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夏州李氏政权的割据历史:来源、形成及影响

夏州李氏政权的割据历史:来源、形成及影响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唐早就担心李氏政权与契丹连结,并吞河套以南及关中地区,认为此时正是兼并夏州以除隐患的良机,便诏令彝超与彰武节度使安从进对调。

夏州李氏政权的割据历史:来源、形成及影响

三、夏州李氏政权的割据

自唐中叶以后,随着唐王朝势力的衰微,拓跋氏凭借党项羌部落势力的日益强大,逐渐发展成为在陕北地区拥有地方武装的党项羌豪酋。唐咸通元年至十四年(公元860~873年)间,拓跋乾晖之孙拓跋思恭占据宥州(陕西靖边县),自称刺史。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京师长安唐僖宗仓皇出走凤翔、兴元,准备逃往四川。次年,僖宗征集各路兵马“剿贼”的诏书下达后,拓跋思恭率领党项和汉合编的兵马,与延节度使李孝昌会合于州,同盟起兵“勤王”。因勤王有功,僖宗任命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使事,后又任命为夏州节度使。年底,诏赠夏州节度为“定难军节度”。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起义被镇压。拓跋思恭因勤王有功,被封为夏国公,赐姓李,统辖夏、绥、银、宥四州,成为唐末藩镇之一。[21]

在围剿起义军的过程中,藩镇的势力大为膨胀,他们据地自雄,僖宗“号令所行,惟河西、山南、剑南、岭南数十州而已”。中和五年(公元885年),宠信宦官田令孜想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手中夺取安邑、解县两地盐利,而王重荣与李克用联兵攻入关中,田令孜急挟僖宗奔往凤翔,降将朱玫等立襄王李煜为皇帝。拓跋思恭利用这次变乱之机,乘机夺取麟、延二州,派其弟拓跋思孝据守。光启四年(公元888年),拓跋思恭上表唐廷,任命思孝为保大军节度使,管辖麟、延诸州[22]。大顺元年跋思恭、拓跋思孝所领的定难、保大两军,在此次战争中,采取裹足不前、未战先走的方针,保存了实力。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拓跋思恭卒,其弟思谏继为定难军节度使。这一年五月,静难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联兵攻入长安,李克用以勤王讨逆为名,联合诸藩起兵讨伐,于年底,围攻州,擒斩了王行瑜,战乱平息。在这次战斗中,定难、保大两军,又一次采取观望不进的方针,保存了实力。[23]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拓拔思孝上表朝廷请求解甲归田,以其弟思敬代职,唐廷即以思孝为太师,思敬为保大军节度使,又任命拓跋思谏兼任静难、宁塞两镇节度使。此时,党项拓跋氏一族,名兼定难、保大、静难、宁塞四镇,实领夏、绥、银、宥、麟五州。[24]

朱全忠建立后梁政权后,曾授夏州节度使拓跋思谏为检校太尉兼侍中。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拓跋思谏病卒,军内推其子彝昌为留后,不久,后梁即以彝昌为定难军节度使,正授旄钺。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夏州内乱,汉将高宗益起兵袭杀彝昌。接着州将又杀高宗益,迎立戍兵在外的蕃部都指挥使李仁福为帅,后梁即任命李仁福为定难军节度使、检校司空,开平四年(公元910年),晋王李存勖与岐王李茂贞、宁节度使杨崇本等利用高宗益之乱,合兵五万,攻围夏州,仁福固守求援,后梁派李遇等率兵赴援,解夏州之围。后梁凤历元年(公元913年)三月,后梁封夏州节度使、检校太尉李仁福为检校太师,封陇西王。[25]晋王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唐政权,于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封李仁福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夏州节度使、朔方王。

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李仁福死,军中推其子彝超为留后。后唐早就担心李氏政权与契丹连结,并吞河套以南及关中地区,认为此时正是兼并夏州以除隐患的良机,便诏令彝超与彰武节度使安从进对调。为确保对调成功,又派州节度使药彦稠率兵五万,送安从进至夏州赴任。夏州是党项拓跋氏安身立命之地,彝超拒绝迁调。当安从进等率大军进抵夏州时,城内烽火四起,李彝超率军民守城,党项数千援兵往来驰骋,抄掠唐军粮饷。后唐军攻城不克,进退维谷,彝超兄弟趁机登城劝谕:“夏州贫瘠,非有珍宝蓄积可以充朝廷贡赋也;但以祖父世守此土,不欲失之。蕞尔孤城,胜之不武,何足烦国家劳费如此!幸为表闻,若许其自新,或使之征伐,愿为众先。”[26]后唐军顺势退军。

夏州之战,不仅保住了夏州党项拓跋氏的势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在党项诸部及西北各族中的地位,从此以后,李氏割据势力得到发展,成为中原政权再也不敢小视的政治力量。

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李彝超卒,其兄彝殷继掌夏州政权,后唐诏令李彝殷为定难军节度使。后晋建立后,于公元987年加封夏州节度使李彝殷食邑。后汉建立后,于后汉乾元年(公元948年)加封夏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李彝殷为侍中。次年,李彝殷献宝马于后汉。后汉答应彝殷请求,把静州(陕西米脂县境)隶属定难军,夏州节度由原领属四州增为五州,即夏、银、绥、宥、静。郭威建立后周政权,继续后汉对夏州割据势力的羁縻笼络政策,封李彝殷为陇西郡王,后又加封为西平王、守太保、太傅等爵。当时中原战乱频仍,对夏州的割据独立趋向,明知其事,但为了不公开决裂,导致政局动荡,五代政权便只好用加官晋爵的办法,轮番笼络夏州李氏。夏州李氏也正好利用中原王朝更迭,无暇西顾的时机,大力扩充地盘,壮大力量,为了孙后代的称帝建国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注释】

[1]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第六章,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高居诲西行的路线见《新五代史》卷七四。

[3]《册府元龟》卷一七○。

[4]《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传》。

[5]《通典》卷一九○,《党项》。

[6]吴天墀:《西夏史稿》(增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页。

[7]《隋书》卷八三,《党项传》。

[8]《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传》。

[9]《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传》。

[10]《剡源文集》卷四,《唐画〈西域图〉记》。(www.xing528.com)

[11]《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

[12]史金波:《西夏文化》,第188页。

[13]《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上》。

[14]《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上》。

[15]关于党项内迁的起始时间,学界有三说:一在唐太宗贞观末年,一在武则天天授二年,一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尚难肯定。

[16]《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传》。

[17]《新五代史》卷一七四,《党项传》。

[18]周伟洲:《唐代党项》,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5页。

[19]戴应新:《北宋折继闵神碑疏证》,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

[20]《五代会要》卷二九,《党项羌》。

[21]《资治通鉴》卷二五四。

[22]《资治通鉴》卷二五五。

[23]周伟州:《唐代党项》,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87~88页。

[24]《资治通鉴》卷二六○。

[25]新、旧五代史《李仁福传》,《册府元龟》卷四三六,《资治通鉴》卷二六七。

[26]《资治通鉴定》卷二七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