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审核,以减少政策损耗与区域冲突。三是出台专门政策支持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特别是对涉及区域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的项目、重大产业转移项目、重大转型升级项目等,实施特定支持政策,引导要素有序流动。

(五)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要素流动提供公平环境

要素、特别是高端要素总是流向获利能力强、公共服务水平高、营商成本低的区域。目前,在京津冀区域存在着明显的公共服务差异,这是高端要素流动、产业转移的重要制约因素。实现京津冀创新定位和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因为河北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创新资源、高端要素无法通过市场化自由流动,制约着京津冀的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的优化配置,也影响着京津冀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出台专门政策,促进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健康养老体育休闲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京津冀创新与产业协同的重要基础条件。

【注释】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陆大道.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5(3)。

[3]常艳.日本首都圈的规划建设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4(59)。

[4]王凯,周密.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及对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5(1)。(www.xing528.com)

[5]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6]高智,孔慧珍.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7]孙久文,姚鹏.京津冀产业空间转移、地区专业化与协同发展——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8]吴爱芝,李国平,张杰斐.京津冀地区产业合作机理与模式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5(6)。

[9]周密,孙哲.京津冀区域吸收能力的测算和空间协同研究[J].经济地理,2016(8)。

[10]张可云,沈洁.疏解首都科技创新功能可行吗?——韩国的经验及其对北京的启示[J].北京社会科学,2016(3)。

[11]聂巧,王梦颖.基于区域环境治理创新机制视角下的京津冀产业升级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5(1)。

[12]张贵,贾尚键,苏艳霞.生态系统视角下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4)。

[13]林卫斌.网络型产业市场构造与规划——以电力行业为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14]周绍杰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功能界定与机制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5]张五常.地区间经济竞争造就奇迹[N].经济参考报,2012.12.17。

[16]朱华友.新经济地理学活动空间聚集的机制过程及其意义[J].经济地理,2005(11)。

[17]魏丽华.培育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的机制探析——基于产业协同视角[J].中国流通经济,2015(12)。

[18]颜廷标.基于中观视角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模式研究.河北学刊[J],201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