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国陆域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及分析

全国陆域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及分析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生态功能一级区共有3类31个区,包括生态调节功能区、产品提供功能区与人居保障功能区。生态功能二级区共有9类67个区。将全国生态功能区按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归类,分析各类生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面临的问题和保护方向,形成了全国陆域生态功能区。表3-3全国陆域生态功能区类型统计注:本区划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面积合计为3.71万平方公里。

全国陆域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及分析

(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二)国家主体功能区与国家生态功能区

国家主体功能区是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全国生态功能一级区共有3类31个区,包括生态调节功能区、产品提供功能区与人居保障功能区。生态功能二级区共有9类67个区。其中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生态调节功能,农产品与林产品等产品提供功能,以及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人居保障功能二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三级区共有216个。(表3-2)

表3-2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体系

(续表)

资料来源:《全国生态功 能区划(修编版)》,http://www.mee.gov.cn/gkml/hbb/bgg/201511/t20151126_317777.htm。

将全国生态功能区按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归类,分析各类生态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面临的问题和保护方向,形成了全国陆域生态功能区(表3-3)。(www.xing528.com)

表3-3 全国陆域生态功能区类型统计

注:本区划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面积合计为3.71万平方公里。
资料来源:《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http://www.mee.gov.cn/gkml/hbb/bgg/201511/t20151126_317777.htm。

(三)都市圈、城市群与经济带

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1957年提出的概念,用于描述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域。1961年,他又从理论上对大都市带作了描述,认为大都市带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在空间形态上是在核心地区构成要素的高度密集性和整个地区多核心的星云状结构;在空间组织上是其基本单元内部组成的多样性与宏观上的“马赛克”结构,农田、森林等绿地与住宅区或工厂混杂分布。他还运用了两个指标来界定大都市带:首先,总人口规模超过2500万人;其次,人口密度超过250人/平方公里,核心区的人口密度更高。[4]

大都市圈的概念来源于日本,相当于欧美的都市区概念。规定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既可以是中央指定城市(相当于中国的直辖市),也可以是人口规模100万人以上,附近有50万人以上城镇的城市。外围区到中心城市的通勤人口不低下本身人口的15%、大都市圈之间的货物运输量不得超过总运输量的25%。在中国,学者普遍认为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与其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邻接城镇组成,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5]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6]城市群的概念是1992年姚士谋等在《中国城市群》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城市群应符合三个条件:有相当数量的不同类型的城市;有一个以上特大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城市群在国外没有对应的统计区域,与其类似的概念有城市区域、大都市圈等。[7]

自1984年“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提出以来,“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在20世纪80—90年代得到大规模实施。海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2个一级重点经济带构成“T”字型,长江经济带将内地2个最发达的核心地区(成渝地区和武汉地区)与海岸经济带联系起来,其腹地几乎包括半个中国,其范围内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和技术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以水运为主的,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管道以及超高压输电等组成的具有超大能力的综合运输通道,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是除海岸经济带以外的其他经济带所不能比拟的。“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海岸带和长江沿线作为全国的一级发展轴线)已经得到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同,符合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合理化的要求,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将是长期的。经济带[或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连绵区(megalopolis)]由多个相邻的都市圈组成,经济带内大城市间的距离,以200—300公里为宜(小于200公里,难于就近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也不利于废弃物的就近消纳和交通畅通等,容易形成严重的城市群病),最远不大于400公里(中心城区与卫星城市,实现1小时通勤;中心城区与圈内镇村,能当天来回,办事方便;大于400公里,会造成大片被边缘化、贫困化区域)。经济带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带状地域经济单元。经济带是依托一定的交通运输干线、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一个和几个大城市作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的带状经济区域或经济走廊。[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