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砖雕艺术发展及特点

中国砖雕艺术发展及特点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花砖模制而成,骆驼及牵驼的胡人以浅浮雕的形式压制而成。北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砖雕艺术发生很大变化,在墓葬和建筑中大量使用。图6-75妇女斫绘画像砖[294]图6-76迦陵嫔伽[295]图6-77脊兽[296]金代盛行仿木结构墓室中的砖雕,更是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砖雕墓结构复杂,有南厅北堂、东西厢房,是我国传统“四合院”形制。墓室内还有砖雕的戏台,台上男女正演着戏曲等,四周配置杂剧、百戏、八仙和二十四孝等众多人物。

中国砖雕艺术发展及特点

南北朝以后,因墓葬形式发生变化,多土洞墓葬,画像砖从地下开始移到地面成为建筑装饰材料。主要是地面花砖和瓦当,1942年,甘肃敦煌佛爷庙唐墓出土“骆驼砖”(图6-73)。牵驼胡人头戴三角毡帽,深目高鼻,胡须卷曲,身穿窄袖圆领束腰长袍。右手执缰绳,左手拄拐杖,左脚微微抬起作行走状。骆驼双峰凸起,四肢强健,背驮行囊,三腿着地,后左腿抬起,有无路可循、谨慎行走之状,生动地表现出丝路古道上商队行进的艰难。在造型上,无论是牵驼胡人还是骆驼均表现的比例适度,画面四周留有一定的空间,静止的画面却给人以运动和行走之感。花砖模制而成,骆驼及牵驼的胡人以浅浮雕的形式压制而成。在花砖的上方,还可见压制时挤出的粘土,说明了制作花砖是使用的是阴模刻版,即是在方形模具内填入粘土,大致整理平整后用雌模压制,经阴干后烧制而成的。这种人物、花卉、鸟兽花砖多出现在寺庙或墓葬的下部或腰部一周,表现与墓主人生前相关的诸场景,而植物类纹样的花砖如莲花砖,则多出现在地面,表示寺庙净土世界中如来说法的场景即净土世界莲池中的朵朵圣莲。

图6-73 胡人牵驼砖[292]

图6-74 魌头[293]

唐代的花砖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图6-74)。唐代的宫殿有花砖铺道,冬季日至五砖,为学士入值之时。唐朝李肇所写的《国史补》中记载着:“御史故事,大朝会则监察押班,……紫宸最近,用六品;殿中得立五花砖。”白居易《长庆集》十九《待漏入阁书事奉赠元九学士阁老》诗云:“衙排宣政仗,门启紫宸关。彩笔停书命,花砖趁立班。”

北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砖雕艺术发生很大变化,在墓葬和建筑中大量使用。砖为青色,质地细腻,人物比例匀称,形象生动。如《妇女斫绘画像砖》(图6-75),大圆木的菜墩上一条鱼鼓鳃动,刀旁有一柳枝穿着的三条小鱼。妇女脚旁有一水盆,桌下有方形火炉,炉火熊熊。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宫廷建筑(图6-76)、寺院建筑上开始使用砖雕进行装饰(图6-77)。

图6-75 妇女斫绘画像砖[294]

图6-76 迦陵嫔伽[295]

图6-77 脊兽[296]

金代盛行仿木结构墓室中的砖雕,更是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山西、河南发现仿木结构砖墓最多,已发掘上百座。砖雕墓结构复杂,有南厅北堂、东西厢房,是我国传统“四合院”形制。制作精巧,手法严谨细致,雕刻玲珑剔透,内容题材丰富多彩。

砖雕题材有出行图、宴饮图、人物、花卉、瑞兽、百戏图、八仙图、启门图、二十四孝图等,如“宴饮图”墓主夫妇正襟端坐堂前,边饮酒吃茶,一边观看乐舞杂剧。砖雕不仅雕刻精致,而且在细节处理方面非常细致:厅堂中央设一曲脚花几,几上采取高浮雕雕出盛开的牡丹盆花,几下一只家猫,口中衔雀。墓主人分坐两侧椅上,男墓主人头裹软巾,身着团领神袍,腰系丝绦,双手持念珠:女墓主人额挽插饰,外穿褙子,下系褶裙,袖手静坐。夫妇上首饰荷莲、牡丹各一束:身后分列侍童、待女。画面内容丰富而有序。墓室内还有砖雕的戏台,台上男女正演着戏曲等,四周配置杂剧、百戏、八仙和二十四孝等众多人物。周边配置吉祥花卉鸟兽等。制作以浮雕、圆雕、透雕手法展示(图6-78、图6-79)。

图6-78 砖雕[297]

图6-79 砖雕[298]

图6-80 持荷叶童子俑[299]

元代砖雕是金代的延续,制作更加精炼,以高浮雕为主(图6-80、图6-81)。

图6-81 吹笛童子俑[300]

200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对西夏三号王陵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大量陶瓷雕塑建筑构件。如套兽有红陶、灰陶和釉陶三种质地,均为模制,器形基本相似。套兽的制作工序比较复杂,兽头的上下两部分分模制成,然后和模成型,其他附件如眼、耳、眉、牙齿、兽角等单模制成后或黏塑,或套插于兽头之上(图6-82)。依据套筒部位的形状与下颌出须与否,分成四个类别:

1.直筒方颈套兽

图6-82 直筒方颈套兽[301]

筒口为方形,胎质较细腻,坚硬。龙头状,口满张露齿,长舌卷曲,上颌的腭板宽且上翘,以弧状横凸纹示腭板面之皱褶。两侧唇下有对向上、向前弯曲的长牙贴靠在鼻两侧。眼缘呈凸棱状,绳状粗眉,椭圆形眼球大而突出;眉后塑两小耳,两腮外有短须毛和鳞片腮纹。腮纹后刻划须毛,须毛向前上方卷曲至额顶平面。额顶预留圆孔,以插装兽角。颈部方筒状,表面刻划大鳞片状纹饰至器物的后端。(www.xing528.com)

2.直筒长方颈套兽

筒口呈长方形,整体形制与前者基本相同,多为灰陶质。

3.散筒方颈有须套兽

胎质较细腻,坚硬。器型龙头状,上颌的腭板宽且上翘,以弧状横凸纹示腭板面之皱褶。两侧唇下有一对向上、向前弯曲的长獠牙贴附在鼻两侧。绳状粗眉贴附于额顶边缘,眼睛扁圆形,眼帘粗壮突出,椭圆形眼球大而前突;眉后着小耳,两腮外有短须毛和鳞片腮纹。腮纹后刻划线形须毛,须毛向前上方卷曲并出额顶平面。额顶预留圆孔,以插装兽角。颈部呈敞口方筒状表面刻划回线纹饰至器物的后端,上面距后端预留钉眼,器内壁有手指压印痕。颌下塑一撮环状胡须长而飘逸。

4.散筒方颈无须套兽

器形与前者基本相同,只是颌下无须(图6-83)。

迦陵嫔伽意译为“妙音鸟”,在《营造法式》中泛指建筑脊饰的称谓。佛经中记载为人首鸟身,声音和雅,是佛为传扬佛法而幻化出来的。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迦陵嫔伽的形象至少在北魏时就已出现在一些佛教壁画中。《营造法式》卷13用兽头等之制条内记载道:“殿阁至厅堂亭榭转角用套兽嫔伽蹲兽滴当火珠等,四阿殿九脊以上九脊殿十一间以上者,套兽径一尺二寸,嫔伽高一尺六寸,蹲兽八枚,各一尺。”文中规定了各等级建筑所用嫔伽的尺寸,但该书未详尽描述嫔伽的具体形制和安装位置。西夏王陵出土嫔伽分五角花冠嫔伽和四角叶纹花冠嫔伽两型,其中四角叶纹花冠嫔伽仅一种规格,五角花冠嫔伽有大小两种规格,由于嫔伽制作有一部分属于手制,故其个体尺寸差异 较大。

图6-83 散筒方颈套兽[302]

三号陵嫔伽制作与其他建筑构件制作工艺一样,由单模制成身体的各部位,然后合模成完整器烧制而成。由残件可以看出,嫔伽头、身躯为前后半模制成,合模后器体中空,手、臂、花冠、发髻、项圈、肩饰、腿爪等模制后贴附于嫔伽相应的部位,尾和羽翼则模制后插装于嫔伽躯体上预留的条形槽内,躯体与器座黏合后成为完整器物。五角花冠嫔伽有红陶和釉陶两种质地。头戴五角花冠,发际中分,抹额分两边向上卷曲,三分式高立于冠后。帽冠饰花草纹。面形长圆,两腮饱满,眼睑低垂,眉心印“白毫”。宝缯捶肩,肩饰兽毛飘带,颈佩宽带式项圈,上饰卷草花卉纹,系带结于背上。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腹似蚕茧。两肋预留的长孔内插装羽翼,翼呈扇形,模印内外两层翅羽。器座方形或长方形,中空,底部和后面开口,正面塑卷云纹,两侧贴鸟形腿爪,器座上插装蕉叶纹长尾,尾部蕉叶随器形大小排列有异,尾后座面留有固定用方空(图6-84)。四角叶纹花冠嫔伽,头带四角叶纹花冠,冠左右两角尖如鸟喙。面形浑圆,眼睑低垂,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袒胸,双乳丰腴。两肋插双翼,翼羽呈长翎状,身体略前倾。器座抹角方形,厚壁空心,后面插装蕉叶纹长尾,尾部细长。正面饰两朵对称的卷云纹,两侧贴塑鸟形腿爪(图6-85)。

图6-84 五角花冠嫔伽[303]

图6-85 四角叶纹花冠嫔伽[304]

鸱吻是用于正脊两端的构件,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功能。鸱吻,初名鸱尾,“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鹊巢太极东头鸱尾,又巢国子学堂西头”。这是正史对尾的最早记载,此后二十四史多有记载,均称鸱尾。至唐成亨四年《唐书》始言鸱吻,新旧唐书两名并用,直至明代。据《唐会要》云:“汉柏梁殿灾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激浪则降雨,遂做其像于屋,以压火灾。”故最初的鸱尾可能形似鱼尾。西夏三号王陵出土釉陶鸱吻,胎质暗灰色,质地细腻。整体器形呈龙首鱼身形,器身与尾分为上下两部分。龙首张口吞脊,下颌露出两颗粗壮的牙齿上颌的门齿、犬齿外露,腮部刻鳞片纹;颈部浅浮雕若干宽带状须毛,边缘饰鳍状纹:两眼长圆鼓凸,两条粗壮的蚕卧式眉毛平置于双眼之上,眉稍微卷曲上翘,两眼之后突出两只斜上竖耳;上额顶突出一桥组形兽鼻,其后两侧各有一圆孔插双角;鸭身作方筒状直立于后,腹部刻划大鳞片纹,鸱身上部两侧边缘预留长方形卯孔,位置相对;尾出两鳍,翻卷上翘,尾下部边缘与鸱身预留上下相对的卯,分出的两尾鳍上各饰六条凸棱纹。两侧背鳍基本完整,两鳍之间为下宽上窄的器背,器内中空(图6-86)。

摩羯同样是佛教记述的一种动物神灵,据称为鱼中之王,其身体巨大,在海里可兴风作浪,吞没船只。摩羯纹大约从公元3世纪出现,到公元12世纪在印度一直流行,其传播范围十分广泛。摩羯纹饰在我国北魏石窟中已有所发现。三号王陵出土摩羯均为釉陶器,两种形制,制作工序较简单,器体左右半模合成,兽角、羽翼、与筒瓦连接的柱状支柄等单模制成后与摩羯器身黏接套插成为完整器物。一种兽首鱼身摩羯,头部似兽,引颈翘首,上腭翻卷,腭面呈瓦楞纹额顶分又式独角,颈部一周羽状纹,身形若鱼,遍施鳞纹。背部两侧预留条形插槽内插装片状羽翼,尾部上翘,分出两鳍。腹部接一空心柱形柄,下连筒形瓦(图6-87)。另一种鱼首鱼身摩羯,鱼身平直,额顶分又式独角,口内衔珠,鱼身刻划鳞片纹,背部两侧预留条形插槽,内插装片状羽翼,尾分两鳍。腹部接一空心柱形柄,下连半筒形瓦(图6-88)

图6-86 鸱吻[305]

图6-87 兽首鱼身摩羯[306]

图6-88 鱼首鱼身摩羯[307]

海狮为佛教的神兽,造型左右半模制成,角、四肢、尾、柱状支柄等单独模制后与器体粘接、套插成完整器形,用于建筑脊饰。釉陶,釉墨绿色。狮首,头顶分又式单角,眼耳较小;鬃毛收拢脑后成尖状;身背面起棱脊;尾似卷云,高翘曲伸;前胸略宽,两前肢向前平伸,后肢向后平伸,作奔腾状;腹下接柱状支柄连接筒瓦座,筒瓦后出唇沿(图6-89)。

图6-89 海狮[3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