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战后恢复期:产业政策引导的调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日本战后恢复期:产业政策引导的调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实现的。1949年,日本引进美国的企业人员培训方式,企业培训由此得到了充分延续和长足发展[10],并成为正规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11]。此外,该法第7章加入了《技能者培训章程》,旨在避免学徒制中封建因素对劳动者的危害,保护青少年劳动者的权益。1949年重新修订《技能者培训章程》,指定的职业种类扩大到147个,培训制度逐步稳定下来。

日本战后恢复期:产业政策引导的调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战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实现的。政府采用倾斜式的生产方式集中力量重点恢复和发展煤炭、钢铁、电力和造船业,再以重点投入的部门带动整个工业回升[9]。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工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社会对高中水平的普通技工的需求增加,文部省教育革新委员会于1947年制定了《学校教育法》,为正规职业教育即学校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相应保障。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运行模式受到政府的直接调控,职业教育的计划、组织、控制均以行政命令实施,因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较大限制,导致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无法匹配职业需求。

职业教育发展受限在客观上促使企业培训日益成为培养人才和促进就业的重要补充。企业培训发端于纺织业,并在重工业得到广泛推广。1949年,日本引进美国的企业人员培训方式,企业培训由此得到了充分延续和长足发展[10],并成为正规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11]。1951年6月,《产业教育振兴法》获得国会通过并得以颁布,政府对初高中、大学的职业教育进行财政资助,重点是补充职业高中的教学设备,为职业高中的设施和设备达到一定标准提供了法律保障。《产业教育振兴法》还界定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是一部《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的补充法,更是日本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案。此间企业培训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1.用法律法规确立企业培训制度

1947年4月,日本颁布了《劳动基准法》,对劳动标准和职业训练的目的做出规定。此外,该法第7章加入了《技能者培训章程》,旨在避免学徒制中封建因素对劳动者的危害,保护青少年劳动者的权益。1949年重新修订《技能者培训章程》,指定的职业种类扩大到147个,培训制度逐步稳定下来。为了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基于职业安定和经济恢复的目的,日本政府于1947年11月颁布《职业安定法》,针对战后复员军人、战争受害者及归国人员等失业群体制定了职业辅导制度,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满足产业扩张的人才需求。(www.xing528.com)

2.企业人事管理重心下移

日本企业重构劳务管理模式,在组织结构设置上取消了身份阶层制,转而高度重视学历阶层结构。在劳务管理中引进人事考核制度、人际关系管理、职务分析评价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重新塑造了职业资格制度。此间日本企业一改以往重视骨干精英、忽视普通员工,重视管理阶层、忽视一般阶层的管理理念,将企业人事管理的重心从精英阶层转向全体正规员工,全体员工的人事待遇,特别是工资水准逐步提高15。相应地,普通员工培训开始得到重视。

3.企业内教育和培训从人事制度向能力主义过渡

日本企业内部教育和培训制度逐渐从人事制度向能力主义制度过渡,旨在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12]。此间日本的企业雇佣形态主要是终身雇佣制,企业根据员工学历和进入公司的先后顺序确定员工的身份关系顺序,据此在企业中长期维持着上级、下级的从属关系,雇佣关系非常稳定。但稳定的雇佣关系也存在一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员工教育和培训成果的应用,企业教育和培训进入反省期。鉴于日本从美国引进的教育和培训模式在企业内已经稳定扎根,企业试图在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升级的同时研究如何提高教育和培训的效果及有效应用[13]。到了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企业效益不断提高,随着不断引入新的人事管理理念,企业不仅加大了对全体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投资力度,还相继开展了以企业高层为对象的CCS25讲座、以中层干部为对象的MTP26讲座和以现场监督者为对象的TWI27讲座等定型教育[14],有针对性地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由此,日本企业内部教育和培训制度逐渐实现了从人事制度向能力主义制度的过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