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鼎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介绍

陶鼎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介绍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盂深一些的炊具,便称为釜,相当于现在的锅。陶釜和支脚作为一种组合炊器,很可能就是从陶罐垫石头到陶鼎三足支撑演变过程的中间环节,后来逐步被陶鼎所取代。龙山文化的主要炊器之一是盆形鼎。“鼎”这一器物是从陶质的日常生活用品到象征权贵的礼器的华丽转变,从而走向通俗化、世俗化的过程。鼎从普通炊器发展到重要礼器,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物。

陶鼎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点介绍

图4 磁山文化红陶盂及支座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石器时代人们的餐具比较简单,炊具则比较复杂,因为在金属出现之前,炊具的功能主要是由陶器来承担。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一件红陶盂及支座,属于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磁山文化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磁山文化因最初于1972年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村而得名。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等地,年代最新鉴定为距今10300—8700年,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年代,因而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件红陶盂及支座,通高20厘米,支座10.5厘米,盂高9.5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11.3厘米,为夹砂红陶,表面粗糙。盂,平底,底径略大于口径,口两侧有扁耳饰物。支座由三个独立的支架组成,支架上有类似四边形支托,下为圆形圈足(图4)。盂放在支座上可以用来加热食物或水,陶土里夹砂能够提高陶器的耐急热、急冷性能,这种炊具支架是磁山文化陶器的特色。

比盂深一些的炊具,便称为釜,相当于现在的锅。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陶釜和陶支脚的组合,也是磁山文化的陶器,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釜身上部有凸起的折线纹,起到装饰的作用(图5)。

炊具由于烟熏火燎的使用环境不便更多装饰,彩绘很少见。陶釜和支脚作为一种组合炊器,很可能就是从陶罐垫石头到陶鼎三足支撑演变过程的中间环节,后来逐步被陶鼎所取代。釜是新石器文化普遍的炊具,几乎各个重要的文化都有使用。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件新石器时代前期河姆渡文化(前5200—前4200年)陶釜是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的。这件陶釜高25.5厘米,口径12厘米,用泥片手工贴塑而成,广口、鼓腹、圜底、翻唇下折,颈腹连接处有肩脊相隔,腹部饰绳纹。其造型实际分两部分,一是底部、腹部一体的锅状造型,二是撇口的釜颈,加上口沿的内收,更有利于煮食。胎质为加炭黑陶,比较粗厚疏松,重量较轻,吸水性强(图6)。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釜的支架。已发现的陶支脚颇为粗大,多有使用后留下的烟熏痕迹。一件陶釜底部的残片上还附带有烧焦了的米饭锅巴,证实了釜的用途。

图5 磁山文化陶釜、陶支脚
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6 陶釜 新石器时代前期
河姆渡文化炊具
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把炊具与支架合为一体,就是鼎。最早的鼎是陶鼎,发现于裴李岗文化遗址(距今8700—6800年)。河南博物院藏乳钉纹红陶鼎是红陶质炊煮器,1977年出土于新郑裴李岗遗址,高22厘米,口径23厘米,鼎身呈深腹盆形,口沿以下满饰粗疏的乳钉,不仅增加美感,更起到加固器身的作用(图7)。三足器在裴李岗文化中较多见,说明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就对三足的稳定性有普遍的认知,这种形制也便于底部加热。考古材料表明,裴李岗文化的陶器是圜底器(或平底器)和三实足相结合并逐步发展的产物。陶鼎可能源于乳钉三足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器底的乳钉不断加长,最终发展为裴李岗文化陶鼎的最原始器型。[3]陶鼎是裴李岗文化典型器物之一,也是新石器时代各个主要文化的流行器物。中原地区是陶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2013年河南博物院举办的“鼎盛中华——鼎文化展”展品介绍中说:“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6800—4800年,这一时期黄河中游的炊具存在两套系统,一是三足鼎系统,一是釜、灶系统。以洛阳东部为界,其以西的渭河流域、豫西晋南一带,从庙底沟类型到西王村类型都是以釜、灶作为传统炊器,而其以东的豫中从大河村类型到秦王寨类型,豫北、冀南一带从后岗一期类型到大司空一期类型则都以鼎作为炊器。”河南新郑博物馆收藏的仰韶文化釜形鼎,鼎胎为泥质夹砂陶,陶色呈褐红色,慢轮修整。鼎小口,圆唇,高领,广肩斜直,折腹,腹外侧折棱明显,肩部刻划多道粗弦纹,浅腹,圜底,下具三个鸭嘴状扁长足,足外侧有竖形沟槽(图8)。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4600年)的主要器形之一也是鼎,有折腹的和圆腹的,带盖的和无盖的,腿多扁三角形,也有凿形的。1971年山东邹县野店出土的大汶口文化壶型陶鼎,盛食器,高46厘米,口径20厘米,侈口,圆鼓腹,有三凿形足支撑整器(图9)。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的主要炊器之一是盆形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鸟首形足鼎。这件陶鼎1964年在山东潍坊市姚官庄遗址出土,上部实际是一个敞口深腹盆,下部是鸟首形的三足。盆的口沿部位有两两对称的四个把手,腹的外表呈灰黑色并饰有三周均匀分布的凸弦纹,制作规整匀称(图10)。

图7 乳钉纹红陶鼎
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
河南新郑市裴李岗遗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藏(www.xing528.com)

图8 红陶釜形鼎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出土 新郑博物馆藏

图9 壶形鼎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1971年山东邹县野店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华夏文明形成之前,各族属文化面貌千差万别,因而陶鼎形制也各具特色。随着各族属交流的增多,文化也相互交融,鼎的形制也呈现出差异性与相似性。各区域不同形制的鼎代表各族属不同文化面貌,体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明的特征。“鼎”这一器物是从陶质的日常生活用品到象征权贵的礼器的华丽转变,从而走向通俗化、世俗化的过程。鼎从普通炊器发展到重要礼器,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物。

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前十八世纪至前十六世纪)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出土的青铜礼器造型初具规范,器壁匀薄,陶质块范铸造技术已达熟练水平。1987年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的夏代网格纹鼎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铜鼎。夏代网格纹铜鼎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此器为敛口、折沿、环耳,空心四棱锥状足,腹饰一周带状网格纹,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图11)。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夏代晚期云纹鼎也被认为大体是同一个时期的早期青铜鼎。云纹鼎高18.5厘米,口径16.1厘米,重0.71千克。敛口,厚唇,小立耳,深弧腹,圜底,腹下有3空心锥足。腹饰一周斜角云纹。器壁薄,为了防止铸造爆裂,口沿处理得比较厚,合范技巧不够成熟,尚未掌握范芯全封闭铸造技术。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网格纹铜鼎粗浅且十分原始的纹饰不同,这件鼎铸有更加复杂抽象的云纹,线条流畅。因为此件无出土地点,在断代认定上有点争议,也有认为是早商的器物(图12)。

图10 鸟首形足鼎
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
1964年山东潍坊市姚官村遗址出土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

图11 网格纹铜鼎
夏代(前十八世纪至前十六世纪)
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图12 云纹鼎 
夏代晚期至早商
上海博物馆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