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断链危机层层传导,冲击之下

全球断链危机层层传导,冲击之下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不仅打乱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的生活节奏,也冲击着以中国为重要节点的全球产业链。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推进和蔓延,全球汽车产业链危机被层层传导和放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中的位置更加凸显。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大部分汽车行业均被严重波及。任何一个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停摆,都有可能造成整个生产停滞,甚至引发全球性的供应链“断裂”危机。

全球断链危机层层传导,冲击之下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不仅打乱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的生活节奏,也冲击着以中国为重要节点的全球产业链。作为国际大分工的典型案例,疫情下的全球汽车产业经历了一次沉重考验。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推进和蔓延,全球汽车产业链危机被层层传导和放大。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中的位置更加凸显。一方面,对大型外资零部件和整车制造商而言,中国供应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另一方面,面对全球产业格局变化,中国汽车供应链如何夯实不可替代性,将成为未来重要议题。

从2020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全球汽车产业的断链危机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在中国暴发,在华产业链率先遭遇冲击,影响波及海外整车厂的正常生产进度和节奏。第二阶段(2020年第二季度),在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汽车行业陆续复工复产的情况下,疫情在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快速蔓延,直接对海外整车厂和零部件供应链产造成巨大冲击,从而间接影响到深度参与全球分工的中国汽车产业链。

需注意的是,两个阶段在时间轴上虽有前后之分,但并非是完全割裂的两部分。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全球汽车产业作为国际制造业大分工的典型案例,将中国和海外供应链条紧紧耦合在一起,在疫情的冲击下,这种相依相存的关系被更加深刻地揭示出来。

第一阶段:在华产业链率先遭遇冲击。

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大部分汽车行业均被严重波及。从全球汽车产业来看,受中国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对中国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很大的跨国整车厂。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现代、丰田日产菲亚特克莱斯勒等多家大型汽车企业,均出现因中国供应商产能不足、部分生产线被迫停产的情况。

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韩国汽车业。韩国五大整车制造企业——现代、起亚、韩国通用、双龙和雷诺三星,均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上游供应不足、工厂停工的问题。例如,由于湖北采取了防疫和停工措施,当地的汽车线束供应商无法将产品及时供应至韩国,直接导致现代汽车在韩国的部分工厂从2020年2月7日起被迫停产。

日本车企的国内生产进程也因采购环节受到严重影响。据日本国际贸易中心统计,2019年日本进口汽车零部件中约37%从中国进口,占比高于美国,包括发动机周边基础零部件等多类产品。由于来自中国的零部件供货受阻,日产汽车于2020年2月宣布,位于九州的整车工厂宣布暂停生产。该工厂主要生产在日本上市的MPV 车型Serena,以及出口北美市场的SUV 车型Rogue。

第二类是在中国开设多家工厂的跨国零部件供应商。据初步统计,仅在此次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就聚集了博世、伟巴斯特、德尔福、法雷奥、霍尼韦尔、伟世通等多家大型汽车部件供应商,产品涵盖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车身、电子系统等各个领域。

以博世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博世将中国定位为集团的全球制造基地,仅在武汉就设有2家工厂、800余名雇员,主要生产汽车转向系统和热管理系统的相关部件。不仅如此,博世集团引以为傲的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包括电机、传动装置和电子元件等,也十分依赖中国工厂的产能。

正因如此,2020年1月29日,博世集团首席执行官沃尔克马尔·邓纳尔(Volkmar Denner)对路透社记者表示,如果疫情持续下去,博世在全球的供应链将会中断。(www.xing528.com)

除博世外,在华设厂的德国大型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还有许多,包括伟巴斯特、采埃孚等。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汽车研究中心公布的预估数据显示,如果在华的全部德国汽车相关企业均遭遇停产,那么日均损失将达到7 200万欧元(约合5.46亿元人民币)。因此,该中心在报告中呼吁德国和欧盟通过各种方式尽快对中国提供援助,因为“这不光关乎人道主义,更关乎德国自身的经济命脉”。

韩国也不例外,韩国汽车工业协会(South Korean Auto Industry Association)数据显示,目前约有170家韩国第一、第二梯队零部件供应商在中国运营着约300家工厂。

第二阶段:海外供应接连“断链”。

汽车供应链复杂庞大,种类繁多。任何一个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停摆,都有可能造成整个生产停滞,甚至引发全球性的供应链“断裂”危机。

正因如此,在第二阶段,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一部分海外供应链遭遇停产的冲击,反向传导到中国汽车供应链。具体来看,受影响最大的企业主体包括两类:

一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

这部分企业的供应链条延伸到海外,其中不乏一些企业出于转型升级的诉求,主动选择了一些高质量的海外零部件产品,例如发动机、自动变速箱、芯片、电子控制单元传感器、连接器等。总体而言,这部分海外采购部件主要集中在欧、美、日、韩等地区,虽然总量比例相对较小,但核心部件居多、重要性较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核心部件——如电子电器、传感器类、高端滤材、高精度运放、高精度模拟采样等芯片——暂时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是在华的合资汽车企业。

这部分企业的部分零部件也需要海外企业供货,主要包括电子电器、芯片等。一般而言,合资品牌企业的零部件都备有可供支撑两个月生产时间的库存量,少量的零部件有一个月左右的库存。因此,合资企业在疫情冲击的短期内具有更好抗压效果,但是随着海外零部件企业停工时间不断加长,合资企业在华生产节奏陆续遭遇严重冲击。

针对上述情况,商务部在2020年4月已经明确表态,海外疫情蔓延将不可避免地对汽车贸易和供应链运转带来冲击。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当前汽车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引导国内汽车企业加强海外供应商生产、供应监测,加大订货和库存,制定替代预案,合理安排生产;同时,保障汽车核心零部件、原材料以及研发、生产、测试设备等进口通道顺畅。另一方面,围绕中国制造尤其是高端制造面临的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关键是要做大做强全产业链的一般贸易,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同时,推动加工贸易由组装向技术、品牌、营销转变,并借助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稳产固链、强基固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