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挚爱故乡,献情雄安:与白洋淀画家张浩的对话

挚爱故乡,献情雄安:与白洋淀画家张浩的对话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就是安新县的一名教育工作者、白洋淀画家张浩(泥鳅张)。参加工作后,我研究白洋淀,创作白洋淀,坚持搜集整理挖掘资料与素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书画创作者,让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表现白洋淀、宣传白洋淀。我的作品都是围绕表现白洋淀的人和事、白洋淀的景与物。

挚爱故乡,献情雄安:与白洋淀画家张浩的对话

他是白洋淀的儿女,用画笔勾画着对家乡的深情;他用自己的视觉,表达着对大自然与白洋淀民间生活的挚爱;他的创作激情似火,反映白洋淀的作品频出。他就是安新县的一名教育工作者、白洋淀画家张浩(泥鳅张)。

记者:你是缘何走上书画创作之路的?

张浩:我们赵北口村地处白洋淀东畔,有康熙行宫遗址,是历史上康乾二位皇帝驻跸次数最多的地方。曾是京德御道与津保航运的水陆交通枢纽,经常有各地的画家、摄影家来这里采风创作。记得有一位画家在村头茶馆写生,有人问他为什么给人们画像。他说这些人物会成为他“小人书”中的角色。还上小学的我,就拿了本子偷偷站在他身后模仿,从那以后,我就迷上了画画儿。

1980 年,村里的美术老师栗金铎从县城文化馆回村工作。我在报纸上看过他的画作《渔苇粮航》等,经常向他讨教。1986 年,我以保定美术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定州市师范学校。经过3 年系统专业学习,我在各级报刊发表30 多幅作品。

记者:你的作品大多以白洋淀为题材,请谈谈创作感悟。

张浩:白洋淀的一草一木早已融入我的血脉,对这一方水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参加工作后,我研究白洋淀,创作白洋淀,坚持搜集整理挖掘资料与素材。白洋淀成为我取之不尽的创作之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书画创作者,让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表现白洋淀、宣传白洋淀。2006 年8 月,我成为省美协会员。2007 年,我的第一本诗画集《泥鳅也是鱼》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10 年,我的一部表现雁翎队抗战故事的连环画《烽火雁翎队》也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2015年,学苑出版社推出了我的白洋淀画集《水淀留痕》,这部作品还被译成英文发行。当年,我还应邀在省图书馆“冀图讲坛”做了“画说白洋淀”乡土文化讲座,获颁河北省图书馆入藏证书。

创作的艰辛与困惑,使我增长了“脚力”与见识,提高了“眼力”与“笔力”,加深了“脑力”与思考,磨炼了心性与意志,也更加坚定了我的责任与担当。新区设立后,更加激发了我书写雄安“乡愁”的动力。

记者:你的职业经历对书画创作有何影响?

张浩:1989 年,我从定州市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安新师范学校担任美术老师,1995 年开始在安新县教育局从事艺术教育管理及教研工作。我们经常下乡到基层学校,接触更多的老师和孩子。他们朴实淳厚、活泼率真,使我随拍了大量反映水乡校园生活的摄影作品,并相继在各级报刊刊发了百余幅。2007 年11 月,我被吸收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www.xing528.com)

多年来,我深入全县的每个村庄,路走得多了,眼睛发现的也多了,脑子里思考的问题也多了,手上的笔也更勤快了。这种经历为我的绘画创作带来了许多灵感,也让我感到一名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责任。我的作品都是围绕表现白洋淀的人和事、白洋淀的景与物。许多作品都是源于工作中的成长经历。我的国画作品《一束芦花映暖阳》通过水乡孩子上学路上的活动场景,反映新时代新区孩子的精神面貌,入选了第12 届全国美展保定展区,在雄安新区首届全国《金芦苇奖·白洋淀·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大展》中获得国画类作品最高奖。利用下乡工作的机会,我搜集积累白洋淀民俗、非遗、古迹、美食、民居等素材,编绘创作了白洋淀民俗绘本《水淀留痕》,由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2020 年4 月,我加入了省作协。

记者:请给读者分享一下新区设立后你的书画创作亮点。

张浩:2017 年初夏,我荣幸地被选为《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的唯一绘画作者。2019年《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第一卷由学苑出版社推出。中科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先生为该书作序,成为国内系统完整地以中国传统绘画手法,表现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首次尝试,被誉为“艺术与科学的对话”,受到国内植物学家与美术界的一致好评。

“乡愁记忆”是我书画创作的主要内容。作家冬子李(原名李卫东)是我的同事也是兄长。他的《白洋淀美食笔记》一书,2018 年再次出版前夕,我应约为该书插图绘制封面。这也是我学习白洋淀文化,让人们记住家乡过往,留下美好回忆的一段佳话。

2019 年11 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创作连环画《雄安乡愁记忆》一书。这部作品以白洋淀为中心,以渔耕记忆为切入点,以家乡白洋淀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居、服饰、节令、劳作、非遗、古迹等内容,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全景展现一种与社会发展、与文化演进并行的雄安乡愁记忆。

记者:你对未来的书画创作有何打算?

张浩:波澜壮阔的雄安画卷正徐徐展开,更加激发了我的创作激情。如果说,《雄安乡愁记忆》《白洋淀民俗》两部作品是我对白洋淀最深情的怀念,那么未来,《白洋淀动植物绘谱》《白洋淀传统渔具绘谱》两部作品,将是我对雄安文脉的传承。

(作者:王渊 《河北经济日报》2020年8月4日刊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