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的项目。同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否申报成功,关键也是项目申报书写作的质量,即写作思路、框架逻辑与语言表述等。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成功的关键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本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的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其主要是以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严格遵循“强调兴趣、突出重点、鼓励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公开立项、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

同样,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否申报成功,关键也是项目申报书写作的质量,即写作思路、框架逻辑与语言表述等。下面以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2008级魏晓亚同学成功申报该项目的申报书作为案例,分析这种项目书的写作要点与写作思路。

[案例3-3]贵州特大旱灾后的农业生产绩效评估与减灾对策研究

魏晓亚 指导教师:杨兴洪教授

1.项目研究内容简介

(1)了解贵州地区的旱灾情况,评估其受灾损失程度

此次西南特大干旱中贵州是受灾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其遭受着众多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脆弱性。本项目通过前期资料积累和选择多个县份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应用多种调查方式对贵州的受灾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受灾损失。

(2)深入实地调查和咨询,评估灾后农业生产恢复的绩效

贵州省农业产值占三大产业总产值20%左右,农业抵御灾害能力弱,受干旱灾害影响程度深,造成经济波动大。通过实地调查咨询政府部门和受灾农户了解灾后经过半年左右的恢复生产状况,评估其生产绩效成为考察前期减灾效益的重要内容和进一步改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客观依据。

(3)提出加强抗旱能力策略和减灾对策

加深对旱灾本质的认识是减灾管理的基础。根据实地调查情况从政策、产业结构、农户行为选择、市场环境等方面提出抗旱减灾的对策。

2.立论依据:项目的研究意义(社会调查情况、文献查阅情况、现状分析及独特认识)

(1)社会调查情况

农业气象灾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大自然灾害,而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干旱及旱灾频繁发生的国家。干旱引发的灾害是我国从古到今必须面对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干旱问题的易发性、持续性、广泛性和危害性,决定了解决干旱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目前我国抵御干旱的能力还相当脆弱。据统计,1950—1999年全国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2 180万公顷,成灾面积839万公顷,年均减少粮食产量1 237万吨。

贵州省历史上最早的旱灾记载始于公元前27年,距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按《贵州历代自然灾害年表》统计,在1442—1839年的398年中有95年旱灾记载,每年发生旱灾的概率为25%;近代1840—1949年的110年中有65年旱灾记载,每年发生旱灾的概率为5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多年来,贵州省几乎每年都有旱灾发生。若以旱灾发生地区(按9个行政区域划分)统计:在1442—1949年的508年间,各个地区都有旱灾发生,旱灾发生在1个地区的占53%,旱灾发生2个地区的占20%,旱灾发生3个地区的占9.3%;1950年以来,旱灾更是频繁发生,春、夏两旱发生在3个地区以上的已占30%;在1959、1961—1963、1966、1972、1978、1981、1988、1990年的干旱涉及范围甚至超过了4个地区。由此可见贵州省旱灾频次之多,涉及地域之广。尽管各次旱灾的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不尽相同,但在近20多年来,贵州省仍有旱灾发生频次加快、影响范围扩大、损失增加的趋势。

尤其是自2009年8月起,连续9个月的特大干旱历史罕见,使得贵州受灾严重,损失与日俱增,截至2010年四月初,全省1 743万人受灾,580万人饮水困难,91.6万公顷农作物受灾,造成经济波动、生态受损等后果。温家宝总理不但在全国“两会”期间就贵州旱情给予特别关注,更在4月7日前往贵州黔西南州指导抗旱救灾工作。而根据课题组部分成员参与指导老师课题的实地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受灾地区在5月中旬以后将步入全面农业生产恢复阶段,因此加强干旱灾后生产效绩评估和抗旱减灾对策研究是很有迫切和必要的。

(2)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国家旱灾减灾中心备灾与减灾工作组在分析农业旱灾脆弱性类型、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干旱管理的十步规划法,将降低脆弱性的干旱监测、预测、预报和减轻干旱的能力建设纳入统一的计划之中。其十分重视各级旱灾承灾体所处的风险类型和成因,强调在干旱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所采取的预防、应对和恢复行动。Donald(1991)研究制定出农业旱灾影响与脆弱性评估指南,将降低脆弱性的调整贯穿于整个灾害周期,是减灾系统理论的很好体现。美国各州都据此制定了干旱减灾规划。此外,亚洲和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将干旱风险管理纳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搞好灾后救援工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食物救助计划(WFP)中,采取了对脆弱人口的评估项目,利用脆弱性评估结果来有目的地救助目标区域和人群。

旱灾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高度重视,旱灾研究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旱灾的恢复性和适应性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恢复性的概念来源于力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HoUing首先把恢复力引入到生态学领域的研究中。现阶段,恢复性作为衡量灾害系统的一个属性被引入灾害学领域,并逐渐为众多灾害学家关注。

商彦蕊等(2005)描述了美国从以往对干旱危机和灾后救助为主转变为强调干旱减灾准备和风险管理,通过全面减轻水资源需求压力,降低农业旱灾系统的脆弱性,实现了减灾目标;张庆阳(2010)对各国应对干旱的策略进行了梳理,指出美国政府为了防治旱灾,制定了有关法律,建立了一系列干旱防灾减灾措施。美国政府在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改善防灾工程措施,同时强调非工程措施,即生物抗旱,美国已经培育出能够在极端干旱条件下存活并生长的转基因作物。在澳大利亚,1992年,政府公布了以可持续发展、危机管理、农业结构调整为主旨的干旱管理政策,是国际上较早提出和实施干旱风险管理的国家。澳大利亚从1994年开始实施抗旱新政策,新政策鼓励农民与农业生产有关部门采取自力更生的方法应对旱灾,确保尽早恢复农业生产,使澳大利亚农业保持在世界先进水平上。澳大利亚新抗旱政策包括帮助农民实施风险管理,实施农民收入税平均方案,提供旱灾福利补贴,政府提供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旱灾预报、风险管理等研究工作。以色列政府大力发展农田灌溉,但以色列水源分布不均,灌溉水源的95%分布在北部,而需要灌溉的耕地却主要在南部。为防御旱灾,以色列政府实行北水南调。印度的旱灾主要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西北部地区。政府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其发展战略列入发展规划;跟踪旱情,发布旱灾预报和警报;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继续发挥管、井、渠、塘小型灌溉作用的同时,加速大中型灌溉工程建设;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通过多种途径发展农田灌溉,在一些易干旱而又缺少灌溉的地区,主要通过土地整治,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布局,抵御干旱。巴西政府对待旱灾的整体措施是:以保护管理为基础,增加旱地作物,合理利用水资源;具体通过实施“与半干旱地区共同生活计划”等,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加强修建地下蓄水池,建立地下管道滴灌系统等。

(3)国内研究现状

在旱情及损失评估方面,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如陈玉琼(1989)提出了根据降水量计算旱涝指数P的方法,并对近500 年来黄淮海平原地区的旱涝情况进行了计算;孙荣强(1994)用水平衡干旱模拟模型评价干旱严重程度;宫德吉(1996)利用作物不同生长期内的缺雨指数与敏感指数的乘积之和来确定内蒙古地区旱灾成灾综合指数;宋丽莉(1996)等利用达到一定标准的降水量及其降水的时间间隔来衡量干旱程度,用受灾率和成灾率指标评价广东水稻旱灾;李翠金(1999)以单个测站降水距平及降水短缺的持续时间来确定干旱等级标准,以多站干旱强度与相应干旱强度对应的权重之积的和来确定区域干旱指数,建立了华北受旱面积和成灾评估模式;薛晓萍(1999)等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棉花各生育期降水与产量建立相关关系,计算当年降水与常年降水情况下的减产值,将不同生育阶段的减产值进行累计,与棉花价格相乘,建立了山东棉花产量旱灾损失评估模型;桑琰云等(2004)对旱灾经济估值的程序、指标和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对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灾害救援损失进行的定量估算,为制定减灾决策和评估减灾经济效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在灾后恢复生产绩效评估方面,目前的研究著述较少。高路、陈思、周洪建(2008)等人提出恢复性是指承灾体遭受损失、灾情产生后,弥补损失使其恢复到正常或更高水平的能力,提出两种灾后恢复模式。福州年鉴编纂委员会(2006)提到针对“农王”台风受灾农村的技术需求,农口学会和县区科协组织科技人员为受灾农民提供灾后恢复性生产服务。杨万江,朱艳(2005)通过三个子系统建立的效益农业评估指标体系来对浙江6个年份的效益农业进行了评估并得到启示认为种植业的结构战略性调整引导了效益农业总体发展等。

在抗旱策略及减灾措施方面,也有诸多研究。何爱平(2001)在对我国西部干旱减灾对策研究中指出解决西部农业发展和减灾防灾的矛盾,应注重解决农业资源配置的问题,形成有利于减灾和环保的资源配置机制。桑琰云等(2004)对旱灾经济估值的程序、指标和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对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灾害救援损失进行的定量估算,为制定减灾决策和评估减灾经济效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易亮(2005)对豫南地区的旱情进行研究时,根据时期的长短不同提出了相应的抗旱策略。陈冬君等(2005)通过对旱灾成因分析,提出完善抗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设备与技术网络服务;实行多种监管方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的策略。王前(2006)提出通过植被建设,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以植被的多样性抗御气候的多变性,达到减轻旱灾影响的目的。张家团等(2008)基于干旱灾害统计资料,对近30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特点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我国需要从强化抗旱责任制落实、开展抗旱规划、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和抗旱保障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做出决策应对旱灾。王勇、窦森(2009)提出旱灾的防御原则,以防为主、综合治理、防救结合,强调要开展气象科学研究,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趋利避害,研究土壤墒情与旱情监测技术,同时要加强农业干旱的防御与调控技术研究。托亚等(2009)提出建立节用水、节水型社会,坚持依靠科学进步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扩大抗旱供水服务能力等抗御干旱缺水的相关对策。

针对贵州的干旱及减灾的研究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多是各地区的分散研究。覃婷婷(2009)对贵州省1937年的旱灾与救济进行分析,指出了当时贵州政府施行的一系列救济措施存在诸多缺陷,并提出改进思路;刘新生(2003)对农业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并设置了评价农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以期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供重要参考;张开兴(2004)对黔西南州2003年出现的冬春连旱及严重夏秋旱的研究从旱情到成灾原因及对策建议等给出了较为明细的说明;李克义(2004)从农业干旱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出发分析了贵州省息烽县的干旱成因和对策,并从5个方面提出了减灾建议;杨小辉(2006)在分析贵州省旱灾成因、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广雨洪水利用、加快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及灌溉配套工程建设、重视抗旱预案编制工作和推行水资源危机管理制度等减轻旱灾的一些对策;孙文英等(2006)对贵州黔西南1971—2000年3—9月份的降水资料分析认为,春旱是导致黔西南州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御干旱灾害的对策建议;王玉萍等(2006,2007)的研究认为旱灾作为对贵州省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村抗旱仍然是贵州抗旱工作的重点,但对城市、生态抗旱也需要统筹考虑,实现抗旱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依据贵州旱灾的成因和发展规律,提出了解决贵州旱灾问题的思路及战略重点;李宇均(2008)在对贵州的自然灾害研究中对旱灾给予了很大重视,在结合贵州实际减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各大减灾体系的建议;温爱英等(2008)的研究阐明了贵州省金沙县的干旱分布成因及形成规律,并从防旱服务体系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提出了抗旱对策;苏跃等(2008)对54年来贵州的旱灾进行研究表明,旱灾是对贵州的粮食生产危害较大的重要因素,并从贵州旱灾的种类、特点和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说明;钟正杰、祝里岗(2009)对贵州省毕节的旱情分布及特征进行了梳理,并探析了地区性的干旱成因及减灾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旱灾研究情况可总结为以下内容。

国外对干旱灾害的研究相对成熟,从干旱成因、旱灾损失评估及风险管理、生产恢复性、和减灾对策等多角度地对干旱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在旱灾成因和对策研究上有着较为成熟的研究基础和方法,并进入减灾制度建设完善阶段。各国各有特色的减灾对策都是基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为减灾抗旱服务,值得我国借鉴。

而国内的研究则表现为:首先,旱情评估方面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资料各异,在宏观上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国旱灾的时空分异规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次,旱灾后恢复生产效绩评估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和欠缺,简略提出灾后恢复性的概念及两种恢复模式,对灾后恢复生产的效绩评估研究不足;再次,抗旱策略及减灾措施方面的内容较为丰富,在一般共用的抗旱策略上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性提出适合于地方实际旱情的具体对策,但在抗旱对策和减灾措施方面的研究仍需有进一步的创新。

但无论是国内一般的研究还是针对贵州的专门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灾害成因和对策,鲜见对于旱灾后农业生产恢复的研究,但不少学者已经在农业绩效评估方面已经做出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考虑到贵州的具体经济和地理环境,以及灾后恢复评价的紧迫性,本项目的研究将期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不足做出一定的填补。

(4)研究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撑,此次西南地区严重干旱中,贵州因其喀斯特地形而使农业生产遭受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如何评估灾后恢复生产绩效和提出有效的减灾对策成为一个紧迫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其农业生态系统脆弱,农业生产恢复缓慢,然而在这次发生的西南五省市干旱,贵州灾情严重。目前贵州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6个县(市、区)发生旱情,受旱范围基本遍布全省,尤以黔西南州和安顺市最为严重,自去年七月起,连续八个月的旱情仍在持续,具有持续时间长,受害程度深的特点。

二是充分了解贵州地区的受灾情况,有利于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抗旱防灾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便于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利于增强防御气候灾害、增强防灾减灾能力,为抗旱救灾服务,从而保证农民的切身利益,促进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三是对灾后恢复生产的绩效评估,是减灾管理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探讨灾害发生过程和灾后恢复性措施,为受灾地区的灾后生产恢复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不同产业的恢复效果比较,能提供利于农业产业转型的客观依据。

四是减灾对策的提出,不仅是对本地区的抗旱救灾提出具体思路,利于其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稳定农业生产;同时还有利于推进灾区的抗旱救灾工作,也对今后的抗旱灾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弥补其脆弱性。

(5)独特认识

干旱灾害是一种世界性的自然灾害,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干旱灾害不仅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还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纵观国内外的关于干旱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分析研究受灾情况和提出相应的抗灾防灾以及减灾对策,而对于灾后恢复生产的绩效评估研究却很少,然而,灾后恢复生产却是减灾对策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其评估有利于加强抗灾防灾以及减灾的力度,保护好农民的切实利益。此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防旱减灾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西南干旱不仅所涉及的面广,而且影响时间长,破坏性大。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水利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等主客观因素是造成灾害严重的主要因素,贵州地区的地域特殊性与灾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减灾工作中,政府不能仅靠单一的措施或简单的措施罗列,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对策组合,针对特定环境来制定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形成一个有效的政策组合。合理有效的措施能够提高农户对于干旱灾害的抵抗性。

干旱减灾的对策不是单一的措施行动,也不是多项独立措施的拼凑,而是关系到整个防灾预案的合理设计、减灾对策的高效设置和运行,通过地理和经济环境、生产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制度的客观考察,可以建立起比较合理的防灾减灾体系。

(6)参考文献

[1]商彦蕊,高国威.美国减轻农业旱灾的系统控制机器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

[2]刘婧,史培军,葛怡,王静爱,吕红峰.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6.

[3]王静爱,施之海,刘珍,吕红峰,周洪建.中国自然灾害灾后响应能力评价与地域差异[J].自然灾害学报,2006.

[4]张庆阳.各国是如何应对旱灾的[J].中国气象报,2010.

[5]孙荣强.旱情评定与灾情指标之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1994.

[6]宫德吉,郝幕玲,侯琼.旱灾成灾综合指数的研究[J].气象,1996.

[7]李翠金.华北异常干旱气候事件及其对农业影响评估模式的研[J].灾害学,1999.

[8]高路,陈思,周洪建,等.重庆市2006年特大旱灾分析与灾后恢复性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8.

[9]宋丽莉,张昌昭.广东省水稻旱灾的评价及防旱抗旱对策[J].热带地理,1996.

[10]薛晓萍,赵红,陈延玲,等.山东棉花产量旱灾损失评估模型[J].气象,1999.

[11]陈玉琼.旱涝灾害指标的研究[J].灾害学,1989.

[12]王一鸣.农业化学抗旱减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农业气象,1996.

[13]福州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福州年鉴 2006.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10).

[14]何爱平.我国西部农业的特点及减灾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1.

[15]张家团,屈艳萍.近30年来中国干旱灾害演变规律及抗旱减灾对策探讨[J].中国防汛抗旱,2008.

[16]王勇,窦森.吉林省抗旱节水技术研究对策[J].玉米科学,2008.

[17]刘新生.种植业经济效益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18]张开兴.黔西南州2003年旱灾分析及抗旱对策[J].中国防汛抗旱,2004.

[19]桑琰云,崔占峰,徐刚,高玉山.旱灾经济损失估值初步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0]李克义.息烽县农业干旱成因分析与对策[J].珠江现代建设,2004.

[21]杨万江,朱艳.浙江效益农业绩效评估[J].经济论坛,2005.

[22]杨小辉.贵州省旱灾成因及其减灾对策[J].贵州水力发电,2006.

[23]孙文英,李腹广,王芬,窦庆荣.黔西南州干旱灾害分析及其防御对策研究[J].贵州气象,2006.

[24]王玉萍,李荣,杨静.干旱对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水利发展研究,2006.

[25]王玉萍,王群,李荣,杨静.解决贵州省旱灾问题的思路及战略重点[J].人民珠江,2007.

[26]苏跃,廖婧琳,冯泽蔚,李茂松.54年来贵州旱灾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8.

[27]温爱英,赵延爵,黄展容,崔玮.贵州省金沙县旱灾及放旱减灾对策.中国防汛抗旱,2008.

[28]覃婷婷.1937年的贵州旱灾与救济[J].兰州学刊,2009.

[29]钟正杰,祝里岗.贵州省毕节地区旱情分析与对策[J].贵州水力发电,2009.

[30]聂俊峰.我国北方干旱灾害性分析及减灾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31]刘俊浩.农村社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动员机制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

[32]桑国庆.区域干旱风险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6.(www.xing528.com)

[33]彭向阳.湖南农业主要灾害及防灾减灾研究[D].中南大学,2008.

[34]李宇均.贵州省自然灾害状况与防灾减灾研究[D].天津大学,2008.

3.研究方案

3.1 项目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目标

深入调查研究本次干旱对农业的影响,可以为今后的农业发展和抗旱救灾提供合理有效的参考意见。目前贵州的干旱得到有效缓解,抗旱减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灾后农业生产的绩效评估是对前期抗旱的努力和资源投入的必要总结和分析,减灾对策的研究对今后的旱灾预防及应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的个案研究,拟达到如下具体目标:

① 通过资料积累和实地调查,应用多种方式对贵州在此次特大旱灾中的受灾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受灾损失;

② 深入实地咨询访问政府部门和受灾农户,根据其抗旱救灾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成效和灾后进行的恢复生产效果,评估灾后农业生产恢复的绩效,灾后经过半年左右的恢复生产,评估其生产绩效成为考察前期减灾收益的重要内容和进一步改进农业结构的客观依据;

③ 加深对旱灾本质的认识,根据救灾成效和恢复生产的绩效,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和农业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加强抗旱能力的策略和减灾对策,从政策、产业结构、农户行为选择、市场环境等多方面提出抗旱减灾的对策,为今后的防灾减灾提供切实有价值的参考。

(2)内容

研究首先是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明晰国内外防灾减灾的研究现状,借鉴相关方法运用到此次研究当中。大量收集关于贵州省自然灾害尤其是干旱方面的文献资料,参考其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并加以修正。依据文献资料提炼和建立合理的灾害评价指标体系,并咨询有关部门和领域专家对评估体系进行修正,用以评价灾害损失程度和恢复建立的绩效。

研究内容包括贵州省此次农业受灾的基本情况、政府和农户抗旱减灾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绩效、农业生产的灾后恢复状况和未来的防灾体系建立与减灾措施组合等;对贵州省政府和农户防旱抗旱救灾行为分别作为主体进行经济分析;论述贵州防旱抗旱减灾行为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于防旱抗旱减灾行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采用对比研究分析的方法,在综合考虑研究调查地的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同时采用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在不同条件下采取怎样的抗旱减灾措施组合能够达到更大的收益;如何更好结合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提出区域性防灾减灾预案设计;最后提出关于干旱减灾的政策建议。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贵州省在此次西南特大干旱中的农业受灾情况调查。运用实地调查、入户访问和咨询相关部门单位,对贵州省在此次旱灾中的农业手早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灾害损失评估,详细分析贵州的农业经济受灾程度。

② 对贵州省政府和农户防旱抗旱救灾行为分别作为主体进行经济分析。这里主要运用成本-收益法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说明;分别将政府的抗旱政策选择和农户个体的救灾行为选择作为经济主体行为进行经济分析,考察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提出有助于增加抗旱减灾投入收益的政策选择组合和农户行为组合。

③ 分析贵州防旱抗旱减灾行为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第一,政府采取的防旱抗旱减灾行为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其中包括经济增长和农业产业发展两个小点;这里也有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对比在不同政策选择组合之间的差距。第二,农户个体采取的抗旱救灾行为组合对于本身的收益影响和脆弱性影响,采取对比分析,横向对比不同地域农户的抗旱效果,纵向对比分析农户过去与现在的脆弱性强弱的变化。

④ 探讨当前采取的抗旱减灾措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由于各地的农业结构各异,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因此当前采取的一些抗旱减灾措施并不是最优化措施,针对不同措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提出政策选择和措施采取的有效的改进方法。

⑤ 提出区域性防灾减灾预案设计。在前述基础上,针对贵州省农业防灾减灾特点,结合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提出区域性防灾减灾预案设计,力求建立集防灾救灾为一体的高效减灾体系。

⑥ 结论、建议。

(3)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典型调查法、入户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图表法。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

① 调查分析干旱对贵州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和受损程度;

② 定量评估在抗旱救灾过程中采取的各种措施付出的成本以及所取得的效益,考察减灾政策组合和农户的救灾行为收益提高空间;

③ 综合政策、经济、产业结构、农户行为等多方面提出更加合理可行的减灾对策建议,为今后的防灾救灾提供有效参考。

3.2 项目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文献查阅、社会调查、实验方案设计、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研制开发、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结题和答辩、项目鉴定、成果推广或论文发表、其他等,按所需执行环节填写)

(1)文献查阅(2010年7—9月):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补充项目相关专业知识,为以下各阶段的顺利进行打下理论研究的基础。此阶段后期初步建立评估体系和制订相关的社会调查计划(人员调配,财力分配等);

(2)社会调查(2010年9月中旬—12月中旬):在资料整理和评估体系修正完毕的基础上,深入贵州旱灾典型地区,全面了解调查点的受灾情况和农业生产恢复情况,搜集与项目研究相关的第一手真实、可靠资料,为下面的工作做准备;

(3)数据整理(2010年12月中旬—2011年1月中旬):对调查得来的资料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归类,并进行简单的数据整合;

(4)数据分析(2011年1月中旬—2011年3月):用实证分析法及其他分析方法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

(5)得出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2011年3月—2011年5月):在前期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撰写研究报告与结题。

3.3 预期研究成果(成果研究形式:论文、设计、产品研制、软件开发、专利、研究报告等,至少选其中一项填写)

项目主要以2万字左右的研究调查报告为研究成果并发表在公共期刊上,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约5 000字的意见汇报,并将调查得来的影像、文字资料整理后与校内其他研究团队和有志同学分享交流。

4.项目特色与创新点

(1)项目特色

地域特色:针对这次西南大旱,在贵州旱情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合贵州的喀斯特地貌独特性,探索适合于喀斯特地区的抗旱及恢复生产模式;

角度特色:分别从政府和农户个体作为经济行为主体评估抗旱投入和产出收益;

方法特色: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横向与纵向相互对比进行全面综合客观的评价,并据此提出合理建议。

(2)项目创新点

选题创新:在我国,由于自然原因和地理的差异性,西南地区很少出现大规模的旱灾,所以,以往针对西南地区干旱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较少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

研究对象新:贵州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在我国结合喀斯特地貌特征来研究干旱问题的相关论述较少,这次以贵州为个案的研究充分地结合了喀斯特的地貌特征,分析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和减灾对策;

打破了单一学科界限:本次研究结合农业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灾害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形成跨学科研究,提出适合于喀斯特地区增强防旱减灾能力和灾后恢复生产的策略;

研究角度新:本次对贵州干旱的研究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和阐释,这不同于以往的大多数侧重于天文、地理角度的研究。

5.研究基础

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包括现有的研究成果、利用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的计划与落实情况)

(1)已具备的条件

① 所研究项目与指导老师的校级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密切相关;

② 项目研究成员所在学校贵州大学有大量图书资料和国外权威专业的电子信息数据库,便于研究成员查阅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③ 项目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与团队成员所学的知识相关,团队成员有一定的相关科研理论知识;

④ 团队成员中×××、××正参与指导老师的校级重大人文社科基金招标课题,此课题也是关于此次西南旱灾的项目,在前期研究中使团队成员积累了相应的科研能力和经验;

⑤ 团队成员××是学院的科员助理,团队成员各有所长,且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对所研究项目具有浓厚兴趣,能吃苦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⑥ 查阅过相关文献,对灾害评估和减灾对策研究有一定的认识;

⑦ 团队成员多次参加课题调研,有较为丰富的社会调查和实践经验;

⑧ 团队拥有3台计算机设备,方便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写作。

(2)缺少的条件

① 本课题比较新,时事性较强,前人研究涉及比较少,相关文献的更多查阅比较困难;

② 复杂的科研课题开展尚缺少足额的资金支持。

(3)拟解决途径

① 加大文献的检索阅读,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的图书资源;

② 请求相关部门配合与合作,向所在领域专家虚心求教,多调查,多了解;

③ 向学校申请项目资金支持。

6.经费预算

注:开支范围详见《贵州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第二十条。

7.其他(省略)

案例评析:

请教师指导学生从选题价值,现状描述,研究内容、目标,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基础等方面尝试评析本课题申报书。

思考题:

1.农经课题申报书的写作要点是什么?

2.从当前农经热点问题中自选题目,撰写一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