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1.0到5.0:商业个性化生产新时代

从1.0到5.0:商业个性化生产新时代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中国已经进入财富5.0时代了,但大部分人的思维还停留在1.0时代。给消费者量体裁衣,走个性化生产路线,今后的产品不再是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模式,这也是工业4.0时代的生产特征。今后的产品很难再有统一的标准,这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跟另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多元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

从1.0到5.0:商业个性化生产新时代

为什么很多人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因为中国已经进入财富5.0时代了,但大部分人的思维还停留在1.0时代。

这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迷惘,以至于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了,甚至开始“病急乱投医”。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

思维——利润差价

载体:实体产品

市场:卖方市场

这个时代大概是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持续到2002年。这是一个“产品”相对短缺的阶段,此时劳动力充沛又廉价,资源的开发效率较低,人们的需求也很粗放。

因为社会需要“产品”去填充各个角落,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就很重要。负责“生产”的就是各种工厂,负责“流通”的就是各种经销商、批发商、实体店等。

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我的老家(安徽北部)的集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事发生:有一些勤快又精明的人跑到浙江的工厂里去批发一些面料、被单之类的摆摊来卖,每次都会被一抢而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大家看到这么漂亮的东西感到很新鲜,而且物美价廉。

所以供不应求的状况决定了整个市场是“卖方市场”。这个阶段财富的核心关键词是:差价。工厂赚取的是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差价,商家赚取的是产品从“原产地”到“目的地”的差价。当然,他们都大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维系了商业繁荣,在支撑起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财富。

既然是“差价型”思维,商人比拼的就是消息的灵通性。比如,浙江温州人就从做小生意开始,在全国各地不断来往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各地的产品价格行情。因此,他们迅速地在全国各地渗透,成了中国第一批经济弄潮儿。

而其中一部分温州人不再满足赚差价,他们开始从家庭作坊做起,自己生产各种产品,慢慢就发展成工厂。工厂再形成工厂群,然后就是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链,中国制造业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思维——单品海量

载体:传统互联网

市场:第三方市场

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刻起,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注定要被改写。

从2003年开始,中国就在逐渐进入电子商务时代。此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依然没有变,但“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时,各种第三方电商平台产品(包括价格、质量)在你面前一览无余,它彻底撕裂了“人为”和“区域”制造的差价信息,再加上交易的信息化和物流快递的发展,商品流通得更快了。

而此时,中国实体店经过30年的发展,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于是,一大批单纯靠“信息不对称”来赚取差价的店家被淘汰了。

然而,一批人倒下,就必然会有另一批人站起来,这是铁律。何况在当时开“网店”是免费的,成本几乎为零。于是,第一批从“实体店”转型到“网店”的人,都是最懂这个时代的人,理所当然地收获了财富。

由于电子商务不受现实空间限制,很容易产生边际效应(即产品销量越大成本越低),所以很适合“单品海量”的产品,商家们最喜欢的就是“爆款”产品。

此时还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由于第三方平台主导着流量和排名,“卖方市场”迅速变成了“第三方市场”。“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这也是个铁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商家并没赚多少钱,却把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养肥了。

但是,电商时代的商品都是大同小异的,消费者比价太容易,导致价格战越来越激烈,“网店”只有不断地促销、刷单才能产生交易量,所以“网店”的成本不断攀升。

最终,电商又把大家带入了价格战、同质化的怪圈。

此时还有一个变化在发生:由于产品一直在加速生产,已经由“短缺”步入了“饱和”阶段。当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时,必然开始挑三拣四,这也就意味着一种微妙的变化又将发生了。

思维——增值服务

载体:产品增值

市场:买方市场

随着市场上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品开始出现“过剩”现象了,这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是件很可怕的事。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无论是什么产品都急于出手,反正你不卖有人卖,你不做有人做。

所以,这个阶段一定有很多传统工厂要倒闭,很多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要被淘汰。

但大家不要忽略了,此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大家的消费水平也在升级,也就是说,传统方式生产的产品,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以前,人们的需求是如何更加快捷地找到产品,买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如今,产品已经足够丰富、足够多,而且都在打折促销。人们的需求升级成了如何找到“好产品”,或者说是找到属于自己的产品,这就是眼下的状态。

所以,那些能给大家带来“价值”的产品,仍然是短缺的。这就需要我们给产品增值,我认为大概有两个方向。

第一,纵深化。将产品的某种功能做到极致,越来越聚焦,越来越专注,就服务特定人群,引领行业的不断细分。

第二,定制化。给消费者量体裁衣,走个性化生产路线,今后的产品不再是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模式,这也是工业4.0时代的生产特征。

以上两个方向会导致市场的分化,所谓市场分化就是说,市场“大一统”的时代正在结束。

今后的产品很难再有统一的标准,这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跟另一群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多元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www.xing528.com)

大家彼此之间将完全搞不懂对方在搞什么,当然了,我们也不需要懂,你只要生活在属于你的世界里就可以了。

由于商业的细分,商家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的情况将越来越少了,都属于“闷声发大财”型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商业重心已经转移到消费者这一端,“第三方市场”主导的市场正在变成“买方市场”主导。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圈住自己的消费者。其实,最好的切入点就是需求,一切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以前是先做产品,再去找消费者;今后是先找消费者,再去定做产品,这完全是倒施逆行的逻辑。

我们终于发现:商业的核心最终从做“产品”切换成了聚“群众”。

而按照“谁主导市场,谁就在分钱”的定律,此时,消费者将大大受益,并且有权分得产品利润的一杯羹。进而言之,谁拥有聚合消费者的能力,谁就掌控了未来商业。

思维——号召力

载体:社交媒体

市场:信用市场

马云曾说:“如果说中国还有什么红利没有被发掘的话,信任、互信是最大的未开发财富。”

的确,中国未来还有一波最大的红利:社会信用关系的重建。为什么这样说呢?

之前,第三方平台的特点是“强信息、弱关系”,如淘宝、大众点评,都是在强调商品信息的正确性、公开性,但平台上的消费者之间的联动比较小,由于消费者过于分散,只能任由平台发号施令。哪个商品做活动了,哪个商品能上首页,哪个商品必须得下线,都是第三方平台说了算。

而社交媒体已经让大家进入“弱信息,强关系”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IP(3)、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而且彼此联动性很强。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地来自“分享”,而不是“告知”。

正如上面所言,既然商业核心机理从“物以类聚”过度到了“人以群分”,那么,今后的消费者也必将从分散走向联盟。作为一个消费者,今天你不主动把别人团结过来,明天别人也会把你团结过去。请记住,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谁主导了消费者,谁就主导了市场,谁就能来分钱。

看看现在的淘宝吧,排名靠前的店铺都被“网红”把持了,再看看现在的大V、自媒体、各种小众品牌的崛起等,都是这种特征的直接反映。

什么才是团结别人的最好工具?当然是信用和影响力。

一方面,如今的信用市场还未建立;另一方面,大家彼此之间失去了信任。我们都把大量精力、成本放在了如何互动、提防上了。但在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驱使下,信用市场必将一步步建立。今后的市场一定是“信用市场”。

未来最好的营销是内容,最好的内容是产品,最好的产品则是信用。

未来对于每个人来说,信用会变得格外重要。同时,“链接力”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未来我们经营的不再是产品,而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符号,产品只是一种副产品。

有人会问,拼多多算哪一阶段的产物呢?其实拼多多具备了这一阶段的特征,因为它的驱动力是“低价+团购”。它具备了社交的属性,但它并不是这一阶段的代表,因为它的产品不具备品牌化、定制化、品质化的特征,拼多多只是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它并不代表未来。

思维——小众品牌

我们现在面对的一切经济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手段来解决,那就是个体化。

顺应个体化这个大浪潮,中国未来将有海量的中小品牌崛起,这才是未来商业的大势所趋。

在过去,十个亿的市场规模是由五十个客户构成的,三年以后,十个亿规模的市场将是由两千个客户构成的。

社会已经在越来越细分,点对点的衔接越来越细致,这是海量小众品牌崛起的基础。

未来,这些中小品牌将非常专注、聚焦于某一品类,具备垂直打通、纵向整合的能力。比如,从原料来源、设计开发,到生产营销,再到客服、后期维护,而且它们的背后可能不是一家工厂,可能是一个工厂群,都能随时被它们整合。

其次,这些小众品牌将非常善于把人聚合起来,它们用内容和用户建立起强关联。当然,它们懂得如何更好地运用群众的力量,每一句话都蕴含了发动群众的艺术

当众多品牌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平台就可以发挥更宏观的作用了。平台可以通过数据统计把同类的需求放到一起,进行协同生产,如原材料采集、下单时间等。这些看似碎片化的生产环节,又可以具有强大的“计划性”了。而且平台还有一个核心的任务:给平台上的各个环节的企业进行授信,降低大家不必要的磨合损耗的成本。

平台还可以根据零售数据做精准匹配,促成“消费端”向“生产端”的渗透,帮助“生产端”做各种计划准备。这就会让“零售”和“生产”之间的协同效率增加,这解决的是无效产能,使库存最优化

这就是“市场经济”中的“计划经济”,非常符合辩证的哲学

总之,只有抓住商业变化的精髓,深刻理解商业变化规律,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发现,公开化、共享化、平台化、定制化,是未来商业的大势所趋。

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就好比逆向打通了中国经济的任督二脉,唤醒中国进入下一个春天。

从小的方面来说,这种新型的商业趋势,必将引起一场人们个性和兴趣的解放,包括个人价值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