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计划体制的起源及问题分析

传统计划体制的起源及问题分析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时,针对苏联经济发展中的失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缺陷,党和政府提出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的主张。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特别是由于长期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中国在实践中仍然是照搬苏式计划经济体制。

传统计划体制的起源及问题分析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时,针对苏联经济发展中的失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缺陷,党和政府提出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的主张。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特别是由于长期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中国在实践中仍然是照搬苏式计划经济体制。其基本构架是:(1)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传统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其实质是将几乎一切生产资料归国家占有和支配;(2)全面的计划经济:将工业、商贸活动,甚至农产品生产和交换,统统纳入国家计划,其实质是在经济活动中摒弃和排斥市场力量,实行由国家行政指令安排的产品经济。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特殊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的初生的苏维埃国家,为了应对即将来到的西方大国军事干预,而实行的一种“准动员经济”体制。从我国的计划经济实践中,人们可以看到:(1)作为计划体制的经济基础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强制消灭了现阶段社会主义固有的非公有经济成分,形成了公有化“超前”,从而取消了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的互促互补;(2)实行依靠行政权力驱动的严格的计划管理,使企业成为行政的附庸,压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全国范围内“一刀切”的个人收入分配,以其平均主义,打击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意;(4)权力的高度集中,特别是集中于中央,压制了地方和基层的组织生产的积极性。由于上述缺陷,传统经济体制在表现出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积极功能的同时,由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造成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和经济活动的低效率;(5)以行政权力作为主要杠杆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不仅带来官僚主义的管理失误和资源配置中的巨大浪费,而且成为“唯意志论”瞎指挥的温床,造成依靠行政动员的“大干”“大办”“大炼”“大跃进”和在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下的“大调整”即“大下马”,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大扩张继之以大收缩的盲目性和周期性;(6)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传统社会主义结构,缺乏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机制,由此使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越来越尖锐。人们可以看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曾经在重工业建设上表现出“突发力”的新体制,在二战后逐渐走到了反面,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体制桎梏”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减速,甚至停滞不前,群众收入增长缓慢,社会主义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因此发生减退的状况。令人遗憾的是,在很长时间内,人们,特别是政治家对这种体制弊端缺乏认识,造成了改革滞后。此后在紧张的政治形势下又出现了改革的失误,苏东国家终于在经济衰退与社会动荡交织下,走向了社会主义大挫败。(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