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的外围城区——浦东和吴淞

上海的外围城区——浦东和吴淞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处的外围城区,是指中心城区之外的浦东和中途辍止的吴淞地区。中心城区对岸的浦东沿岸地带,原本农田、河滩,并无城区可言。足见鉴于航运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依港扩城通常是人们首选的城区开发方案。作为中国首要的内外贸易枢纽港,它的繁盛直接带动了所在城市的商业、金融业、通讯业、工业及城区地域的显著发展,并初步奠定了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商业、金融、信息、工业中心及最大都市的稳固地位。

上海的外围城区——浦东和吴淞

此处的外围城区,是指中心城区之外的浦东和中途辍止的吴淞地区。

中心城区对岸的浦东沿岸地带,原本农田、河滩,并无城区可言。它的起步,完全是受港区建设及相关工业的刺激和推动的。19世纪60年代后,怡和、立德成等外资码头仓栈及兰巴、祥生等外资船舶修造厂的设立,打破了浦东沿江地带的沉寂,渐次改变了这里的田园风光,初显城市化的轮廓。表现之一,是人口的聚集。1879年仅设于陆家嘴的祥生船厂一家雇用的工人就有约1400人,至1894年又增至约2200人。他们大多来自外地,其中“粤东、宁波人在此计工度日者甚众”[87]。于是在港区、船厂附近的陆家嘴、烂泥渡、老白渡、杨家渡等处,逐渐形成了一些居民点,并出现了一些相应的商肆店铺。正因为它们多是依托港区、船厂逐渐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分布特征鲜明,即多集中在南起白莲泾,北迄庆宁寺的沿江狭长地带,与浦东港区的分布及走向吻合。较之中心城区,这里的城市基础设施几乎是个空白,所见的多是棚户简屋、泥路窄巷,但这里毕竟不再是农田郊野,已初具城市的雏形。

1897年工部局要求扩展公共租界时,已将这一区域划入,认为除了浦西,“浦东方面情形亦然,该处船坞、油栈以及其他关于造船工业之迅疾发展最堪注意”。声称“此二区非待划入工部局征税管理范围以内,即无一得享卫生、警卫或路灯之列”[88]。后因清政府反对,未能得逞。黄浦江东岸这一狭长地带的城市化区域,在1909年出版的《旅沪指南》和1914年刊印的《上海指南》中,已都有明确记载:“浦东者,即黄浦之东岸也,南自白莲泾,北迄杨树浦路之周家嘴对岸,绵延十数里。”1910年,从浦东东沟经庆宁寺到浦西外滩的黄浦江首条轮渡线开辟,方便了两岸市民的来往。[89]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围绕着列强筹开吴淞港区的举动,清政府一度曾有在吴淞“自开商埠”的规划,同样呈现依港扩城的鲜明特征。列强一再提出在吴淞开辟新的港区,除了要解决航道不畅的难题,还想在设立港区的同时开辟新的租界。为杜列强觊觎,1898年初两江总督刘坤一奏请吴淞自开商埠获准。事后他陈述说:“上海近来商务日盛,各项船只由海入江,以吴淞为要口。只因拦江沙淤,公司轮船必须起货转运,致多阻滞。现值淞沪铁路将次竣工,商货往来自必益形繁盛。经臣商准总理衙门,将吴淞作为海关分卡,添建验货厂,俾得就近起下货物以顺商情,并于该处自开商埠,准中外商民公同居住,饬道会商税司妥切筹议,将马路、捕房一切工程仿照沪界认真办理,期于商务、地方均有裨益。”[90]消息传出,吴淞地价陡升。同年5月22日《申报》以《吴淞口开埠近闻》载:“张华浜以及吴淞炮台一带农田已为中西商人购置殆尽,地价飞涨,每亩可值五六百金,至灯塔左近沿浦滩地则更涨至每亩四千五六百两矣。”而先前每亩只值数十两,至多也不过百余两。[91]

随后,自开商埠的步骤渐次展开。未来商埠的地域,确定为沿黄浦江从吴淞炮台向南,越过蕴藻浜,迄于陈家宅这一“东西进深三里”的狭长地带。为此成立了开埠工程总局、清查滩地局等机构,次年在蕴藻浜北筑成东西向马路5条、南北向马路3条,沿江驳岸也着手兴建。[92]中国自开商埠的举动,招致列强忌恨,英国领事抱怨“由于这个港口是‘自动地’开放的,因此中国有权指定开放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外国人不得在租界(应为商埠——引者注)之外取得土地”[93]。诚如刘坤一所指出的,“彼族觊觎吴淞已非一日,今幸自开商埠,不能占我要隘,必思挠我利权”。手法之一,是对招租官地反应冷漠,使刘坤一等欲将官地变价用于开发商埠的设想受挫。[94]不久北方义和团起,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了疏浚黄浦江包括吴淞口淤沙,列强对开辟吴淞港区兴趣大减,清政府自开商埠也陷于中辍,“埠工、升科、会丈等局亦于是年次第撤销”“惟筑成之马路交错纵横,犹存遗迹”。从其“市街东西长而南北短”的布局走向中,人们仍依稀可见当年的开发构想。[95]

由筹开吴淞港区引发的自开商埠规划虽告夭折,但余音未绝。时至民国初年,张謇曾受命赴吴淞“重兴埠政”,旋遇1924年齐卢之战,“经费告竭”被迫停办。[96]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南京国民政府提出的《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确定在吴淞至虬江口一带筑港,并在吴淞与租界之间开辟一新市区,立足点便是“以上海言,所以能有今日之发达,无非因其为东亚唯一大港,故今欲继续增进上海之地位,则港口之开发实有必要”[97]。足见鉴于航运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依港扩城通常是人们首选的城区开发方案。

考察近代上海港崛起对上海城市发展诸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说明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在早期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上海港的开发起了何等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首要的内外贸易枢纽港,它的繁盛直接带动了所在城市的商业金融业、通讯业、工业及城区地域的显著发展,并初步奠定了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商业、金融、信息、工业中心及最大都市的稳固地位。可以说,港口开发是近代上海崛起于东亚的源头之水。

【注释】

[1]黄苇:《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第25页。

[2]《江南道御史何璟奏》(1858年4月29日),《四国新档·英国档》,第383页。

[3]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编:《上海市棉布商业》,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5页。

[4]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第1271页。

[5]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第954页。

[6]据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6—10页诸统计表计算。

[7]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第952、958页;《上海租界华商行名簿册》,上海华商公议会1906年编印。

[8]详可见上海百货公司等编著:《上海近代百货商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上海市医药公司等编著:《上海近代西药行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9]所据资料见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编:《上海市棉布商业》,第23—24页。

[10]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编:《上海市棉布商业》,第24、25页。

[1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第91页。

[12]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辑,第963页。

[13]《徽宁绿茶商公议劝捐加厘禀附苏抚批示》(1857年7月21日)、《呈报上海各栈丝经到数及销售数》(1862年2月9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吴煦档案选编》第6册,第235、236、507—509页。

[14]王韬:《瀛壖杂志》,第8页。

[15]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第14页。

[16]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编:《上海市棉布商业》,第6页。

[17]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辑,第1021页;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学术委员会编著:《上海对外贸易1840—1949》上册,第114页。

[18]《北华捷报》1887年10月27日。按:保税货栈,指海关监管的贮存未办缴纳关税进口应税货物的货栈。

[19]《海关报告(1882—1891)》,徐雪筠等译编:《海关十年报告译编》,第34页。

[20]《上海租界华商行名簿册》,上海华商公议会1906年编印。

[21]《1911年沪南商务分会报告册》,复旦大学历史系等编:《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续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附录”。

[22]《领事哲美森1895年度上海贸易和商业报告》,李必樟编译:《英国驻沪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897页。

[23]吴圳义:《清末上海租界社会》,(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版,第57页。

[24]《海关报告(1882—1891)》,徐雪筠等译编:《海关十年报告译编》,第35页。

[25]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9页。

[26]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辑,第1564页。

[27]《领事麦华陀1875年度上海贸易报告》,李必樟编译:《英国驻沪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383、384页。

[28]《领事麦华陀1872年度上海贸易报告》,李必樟编译:《英国驻沪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270页。

[29]《通商各口英国领事商务报告》1869、1870年,《镇江》,第117页。

[30]《通商各口英国领事商务报告》1869年,《汉口》,第78页。

[31]《通商各口英国领事商务报告》1881、1882年,《重庆》,第9、15、16页。

[32]商霖:《整顿丝茶策》,《皇朝经济文编》卷49,第1页。

[33]《申报》1889年3月13日。

[34]郭孝先:《上海的钱庄》,《上海市通志馆期刊》第1卷第3期,第804页。

[35]《申报》1874年2月26日。

[36]《申报》1884年1月12日。

[37]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第29、30页。

[38]《申报》1879年4月27日、1880年1月3日。

[39]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第15页。

[40]《申报》1884年1月12日;《论论钱市之衰》,《字林西报》1884年2月9日。

[41]《领事麦华陀1875年度上海贸易报告》,李必樟编译:《英国驻沪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384、385页;《海关报告(1892—1901)》,徐雪筠等译编:《海关十年报告译编》,第96、97页。

[42]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第607页;《领事麦华陀1875年度上海贸易报告》,李必樟编译:《英国驻沪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384页。

[43]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第607、614、1085、1086、1087、602、1086页。

[44]《上海市通志金融编》(上海市通志馆未刊稿),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第56页。

[45]汪敬虞:《19世纪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扩张及其对中国通商口岸金融市场的控制》,《历史研究》1963年第5期,第73页。(www.xing528.com)

[46]《浙江巡抚刘韵珂奏请饬各省有传抄英书不必根究片》(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3册,第597页。

[47][法]梅朋等:《上海法租界史》,第451页。

[48]《领事达文波1876年度上海贸易报告》,李必樟编译:《英国驻沪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422页。

[49]《申报》1882年1月16日、1884年6月30日、1882年11月25日。

[50]郑观应:《论电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页。

[51]《申报》1883年4月9日、6月11日。

[52]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辑,第949、951页。

[53]汪敬虞:《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7页。

[54]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2辑,第951、948页。

[55]《北华捷报》1851年8月9日。

[56]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14、15页。

[57]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32、29页。

[58]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84、89页。

[59]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28、130页。

[60]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41、144、157页。

[61]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11、72、120页。

[62]《上海外资工业各业资本结构比例(1894年)》,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3页。

[63]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第237页;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334页。

[64]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1册,第488页;第2册,第352页。

[65][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403页;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辑,第1481页。

[66]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67、68页。

[67]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72页;徐新吾主编:《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0页。

[68]《代理总领事哲美森致罗斯伯里伯爵函》(1893年8月5日),李必樟编译:《英国驻沪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789、792页。

[69]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99页。

[70]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65、66页;徐新吾主编:《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140、141页。

[71]徐新吾主编:《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135页;《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333页。

[72]徐新吾主编:《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143页。

[73]徐新吾主编:《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第182页。

[74]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机器工业史料组编:《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00页;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88页。

[75]《海关报告(1882—1891)》,徐雪筠等译编:《海关十年报告译编》,第33页;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97页。

[76]《海关报告(1882—1891)》,徐雪筠等译编:《海关十年报告译编》,第33页;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979页。

[77]1896年3月,署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奏称:“查沪关税饷所入,取之于土货者十之二三,洋货居十之七八。此项洋货制之外洋,工料昂贵,迨造成后,装船运华,水脚、保险又复不资,现既明准日本在通商口岸制造货物,各国有利均沾,不独改造土货,凡洋货可以在华制办者,亦将购械造屋,纷纷开办”(《总署收署南洋大臣张之洞文》(1896年3月23日),《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第7卷,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年版,第4729页)。

[78]《领事达文波1876、1878年度上海贸易报告》,李必樟编译:《英国驻沪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419、499页;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86、87页。

[79]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102页。

[80][法]梅朋等:《上海法租界史》,第294、295页;《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第8页。

[81][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519页;[法]梅朋等:《上海法租界史》,第307页。

[82]蒯世勋等编著:《上海公共租界史稿》,第366、468页。

[83]《海关报告(1892—1901)》,徐雪筠等译编:《海关十年报告译编》,第75页。

[84]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2、465、477、499、86页。

[85]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编:《上海钱庄史料》,第15页;冯桂芬:《皖水迎师记》,《显志堂稿》卷4,第15页。

[86]民国《法华乡志》卷1,《沿革》。

[87]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1175、1224页。

[88]《1897年工部局报告》,蒯世勋等编著:《上海公共租界史稿》,第468页。

[89]上海市经济学会等编:《上海交通》,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502页。

[90]刘坤一:《吴淞新开商埠仿照沪界办理片》,《刘坤一遗集·奏疏》卷28,第29页。

[91]《申报》1898年5月23日。

[92]民国《宝山县续志》卷3,《营缮》。

[93]《总领事壁利南1898年度上海贸易报告》,李必樟编译:《英国驻沪领事贸易报告汇编》,第949页。

[94]刘坤一:《吴淞官地暂设公司召集折》,《刘坤一遗集·奏疏》卷31,第33、34页。按:此处官地,系指“吴淞一带滨海沿江历年涨出滩地”(同前注,第33页)。

[95]民国《宝出县续志》卷6,《实业》;卷1,《舆地》。

[96]民国《宝山县续志》卷6,《实业》。

[97]沈怡:《市中心区域建设计划》,转引自余子道:《国民政府上海都市发展规划述论》,《上海研究论丛》第9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3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