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隐性激励契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职消费模式

隐性激励契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职消费模式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职消费的经济效益,即在职消费对于企业经营绩效水平具有的影响,从现有文献来看,观点大致分为两种,即代理观和效率观。国内学者诸如罗宏、权小峰、刘银国等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及实证研究同样可以发现,高管的实际在职消费水平与企业业绩呈负相关关系,即在职消费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效率观效率观的支持者旨在充分证实在职消费具有激励性的一面。根据以上内容,高管的在职消费效率观得以体现。

隐性激励契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职消费模式

在职消费的经济效益,即在职消费对于企业经营绩效水平具有的影响,从现有文献来看,观点大致分为两种,即代理观和效率观。

(1)代理观

支持代理观的学者认为,在职消费对于职业经理人履行自身的职务而言,并非严格必需,且企业可以提供更为低成本的替代方式,强调高管的在职消费是代理成本的一种形式(杨蓉,2018)。最先提出代理观相关理论的学者(Berle and Means,1932)提出,如果管理层及其他非主要股东持有的企业股份比例较低且分散,那么股东无法对管理层的相关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有力的制约,因此企业的资源极有可能被高管人员有意地操控配置,通过如在职消费等的机会主义行为牟取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损企业业绩。詹森(1986)及哈特(2001)则直接将在职消费视为代理成本或代理问题。国内学者诸如罗宏(2008)、权小峰(2010)、刘银国(2012)等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及实证研究同样可以发现,高管的实际在职消费水平与企业业绩呈负相关关系,即在职消费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2)效率观(www.xing528.com)

效率观的支持者旨在充分证实在职消费具有激励性的一面。阿尔钦(Alchian)和德姆塞茨(Demsetz)均认为,当人们谈论或判断高管薪酬合理性的相关问题时,不能单单关注其所产生的代理性成本而简单将其视为“委托—代理”问题,而是需同时考虑其能够产生的效益。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切入思考,若在职消费所具有的成本与收益同时存在,那么当企业用以监督其支出的成本高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收益数值时,其存在本身便符合了效率观的理论逻辑。赫希(Hirsch,1976)也指出,高管的在职消费在特定企业内部情境下带有象征性的意味,诸如一定权力的存在与较高地位的体现。而此类象征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并鼓励普通的员工,例如对晋升的积极性,也会对高管履行其管理性职能、制定优化方案或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等产生动力。

陈冬华等(2010)通过相关分析发现,高管的货币薪酬往往并未规定其用途,而在职消费规定用途后,由于符合企业所期利益,更易使得高管与企业价值发生同向变动。孙世敏等(2016)又将高管的在职消费划分为多种成分并研究其所处的不同地位,诸如处于主导性地位的货币薪酬补充、正常性质的职务消费以及次要地位上的自娱性质的在职消费。根据以上内容,高管的在职消费效率观得以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