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历程及特点

发展历程及特点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期”是指战国秦汉时期。可见,冶铁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生产行业。如西汉时从外国进口的货物主要是明珠、璧流离(钻石)等用于观赏的奢侈商品,是为贵族所享用的。“中期”是指唐宋时期,它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到北宋时,对市场、货币制度实行根本的改革,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大发展。这种情况至宋代更甚,于是,统治者以金、银为本,发行了纸币,这才满足商品频繁交换的需要,商业更繁荣了。

发展历程及特点

“前期”是指战国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铁器的普遍使用,促使商品生产比商周时有了很大的发展。

商品生产,在商周时已经出现,但由于那时生产力低下,所提供的商品是不多的,商品经济发展是缓慢的。春秋末出现的铁器,在战国时得到了普遍使用,这对生产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战国时,农业工具如耜、铫、镰等,木工工具如斧、锯、凿等,女工工具如刀、锥、针等,都用铁制造。铁器的使用,增强了开垦的能力,使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且因铁器使用而能深耕,增加了粮食产量。正如《吕氏春秋》所说,深耕可使“大草不生,又无螟蛾”,使禾、麦得到好收成,因而农民能提供更多的商品粮。铁器的使用,易于开山劈岭、披荆斩棘,使交通四通八达,加速了商品的流通。铁器于手工业,使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战国时纺织业的发达,显然也与使用铁器有关。

由于铁器对生产所起的作用如此之大,开矿冶铁受到普遍的重视。据《管子·地数》说:“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不只官府开铁矿,民间开铁矿也多,因而冶铁业中出现大富豪,如邯郸郭纵,富敌国王;赵国卓氏,冶铁致富;魏国孔氏、鲁国丙氏冶铁成巨富。可见,冶铁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生产行业。

战国时所产的铁器是中国特产,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名牌产品,在国内外都很畅销。能制造如此名牌精品,是因当时,铸铁技术已相当高。《荀子·强国》总结那时铸剑技术说:“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部刑而莫邪己。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蠡盘盂,刎牛马,忽然耳。”意思是说:模子端正,铜、锡质好,工匠技术高,火候恰到好处,打开模子宝剑莫邪就可铸成。如不刮去剑上不精光滑的杂质,不把剑淬火、磨利,连绳子也割不断;刮去不光滑的杂质,把剑淬火、磨利,削割铜器,宰杀牛马,可一挥而就。这说明当时已发明炼钢术,经过淬(增加硬度)锻(刮去杂质),可铸成锋利的宝剑。

到西汉时,冶铁业进一步发展,已冶炼出更多的各种金属,铁器在各地生产部门使用更普遍,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更高,促使商品经济发展更快了。

但是后因统治阶级对冶铁业的垄断,官僚作风作怪,对外贸易交换是为满足其观赏和享用,对国计民生无补,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如西汉时从外国进口的货物主要是明珠、璧流离(钻石)等用于观赏的奢侈商品,是为贵族所享用的。因冶铁业对财政收入有利,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将之收归国营,因铁官作风官僚,所制铁器质量差、品种少,不适用于生产。《盐铁论·水旱》记载贤良们的批评说:“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民用纯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意思说,官府然铸造的铁器,大都是大型器具,只是追求指标,不适合百姓的实用。官府所造的铁器因钝,连草也不能割,因此,农夫付了繁重的劳动,而收获很小,这是害了百姓。

“中期”是指唐宋时期,它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唐宋时实行政治、经济的一系列改革,为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扫清阻碍。这便是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原因。

唐代隋,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即帝位后,任人唯贤,兼听纳谏,政治面貌焕然一新;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经济繁荣;布德怀柔,民族关系密切,边境和平。因此,出现贞观之治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一派兴旺景象。这个时期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尤其发达。

唐代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建,粮食产量高,据统计,粮食亩产量比汉代增产约一倍,杜甫《忆昔》诗也说:“公私仓廪俱丰实”,故能提供更多的商品粮。纺织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供应市场丝织品,色彩鲜艳,织造精巧。主要品种有绢、绫、锦、罗、绮、花、纱等,花色蟠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孔雀、仙鹤、芝草等。丝织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唐中宗爱女安乐公主使人特制的毛裙两条,料用百鸟毛,正看是一色,倒看又是一色,白天看是一色,灯影下看又是一色,百鸟形状都显现在裙上,确是旷世珍品。陶瓷业也有大发展,技术也有很大进步。越州的青瓷类玉类水,刑州的白瓷类银类雪。其中,以唐三彩最著名,它是一种用黄绿蓝三色制成的陶瓷,以画上人物、马、骆驼为主,造形逼真生动,色泽艳丽,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唐代的采矿业和冶铸业也相当发展,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锡、铝、矾、水银、朱砂等。所制的金银器皿,造形优美,花纹精致。因此,唐代的丝织品、陶瓷品和金属品都畅销国内外。

到北宋时,对市场、货币制度实行根本的改革,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自西周到唐代,我国市场都在由官府指定的狭小地区里,跟居民住区严格分开,还要限定在一定时间开闭,买卖都很不便。唐时还是如此,称为坊市,坊是居民住区,市是市场。在唐末有些地区已开始突破这种坊市制度,到宋代才取消这一制度,大街小巷都设有店肆,在居民区也有市场,买卖时间不受限制,即不只有日市,也有夜市,因而交易的时间空间都扩大了。在各地原有的草市、墟市的基础上设立了镇市,这些镇市将农民所产的产品汇集起来,将之推销出去,因而众多的镇市与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以至全国性的大城市联系一起,形成全国性的商业网,加速了全国商品的全面交流。(www.xing528.com)

由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品交换频繁,需要的货币更多了。自汉唐以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流通额不断增加,虽每个时期都年年开矿铸钱,货币还是供不应求,对于商品经济发展很不利。这种情况至宋代更甚,于是,统治者以金、银为本,发行了纸币,这才满足商品频繁交换的需要,商业更繁荣了。

坊市制的取消、纸币的发行,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更快发展。北宋时,蜀锦、定磁、浙漆、吴纸、监书、内酒、端砚、建州茶、洛阳花、晋铜、西马、东绢等,都是国内较著名的产品。

“后期”是指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商品经济是在唐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更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自由雇佣劳动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前提。自明代中叶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有缓慢地发展,但它不能过渡到资本主义,这有其内因和外因。

明清时,农业已有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经营,如湖州出现了“桑麻万顷”的大地主(《湖州府志》);广东南海顺德毗连地带,周围百余里,居民数十万户,皆种植桑树,用来饲养春蚕(《雷唐庵主弟子记》);山东曹县农民种花,“多者至数十亩”(《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雇工人数在不断壮大,“长工”、“忙工”的记载在明中叶的地方志中屡屡出现。

在明清时期,纺织品和陶瓷品仍是海内外最畅销的商品,因而也最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就最早和普遍在这二业中出现。如在棉纺织业最发达的松江,农民已把织布作为主要产业,“以棉布衣被天下”,“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纺织不只乡村,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有通宵不寐者”(《古今图书集成·松江府部》)。又如在丝织业最发达的苏州,主要以纺织为生的居民愈来愈多,故苏州的绫罗纱缎“转贸四方”,被人雇工劳动的也多。万历时,曹时聘的奏疏中说:“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食其力之良民也”。又“吴民生齿最烦,桓产者绝少,象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外矣。”(《明万历实录》卷三百六十一)曹时聘所指的“皆食其力之良民”和“机工出力”者,就是雇工,可见当时,苏州被雇的织工至少在万人以上。

陶瓷业也很发达,其中景德镇所制的瓷器更是“所被自燕云而北”、“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穷荒绝域之所市者殆无虚日”(万历《饶川志》序)。景德镇因是瓷器中心而发展成为繁华的工商业都市,其中除官窑外,民窑也“有二三百区之多”。不论官窑、民窑,大都是雇工劳动的,“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骛”。

明清时纺织业、陶瓷业的发达,促进了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这时外贸的输出仍以纺织品、陶瓷器和茶叶为主。由于产品畅销国外,使明清政府的对外贸易都长期保持出超的地位,大量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由于江南地区产品日益商品化,各种专业性的商业城市纷纷在南方出现了。如苏州的威泽镇在明初还是一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随着丝绸业的发展,到了明末,已成为拥有人口五万的大镇。湖州的双林镇在明初也是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随着缫丝业的发展,在明末也成为拥有一万六千多人的大镇。各种专业性商业市镇的不断出现,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尽管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内受腐朽的封建势力的控制和阻挠,外受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军事侵略,资本主义萌芽不能茁壮成长。曾经是世界强国的中国,在满清末期日益贫穷落后,使地大物博、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变成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者争夺的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