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从古至今话农业

农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从古至今话农业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这个标准来研究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以及现代农业阶段。牛耕铁犁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粮食产量显著增加。传统农业还包含先进的耕作经验,为我们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农业遗产。梯田对于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农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从古至今话农业

人类社会农业发展大抵都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这是依据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两个最基本的标准来划分的。

按照这个标准来研究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原始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以及现代农业阶段。

1.农业发展历程:从木石到牛耕铁犁

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大地上,随着我们祖先的出现、进化而出现了原始农业。一部炎黄子孙繁衍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人类与大自然的搏斗史。在人类出现之初,不仅要面对大自然恶劣环境的考验,更要面对自身对食物的需求,而且这个需求事关生死存亡。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即便是万兽之王——狮子,虽然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端,但也有忍饥挨饿的时候,忍受风雨冰霜侵袭更是家常便饭,更何况跑不快、不能飞、力量弱小的人类呢?不过,人类毕竟属于高级动物,人类最可贵之处在于会思考、总结。正是如此,人类在同自然搏斗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存经验,并发明了实用工具,收获了采摘、渔猎的方法。

华夏文明之所以绵延至今,最了不起的当属发明和使用工具,人类力量弱小,如果没有工具,在自然界面前恐怕只有灭亡的命运。可以想巨变之四:别小看了农业的价值和前景象的是,先祖们就地取材,将树木折断下来,制成简单的工具,既可防身,也可打猎,或者采集。而从旧石器时代起,先祖们就从最简单的工具开始,逐渐发明了石器工具。从最初的石料的选择、切割、磨光、钻孔,到后来的雕刻等复杂工艺,逐渐制造出石镰、石锤、石刀、石斧等生产、生活工具。除了木石工具,人们还就地取材,发明了骨质工具,对火的运用更加熟练,也有了固定的住所。劳动工具逐渐增多,为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华夏祖先结束了食物短缺、居无定所的生活。

不过,旧石器时代也好,新石器时代也罢,他们所代表的还是原始农业阶段,以最简单的使用工具——石斧来说,不仅愚钝,而且笨重,十分不利于使用,如果用石器工具从事农业生产,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劳累。木制工具虽然轻巧、便于携带,但不够结实牢固,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有限。

历史学家考证,我国自虞、夏开始,原始农业让位于传统农业,一直绵延至明、清时期,才逐渐转向现代农业。传统农业阶段初期,取代石器、木器工具是金属工具,代表的当然是青铜器。不过,虽然青铜器作为工具使用非常锋利,且又方便,但毕竟非常贵重,难以在民间推广使用。耒耜的发明,则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

耒耜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后来更先进工具的发明进行了技术储备。耒耜之后,便是铁农具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牛耕铁犁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粮食产量显著增加。同时,牛耕铁犁也促成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打个比方,青铜工具好比当时的“奢侈品”,虽然好用,但普通人用不起;即使用了,也都是一些达官贵族身份的人用于享受,普通农民是没资格,也没有能力使用。铁犁则不同,刚开始它属于“高科技产品”,随着冶炼技术水平的提高,铁犁逐渐成为生产的“必需品”。相比较青铜的稀缺性,铁矿更丰富,所以铁犁的推广普及难度小。

当然了,农民自己是无法生产铁犁的,因为铁犁的生产涉及冶炼、铸造等工艺,这里面就产生了分工。农民运用牛耕铁犁带来产量的增加,多余的粮食可以用来交易,这样市场就产生了。市场产生了,商品经济也就逐渐发展起来。可想而知,社会关系也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代表奴隶社会“井田制”的瓦解是必然的,而代表更加先进社会关系的“初税亩”的出现也是必然的。牛耕铁犁所适应的社会制度正是封建社会,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农民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产可以自主,但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劳动工具等不完全占有,农民既要承担对地主的负担,也要承担国家的税赋。越往前,农民负担越具体,从缴纳粮食、服兵役、服劳役,甚至还要为地主家修房、建屋、做家丁等。

除了工具,古人还用文字记载了劳动经验,指导人们生产。我们所熟知的三皇五帝即是最初的“农业专家”,包括后稷、氾胜之、贾思勰、陈旉、徐光启等分别从不同角度总结阐述了农业科技思想或生产、生活知识。而且,在历史长河向前过程中,产生了著名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求》(北朝贾思勰著,中国第一部完整农书)、《农桑辑要》(元代初年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是官修农书)、《农书》(元代王祯著,内容为生产工具的改革)、《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著,主要介绍西方自然科学,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传统农业还包含先进的耕作经验,为我们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农业遗产。比如梯田,自唐宋出现以后,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在一些山区仍然有大量梯田存在。梯田对于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起到积极的作用。梯田由许多高低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半月形田块,上下相接,像阶梯一样,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我们所熟悉的云南哈尼梯田就属于此类,每到农作物成熟时,梯田景观非常美丽,也非常壮观。由于地势较高,梯田主要依靠天然雨水灌溉,所以有的地方称梯田为“雷鸣田”。由于靠天吃饭,一旦天不下雨,或雨季提前、推后,都容易造成干旱。为了利用有限的水源,宋代以后人们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这便是修筑陂塘,选择地势较高,而水源又相对集中的地方,按照约十亩即拿出两三亩的比例,开挖池塘,用以蓄水。池塘的堤岸要求高大些,而池塘里面则要求深广,这样做有许多好处,首先,池塘深广,可以容纳更多的水,为梯田提供灌溉水源,发大水时,也不至于泛滥成灾。其次,在高大的堤上种植桑、柘,这些树木可以用来放牛,牛活动时可以将修建的堤土踩实,桑、柘又可以得到牛的粪便等。除修筑陂塘以外,还采用高转筒车引水上山来解决梯田缺水问题,有时山势太高,一架筒车还不能将水运到目的地,便用两架筒车来接力,在两架筒车之间开挖一个池塘。由于水源问题得到了解决,所以梯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尽力耕”的情景。

042

图4—2:福建尤溪县联合梯田景观(图片来源于www.photo0086.com)(www.xing528.com)


传统农业带给我们的,还有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产理念,比如“桑基鱼塘”。桑基鱼塘是古人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建立合理的人工生态农业的开端。它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又能合理地利用动植物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也赢得了世界的瞩目。联合国大学副校长、国际地理学会秘书长曼斯·哈尔德在参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以后就曾说过:“基塘是一个很独特的水陆资源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这种耕作制度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动力,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同类型的低洼地区也可以这样做。”

作为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人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是传统农业创造辉煌的根本原因,正是得益于传统农业的巨大贡献,中华文明的火炬才得以长明不灭。

2.丰富的内容,灿烂的文明,封闭的体系——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评价

梁漱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按照这种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其实就是农耕文化,所创造的文明正是农业文明。这种文明延续时间很长,从春秋战国到清朝灭亡,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很大一部分就是由农业文明组成。我们说她内容丰富,其中之一就是历史悠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和辉煌的朝代。

传统农业孕育了中华文明,虽然近代以来传统农业逐渐没落,但仍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比如开垦成熟的稻田和旱地,比如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修建的水利灌溉系统,比如精耕细作的种植理念……

我们说中华文明的灿烂,在于她的魅力。牛耕铁犁提高了物质产出,养育了华夏子民,而由此形成的农业文明则为世界所叹服。中国历代之辉煌莫过于汉唐两朝,彼时国力强盛,政治开明,百姓安居乐业,周边国家无一不拜服。我们今天说的是汉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说明古代文明实力之强大,其影响远胜当前。

我们说中华文明的灿烂,还在于她旺盛的生命力。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巅峰,又到衰落,最后到复兴,反观同时期的其他文明体系,恐怕只能在博物馆或者历史遗迹中找寻了。中国古代农业由一家一户的小农组成,虽然现在看来,这种小农抗风险能力很弱,但千千万万个小农组成的农业体系则很顽强,即使遭遇战争、灾荒,也能够迅速恢复,从而支撑起一个民族生生不息。

当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无论中国古代农业有多么辉煌的过去,现在看来,它却是落后的代表。1769年,英国人詹姆斯·瓦特制造了早期的工业蒸汽机,开启了能源领域革命,而彼时的中国,所采用的动力仍是人、牛、马等,最先进的不过是用风力或者水力,比如水车,利用风力的作用将底处的水提到高处,受季节、天气影响很大。从这个角度看,中华文明已经处于落后状态。

之所以说农业文明封闭,在于自给自足,很少需要市场。古人孟子小康社会的定义是:“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从中可以看出,农民需要的产品大部分可以自己生产,从吃的主食,到穿的衣服,再到改善生活的荤菜,都可以自足(也不是完全不需要市场,比如对盐的需求只能通过市场才能满足)。就是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农村地区还可以看到自给自足的影子:家里养几只鸡鸭,来客人时用来招待客人改善生活,平时下的蛋在市场上卖点钱,用于零花;再养两头猪,将平时吃不了的剩饭剩菜喂猪,猪产生的粪便用来肥田,过年时杀一头猪,猪身上的脂肪用来炼油,取下大部分肉腌起来,后面的日子里慢慢吃,然后再卖一头猪,所得钱财用于家庭大的支出……

农业文明的封闭,还在于它对技术革新的排斥。我们知道,牛耕铁犁时代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灭亡时,经历几千年,期间农业科技虽然有所发展进步,但都不是根本性的,社会产品总量增加,人口也不断增加,除却可以开发的荒地,中国农民的人均土地越来越少,以孟子对小康的定义,要想实现衣食无忧的生活,就需要达到百亩。这就造成了一个局面——过密化,即人均农田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那么多余的人怎么办呢?而古代中国又没有非农产业可以转移劳动力,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农业又出现了一种情形——内卷化,就是多余的劳动力仍然从事农业,比之以前,从事农业的人更加精耕细作。在这种情况下,技术革新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显得多余了。

农业文明的封闭导致中华文明从辉煌走向衰落,从灿烂走向落寞,从以往的骄傲变成了近代以后的包袱。近代以来,有志之士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实业救国”……农业在历史长河中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