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关键措施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关键措施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关键措施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关键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局势和日趋激烈的国家竞争,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提高原创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两个坚持”,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以及管理民主。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准确判断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地位,指出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www.xing528.com)

(四)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