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协同创新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成果

协同创新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成果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协同理论在创新研究中的引入,我国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层面对协同创新进行尝试性研究。比较典型的是彭纪生对技术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度、协同创新模式以及协同架构所进行的系统研究。解学梅、刘丝雨综述了技术创新的演化轨迹和都市圈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重点从协同创新的阻制、协同要素构成、协同创新模式、协同程度测度、协同创新效应等方面探讨了其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进展。

协同创新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成果

系统性协同创新的思想最早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aken)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协同是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物质流输入的条件下,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序参量”,促使不同要素结合而自行演化,并在宏观尺度上不断发展为更为有序的结构。[2]不同创新主体通过协同创新可以使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这就是协同效应。随着协同理论在创新研究中的引入,我国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层面对协同创新进行尝试性研究。比较典型的是彭纪生对技术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度、协同创新模式以及协同架构所进行的系统研究。[3]此后,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协同创新进行探讨,包括创新要素全面协同[4]、协同创新体系[5]、协同创新内涵和机理[6]等。

概括起来,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维度进行的:一是企业视角的协同创新研究,如徐向艺和徐英吉(2008)、郑刚等(2008)、陈元志(2012)、何郁冰(2012)等。二是产业视角的协同创新研究,顾菁和薛伟贤(2012)用数理的方法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协同度,刘英基(2013,2014)运用社会网络方法讨论了产业高端化的协同创新主体互动机制问题。三是产学研视角的协同创新研究,王进富和兰岚(2013)运用博弈的方法,提出知识产权归属是企业选择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的重要依据。谢思全和汪明进(2014)以天津为例,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四是区域协同创新的视角的研究,陈丹宇(2009)从区域的层次运用协同学理论与方法对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上海)的区域创新系统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邢建军、李洋(2010)从区域知识资本的扩张路径视角比较系统地构建了创新网络要素间协同能力的测度框架,王卫东(2011)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十六个城市的协同创新问题,杨继瑞等(2013)认为协同创新是协作各方以其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的,提出了战略协同、知识协同与组织协同三位一体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协同创新理论模式。解学梅、刘丝雨(2013)综述了技术创新的演化轨迹和都市圈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重点从协同创新的阻制、协同要素构成、协同创新模式、协同程度测度、协同创新效应等方面探讨了其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进展。(www.xing528.com)

关于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张淑莲等(2011)对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进行了研究。张亚明和刘海鸥(2014)从协同创新博弈观的思维逻辑出发,建立了基于同质创新政府与异质创新政府博弈模型,从协同共享理念、协同共享机制以及协同共享环境营造多个维度提出促进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的对策建议。许爱萍(2014)从京津冀科技差异分析入手,研究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思路、目标与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