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温黄材水库的历史记忆

重温黄材水库的历史记忆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8年4月,省财政投资500万元建设宁乡黄材水库工程。宁乡黄材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由宁乡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润清任政委,副县长黄让泉任指挥长,下设5个科室,广播、医疗2个站,配备干部50余名,益阳、望城两县协助施工。1958年5月5日,黄材水库工程指挥部吹响了开工的号角,调集民工2.3万人马开进黄材,作为先遣部队,第一步就是架桥铺路。

重温黄材水库的历史记忆

◇彭智勇 姜小平

宁乡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沩江,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6%,历来是“三天无雨天旱,三天下雨水淹”,水旱灾害频繁,灾害还威胁到益阳、望城两县。新中国成立后,宁乡县委、县政府决心组织力量根治沩江之害。

水利局1950年、1953年、1954年、1957年经过4次勘测规划设计,决定在沩江上游兴建一座以灌溉为主,防洪、发电为辅,兼养殖、提供工业和居民用水的综合利用水库。大坝定位在黄材镇西面的寨子山和铁山峡谷处,在竹山坳等地建设两个副坝。1958年4月,省财政投资500万元建设宁乡黄材水库工程。宁乡黄材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由宁乡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润清任政委,副县长黄让泉任指挥长,下设5个科室,广播、医疗2个站,配备干部50余名,益阳、望城两县协助施工。

1958年5月5日,黄材水库工程指挥部吹响了开工的号角,调集民工2.3万人马开进黄材,作为先遣部队,第一步就是架桥铺路。在天雨连绵的20天中,先遣队克服重重困难,战天斗地,完全依靠人力,修筑了34.08公里的进山公路。在“跟时间赛跑,与洪水争先”等口号鼓舞下,以党团员为先锋的广大民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和技术革命。土火车、土汽车起重机、打硪机等各种工具和革新成果相继出动,自发研制的滚珠轴承迅速在工地推广。通过3个多月的昼夜奋战,前期工程基本结束。工地党委召开了第一次功模代表大会,评选了10多个先进单位,30多名特、甲劳模及500多名功臣模范。

1958年9月开始,三县继续增派大军开赴工地,至10月20日,民工达3万名,并增设了参谋部、工程部、后勤部、调度室和工地医院等。指挥部下辖18个团,民工按部队编制编为营、连、排、班,整个工地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为了大面积提高工效,加快工程进度,宁乡县委根据当时“双革”(技术革新、工具改革)的新形势,提出了“向工具改革要劳力,与技术革新争时间”的口号。工地指挥部成立了工具改革办公室,以技工团为重点,发动全体能工巧匠、全体民工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双革”运动

在宁乡县委指导支持下,培训了各种技术人员600多人,自办工厂36个,全体技工、指战员共献出图纸、模型近10万件,“双革”运动掀起了新高潮。湘潭专区组织各县农水局负责人于8月下旬来工地,组织了为期七天的技术革新现场会。中央水利检查团于11月中旬到工地视察,对民工的干劲和工具改革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工地工具改革给予诸多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通过一番努力,整个工地实现了空中索道化、斜坡溜板化、照明水电化、水上船运化、上坡绞车化、陆地土车子化,大大减轻了民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

1959年1月春节将至,全体员工移风易俗在工地过年,并开展春节创大面积高工效活动。1月22日,长沙电影制片厂来工地拍摄民工夜以继日工作的场面及改革推广先进工具的事迹后,活动高潮迭起。

2月5日(腊月二十八)深夜天气骤变,大雨倾盆而下,山洪暴发。库内蓄水迅速攀高,围水堤和刚成型的大坝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危在旦夕。保护大坝刻不容缓!工地党委连夜下达防洪抢险的紧急动员令,命令各团抽出健壮精兵上阵突击围水堤。1300名精兵闻风而动,迎难而上,冲向围水堤与洪水搏斗。各团、营干部率领党团员、民工紧跟而上,两万多民工乘黑夜迎严寒斗风雨一齐出动,在长达200米的围水堤坝堵口上,以每分钟进土600担的速度加高加固。

雨越下越大,几个小时时间,水位上升5米多。惊心动魄的护堤抢险战斗一直持续着,不制服洪魔,谁也不下火线。直到6日下午,围水堤终于超过了输水洞的高度,当输水洞由12立方米/秒增到21立方米/秒时,水位得到了完全控制。一个昼夜的艰险搏斗最终战胜了洪魔,大坝安然无恙。

1959年第一次抗洪取得了胜利,但入春以后春汛逼近,大坝土方仅完成整个土方的24%,输水洞虽已导流,但浇浆工程尚未完成,有可能崩裂。要在春汛前完成大坝76%的土方任务和其他基础性工作是绝对不可能的。鉴于这一情况,县委果断决定,实行工程大调整,调部分劳动力回乡投入农业生产。从3月起,大坝停止进土进砂,集中力量用块石护坡护坝,春汛一到,让水越坝泄洪。工程调整期间,400米长的输水洞、51米高的调压塔、68米长的发电管及3120千瓦的发电站、20多米长的启闭井及30米长3米深的消力池等工程一一顺利建成。两座副坝及长约250米的溢洪道也基本竣工。由于事先采取了一系列周全的措施,巧妙地回避了1959年的特大春汛,整个工地一切工程设施未有丝毫损失。(www.xing528.com)

1959年10月9日,3万民工大军重返工地,投入“秋后猛干”的攻坚战。指挥部发出奋战冬春两季,完成116万立方米土砂方任务,提前完成大坝工程的动员令。10月15日,指挥部发出“斩断沩江咽喉,实施大坝合龙”的号令。这是整个水库工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攻关战。工地上民工整整三天三夜废寝忘食轮流猛干,堵截了缺口,大坝合龙告捷。至27日,大坝达到155米的安全高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60年下半年,大坝竣工。大坝工程竣工以后,随即开始枢纽配套工程建设,直至1965年5月,黄材水库枢纽工程全部竣工,历时七年之久的人造平湖的修建告一段落,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型土坝水利枢纽工程之一。

黄材水库的修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不仅是一座水库,也是宁乡人民集体智慧的象征,在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作为历史的见证,映射出建造者的辛酸和管理者的良苦用心。这是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工程。水库大坝为黏土心墙砂壳坝结构。坝顶高程169.5米,坝高62米,坝顶宽6米,坝顶轴线长365米,坝顶防浪墙高程170.5米。竹山坳副坝最大坝高22.3米,坝顶高程170.5米,坝顶轴线长26.5米。位于竹山坳副坝的溢洪道,为河岸开敞式,堰顶高程为157米,三孔闸门装三扇钢质弧门控制泄流。

与此同时,1959年黄材灌区工程开始建设,宁乡县委、县人委将总干渠定名为“新沩河”,新沩河共动员80000民工奋战3个月修建而成。黄材灌区工程竣工于1969年,有总干渠1条,长78.5公里,灌溉万亩以上的分干渠7条,长216公里,灌溉2000亩以上的支渠64条,总长244公里,其他小支渠和斗渠、农渠等总长2000余公里。管护沩河上的陶公坝、鸡子湾坝、太阳坝、沩丰坝4座大型水闸和黄泥湖坝1座中型水闸及刁子潭、檀树湾2座中型泵站。灌区总面积1380平方公里,为全国跨市州大型灌区,肩负长沙、益阳两市三县(区)42万亩农田灌溉和近100万城乡居民生活生产供水的任务。黄材灌区范围涉及三县区22个乡镇,有依托灌区灌水的中小型水库64座,黄材水库在枯水季节向沩江补水以解决下游及县城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不足,在整体布局上形成了库、塘、坝结合,蓄、引、提并举的灌溉模式。

黄材水库的修建,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支持。195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上将和夫人李贞少将回到家乡,视察了黄材水库。1960年1月15日,中央水利检查团来工地视察,对整个水利工程“库连库、河连河、水上山”的大气派表示赞赏。1960年2月8日,内务部长谢觉哉和中宣部副部长徐特立视察黄材水库,并留诗一首:“百日大旱昔曾有,大旱丰收昔所无。凿井拦江千递水,穿岩越岭百重渠。稍知六畜猪为首,从此高山谷有余。闻道故乡河改道,乘舟归去看蔬鱼。”

1961年5月9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专程从花明楼到黄材工地视察,详细询问了工程设计效益和工程施工等情况,并作重要指示:“一定要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修好这个伟大工程,为人民造福。”此外,全国政协副主席欧阳钦,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共青团中央书记、湖南省委书记李瑞山也先后来工地视察和指导工作,还有澳大利亚和美国水利水电专家也来黄材水库考察。

黄材水库于1960年开始蓄水,1965年正式发电,迅速发挥实效。当初修建黄材水库的目的,是以灌溉为主,辅之以防洪、发电、养殖等。最先受益的是黄材至铁冲地段,长达近20公里,沿线3万多亩稻田实行自流灌溉,并可通航。随着大坝主体部分下程的完成和总干渠的开凿和各分干渠、支渠的拉通,灌溉面积不断扩大,1968年达到设计蓄水量1.4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5.9万亩,1971年升到42万多亩,宁乡、望城、益阳三县受益,摆脱了旱灾的威胁。黄材水库作保障,除非是特大干旱,一般的旱灾年份是不愁缺水的,黄材水库作为宁乡农业的命脉,撑起了农业大县的蓝天。

黄材水库建设运行后,水库大坝、溢洪道进行了多次除险加固,灌区工程进行长达17年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并于2003年至2004年投资500万元进行了大修,隐患解除,配套设施更加齐全,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被称为全国三大土坝工程之一的黄材水库,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多功能于一体,成功扼住了沩水的咽喉,昔日泛滥成灾的沩江水不再放肆,成功经受住了1969年、1998年、2016年的几次特大洪灾的考验,显示出强大的防洪功能。

“库连库、河连河、水上山”,黄材水库一直造福着这方土地上的人民,同时,因其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也成了神奇宁乡的一处休闲旅游胜地。

(作者单位:宁乡市史志档案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