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管理策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管理策略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间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内发展差距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差距。创新区域管理,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管理策略

第一,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系统梳理了1949年至今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从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跨世纪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到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了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利用计划经济的优势,将大量的资金投入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以缩小区域差距。(2)改革开放初期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希望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作为撬动整个中国经济的杠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地区之间适当的经济差距,然后有梯度有次序地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使整个国家经济波浪式向前,实现共同发展。(3)跨世纪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世纪末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兼顾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工作重心放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上,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21世纪初,我国进一步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划分四大板块,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4)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依托五大发展理念,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战略、长江流域经济带战略以及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区域发展现状。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间差距以及区域内差距三个维度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各区域GDP和人均GDP跨越式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区域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各区域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全面增长,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有了极大提升。(2)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间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大区域的人均GDP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四大区域的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也相对较大,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区域,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大区域的人均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领先于其他三个区域。(3)区域内发展差距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差距。一方面,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相对较大。收入和消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城乡差距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以及环境与发展不协调所导致的不可持续。(1)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和城乡间区域收支差距。通过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变异系数以及极值差率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差距呈现“缩小—扩大—缩小”的变动趋势。城乡二元结构、城乡收支差距大则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也抑制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2)区域发展不协调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不协调、社会保障不协调等问题。我国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且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趋同性,不利于促进地区的分工与合作。而社会保障方面,主要体现在卫生医疗教育以及养老保障上。就卫生医疗而言,我国四大区域变化趋势各不相同,东、中、西部地区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增长较快,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慢;就教育保障而言,东北地区的每千位小学生中专任教师数的绝对数量及增速都远远超过其他区域;就养老保障而言,中部地区每千人参保养老保险数相对较多,与其他三个区域的差距相对较大。(3)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以单位GDP能耗和环境治理投资加以说明。就单位GDP能耗而言,四大区域均有明显下降,但仍大于0.5吨标准煤/万元,数值依旧较高;就环境治理投资而言,四大区域的治理投资极不稳定,尤其以东北地区为甚。(www.xing528.com)

第四,区域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要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需要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为此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1)阐述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背景,即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政治集权主要表现在我国的人事任命制度;经济分权则体现在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分权,其核心是分税制;而经济分权伴随着资源分权,我国产权形式也随之发生转变。(2)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是政治、经济激励是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激励;二是资源、土地和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三是地理和政策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当然,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区域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对区域间经济矛盾的内在逻辑分析表明,一方面是我国政府“为增长而竞争”导致了地方官员过度重视GDP增长,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是政府官员之间的晋升锦标赛又诱发了地方保护主义和产业趋同现象,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此外,我国四大区域的市场完善程度各不相同,而市场完善程度又与区域发展息息相关,导致了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

第五,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提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针对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改善区域不平衡、不协调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路径选择。对于区域平衡发展的路径选择主要是加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区域发展效率,缩小东、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区域平衡发展。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则强调四大区域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对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推进绿色发展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加强区域政府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治理。根据路径选择,进一步提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主要是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创新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健全区域发展保障机制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求转变当前我国“唯GDP”的政绩观,推进“放管服”改革,打破行政壁垒,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创新区域管理,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方面,加强城乡市场建设,推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积极友好的外交关系,推进产业园区的建设,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