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农业阶段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传统农业阶段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大约在战国、秦汉之际就已逐渐形成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明清以来,中国的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太湖流域周围因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粮食供应需从外地调配,积极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但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历史进程中,以劳动集约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终未出现质的改变,这是致使近现代农业生产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农业阶段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中国大约在战国秦汉之际就已逐渐形成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尽管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根本性质没有变化。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实行铁犁牛耕开始,中国农业基本上结束了撂荒制,但没有选择发展二圃制和三圃制,而是选择了以提高单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精耕细作的土地连种制道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出现了铁制小农具,到战国中期之后,带有铁制犁铧的耕犁逐步得到推广。封建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除扩大耕地面积以外,更重要的是开始实行深耕易耨、多粪肥田措施,各地先后兴修的芍陂(安徽)、都江堰(四川)、郑国渠(陕西)等大型水利工程,以及约在西汉末年开始出现的龙骨水车(翻车),又为精耕细作提供了灌溉条件。

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农地区逐渐形成耕—耙—耢的作业体系,并建立了成套保墒抗旱的耕作措施。汉代发明使用的铁制犁壁和耧犁大大方便了耕翻起垄和提高了开沟播种的效率。在江南,经过六朝和唐宋时代的开发,为适应水田地区的耕地条件,则形成了耕—耙—耖的水田耕作技术体系。唐代水田用的江东犁,其形制已相当完备。(www.xing528.com)

《齐民要术》对唐宋以后这个时期的农学成就进行了完整地总结和描述,江南地区修筑圩田,形成水网,再用筒车、翻车提灌,做到了水旱无虞;在东南、西南地区的丘陵山区,为制造有利于生产的条件及水土保持,则修建了梯田。为了有效地恢复并增进地力,除倒茬轮作外,人们更加注重肥料的施用。

明清以来,中国的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太湖流域周围因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粮食供应需从外地调配,积极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在花生、烟草甘蔗等其他经济作物逐渐形成相对集中的产区之后,也都出现了类似情况。同时,在一些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山区,为补充粮食的不足,推广种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全国的作物生产有了布局意识。在土地利用上,一方面通过北部和西北部的垦殖开发,有效地扩大了全国耕地面积,另一更重要的方面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普及,提高了复种指数,同时,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也有了更好的发展,促使这一时期主要作物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增长。但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历史进程中,以劳动集约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终未出现质的改变,这是致使近现代农业生产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